道茶

道茶

道家茶,一種茶的種類,重於製作工藝。

基本介紹

道茶簡介,道茶溯源,道茶特點,道茶傳承,分布區域,與泰山文化,

道茶簡介

道茶(亦稱崇道茶)源遠流長,相傳發祥於唐代,初由道高德劭的道長借鑑民間工藝,採用道家秘方秘制而成。
成品僅限於泰山道觀、寺院的道士、僧人享用,所以又稱泰山崇道茶,偶有來泰山封禪、進香的帝王、達官貴人駐蹕、休憩於觀、寺時方有幸品嘗,外界無緣問津。其獨特工藝也僅在歷代住持或道行高深的道長、高僧之間師徒傳授,現已傳至第九代。
泰山道茶第九代傳人鄭信昊道士,俗名鄭大中,男,1964年3月出生,漢族,山東省泰安市人,大學文化程度,系泰山碧霞祠住持、全真龍門派第24代傳人張誠達道長嫡傳弟子,現任泰安市泰山景區道茶茶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泰安市泰山景區道心茶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泰安市文化收藏鑑賞協會主席。
在 多年修行中,信昊不僅精研道法,而且興趣廣泛,尤其對茶文化情有獨鐘。隨著道行漸深,他對飽含道、佛文化和泰山文化的泰山道茶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參據歷史文獻資料和口頭傳說,走遍泰山道觀、寺院及泰山周邊茶葉種植基地,整理挖掘道茶前代傳人尤其第六代傳人卜皓然道長和第七代傳人郭紫薇道長瀕臨失傳的制 作秘方,結合現代高科技制茶方法,對原有的制茶工藝進行了“三改六補”,九項落實,形成了獨特的制茶工藝。同時,在茶具、茶藝方面,信昊也融入道家五行學說,創造出一套獨具道家特色的形制和程式。
現在的泰山道茶經歷代傳人尤其第九代傳人信昊多方補益,踵事增華,從種植、採摘、製作、品啜、器具、茶藝等各個層面,都蘊含著豐厚的道、佛文化和泰山文化,尤其飽含著重生、貴生、養生、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等等道家文化之精髓,特別還凝聚著獨有的“泰山靈氣”。
信昊秉持“運泰山靈氣,送八方福祉”之理念,又賦予了泰山道茶以新內涵、新精神,把原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泰山道茶推向社會,造福萬 家,將泰山道茶事業進一步發揚光大,開創了泰山道茶的新境界,步入了泰山道茶的新時代。
道茶道茶

道茶溯源

泰山是中國茶文化之“祖庭”。歷史悠久,積澱深厚,在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獨樹一幟,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云:“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參羅炤《茶道、茶文化的祖庭——泰山靈岩寺》,2002年濟南靈 岩寺佛教文化與藝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鴛鴦碑”唐人題記中,便留有兩條關涉飲茶風俗之文。
大曆王圓題記云:“淄州刺史王圓,······於大曆十四年 (779年)二月二十一日同登泰岳,時真君道士卜皓然、萬歲道士郭紫薇,各攜荼果相侯於回馬嶺。”又貞元任要題記云:“其年(貞元十四年,798年)十二 月二十一日立春再來致祭,荼宴於茲。”碑中“荼”即“茶”之古字,題記中在突出位置,兩次涉及茶事,可見中唐時期泰山道茶已負盛名,飲茶之風頗盛。
人們以飲泰山道茶為幸事。清中期,南北文化交流增多,商貿活動頻繁,野生青桐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南方的茶樹被引進落戶泰山,南方茶樹開始生長於泰 山,泰山海拔高度,土壤、雲霧等自然條件,使茶樹形成了獨特的品格,加上道觀於寺院的製作工藝,泰山道茶(亦稱道茶)的影響日益遠播,逐漸取代了原材料青桐芽。泰山茶營養素十分豐富,包括礦物質、維生素、粗纖維等。
泰山道茶還有許多藥用成分,諸如茶多酚,咖啡鹼和脂多糖等。一杯茶猶如一貼配伍極為相宜、療效又很廣泛的良藥。
泰山道茶的綠茶,嫩葉完整,苗鋒顯露,色澤溫潤,湯綠而透明,香味沁人肺腑,非常醇和。
泰山道茶的紅茶,滋味醇厚,醇正甘甜,回味無窮。
然而,千百年來,泰山道茶卻主要存在於泰山道觀、寺院之中,供少數道人和僧人享用,以及用於款待達官貴人、帝王祭祀封禪所用。其製作工藝為道觀、寺院壟斷,密不外傳,因此,泰山道茶便顯得格外的神秘珍貴,其雖在市間有廣泛影響,但一般人卻無緣品茗。
泰山道茶歷經千年傳承發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品格,具有很高的品味,堪稱茶中精品,是泰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華民族茶文化的經典。

道茶特點

一、道茶(亦稱泰山道茶)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與道家文化和禪文化有機融為一體,成為泰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中華民族的茶文化中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
二、泰山道茶在道觀、寺院中逐漸被培育成茶中精品,製作工藝明顯區別於南方茶系,具有濃郁的泰山地方特色。其工藝為道觀、寺院少數道人和僧人壟斷密不外傳,更增加了其神秘的色彩。
三、泰山道茶具有清心明目,強身健體的養生作用,且清馨甘醇,香氣怡人,啜之神情氣爽,口感極佳。
四、泰山道茶形態優美,泡之,其芽微綻,在杯中緩緩落下,其色嫩綠,茶水清澈透明。
五、泰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見證和民族精神的象徵,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作為泰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泰山道茶成為中華民族茶文化的“祖庭”,它歷史悠久,積澱深厚,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
六、泰山道茶是中華民族茶文化的嫡脈,早在唐代就與道家文化和禪文化融為一體,成為道禪文化的重要內容,豐富了中華民族茶文化的內涵,成為北方茶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道茶傳承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安期生

