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蒼南正一道教科儀音樂源於江西龍虎山道教科儀音樂,明代自閩南傳入,與溫州的南戲音樂、甌劇音樂、浙南民間小調等互相滲透融合後,形成了獨特的蒼南風格,成為蒼南正一派道教配合“延生”(祈福與驅邪)、“拔亡”(喪葬的科儀與做功德)兩類齋醮科儀的伴奏和伴唱音樂。表現形式上有“三師誦唱,五地方言”、“甌劇串前,過場步虛”、“文武交融,雄渾迤邐”、“道民結合,戲樂一體”等內容,既承傳了道教音樂的精髓,又各以不同方式揉和了當地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了獨特的步虛韻,出彩的“詠唱”式韻腔,文武交融的演奏樂法,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多方面的現實社會意義。
歷史淵源
蒼南正一道教科儀音樂源於江西龍虎山道教科儀音樂,明代自閩南傳入,與溫州的南戲音樂、甌劇音樂、浙南民間小調等互相滲透融合後,形成了獨特的蒼南風格,成為蒼南正一派道教配合“延生”(祈福與驅邪)、“拔亡”(喪葬的科儀與做功德)兩類齋醮科儀的伴奏和伴唱音樂。
基本內容
蒼南正一道教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獨唱(通常由高功、都講擔任)、齊唱、散板式吟唱和鼓樂、吹打樂以及合奏等多種形式。器樂形式常用於法事的開頭、結尾,唱曲的過門以及佇列變換、禹步等場面。在法事過程中,音樂的演奏可根據法師在供香、步罡、繞壇、禮拜等許多宗教儀式動作的需要,採取坐樂和引樂的形式演奏,並且能根據變化動作的迥異,靈活地在音樂伴奏中加以旋律潤飾、加花、變奏等,以協調出壇法師的動作。有旋律優美恬靜的贊神歌、音韻莊嚴肅穆而飄渺飛翔,表現神降臨時超然飄逸狀態的祈神音樂、節奏歡快、熱烈,象徵神仙世界的幸福生活或表達人們迎神的喜悅之情的悅神音樂、曲調雄渾威武與召神鎮煞的緊張蕭殺氣氛相一致的鎮煞音樂。音樂中保存著【黃蜂出洞】、【順和調】、【宣經偈】等道教傳統音樂原始曲牌,【將軍令】、【十八拍】、【水龍吟】等民間音樂曲牌和【步步嬌】、【望妝檯】【山坡羊】等溫州南戲的傳統曲牌,不僅較好地保存了傳統道音樂的主旋律,在行腔、旋律、裝飾(加花)方面有機揉和浙南民歌