不詳
不詳
師徒傳承
不詳
山東膠南
稷邱君

不詳
不詳
師徒傳承
不詳
山東泰安
崔文子

不詳
不詳
師徒傳承
不詳
山東泰安
馬明生

不詳
不詳
師徒傳承
不詳
山東淄博
崔道演

不詳
不詳
師徒傳承
不詳
不詳
卜浩然

不詳
不詳
師徒傳承
不詳
不詳
郭紫薇

不詳
不詳
師徒傳承
不詳
不詳
張志純

不詳
不詳
師徒傳承
不詳
山東肥城
鄭信昊

1964
大學
師徒傳承
1995
山東泰安

分布區域

歷史上道茶(亦稱泰山道茶)主要產於泰山山麓,因種植面積小,產量低,十分珍稀,所以主要集中在泰山碧霞祠岱廟王母池等道觀及泰山寺院和泰山周邊地區。
由於泰安市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得名於“泰山安則四海安”,意為“國泰民安”。
泰安市地處東經116°20′∽117°59′,北緯35°38′∽36°28′30′之間。北以泰山與濟南為界,南與濟寧市相連,西隔黃河與聊城市相望,東與萊蕪市、淄博市、臨沂市毗鄰。東西長176.6公里,南北寬93.5公里,總面積7762平方千米,占山東省總面積的6.2%。
泰安市 轄泰山區、岱嶽區兩區,新泰、肥城兩市,寧陽、東平兩縣,人口560萬。境內的東嶽泰山,初名岱山,亦名岱宗,為中國名山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總面 積426平方千米,最高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1987年12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名錄。
泰安市泰山景區道茶茶業開發有限公司根據泰山道茶茶樹對生長環境的苛刻條件,成立泰安市泰山景區道心茶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泰山景區內開發了上千畝泰山道茶種植基地,專為泰山道茶提供鮮葉來源。

與泰山文化

一、 道茶(亦稱泰山道茶)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泰山道茶自誕生之日起便融入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之中,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歷代帝王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泰山道茶是唯一的茶飲。
泰山無以倫比的歷史地位和南北交通要衝的區位優勢,促進南北的文化交流和商貿來往,為泰山道茶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泰山高山、雲霧、光照時間長、土坯肥沃的條件下,逐步形成了獨具泰山特色的品質。
二、歷史上泰山茶有泰山道茶(又名仙人茶)、黃芩芽、松苔茶、泰山老茶等品種。
仙人茶:民國高宗岳《泰山藥物志》卷四云:“仙人茶:《岱史》曰:‘泰山青桐樹,其芽茁如菠薐時采。’蒸熟陰乾,或生陰乾。開水泡飲,其味清芬。”
黃芩芽、松苔茶、泰山老茶: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卷 四論泰山茶茗云:“又有松苔,極饒奇韻。”清陸廷燦《續茶經》卷下之三《七·茶之事》所述相同。《泰山藥物志》卷二《草部》“黃芩”條云:“壯士夏月用之 泡茶,可免腸熱之症。”明泰安人宋燾《五言一首》詩云:“山僧煎苦茗,更可洗塵紛。”(《青岩居草》)或謂即詠黃芩茶(參今人袁愛國《泰山茶文化》,載 《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又清泰山僧元玉《冬日偶言》云:“雪潔松堪煮,天寒興愈深。”(《石堂集》卷八)或謂即詠松苔茶。又清金古良《游岱記》 云:斗母宮住持“以松子煮茶飲客”(《北圖藏拓》第65冊、頁73所影《游岱記》拓本)。此又泰山松茶之別品。
又近代美國威廉·愛德加·蓋洛《中國的五嶽》第一章《青色的東嶽泰山》記泰山僧眾植茶云:“一些寺院特地種植了茶葉,在一天門附近就種有一種品種特別的茶葉,其包裝盒上標有這座聖山的名字。”
二、 泰山道茶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泰山道茶早期的民間發現
早期,泰山山民發現青桐芽嘗試泡水飲用,口感極佳,且能強身健體,口口相傳,泰山道茶在民間流行,那時僅是泰山道茶的原始形態,尚無製作工藝可考。
2.泰山道茶進入道觀、寺院
唐代,泰山道茶進入道觀、寺院,使泰山道茶發生了質的改變和飛躍。泰山道茶進入道觀、寺院與道家文化與禪文化融為一體,大大提升了泰山道茶的品味和文化含量,其製作工藝逐步形成。
泰山道茶的傳承方式為師徒傳承,傳承以道長、主持為主,製作工藝密不外傳,被長期壟斷於道觀、寺院之中,僅供道人、僧人享用,或用於款待達官貴人,遇帝王封禪祭祀時則作為貢品為帝王所用。
3.清代中期,南北文化交流和商貿交流的增多,南方的茶樹落戶泰山,泰山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孕育了其獨特的品質,用泰山道茶製作工藝生產的泰山道茶具有了更高的品位。
4.當代泰山道茶傳入民間
當代,泰山道茶傳入民間,有商家進行傳承和開發,為社會提供了符合時代的茶葉及其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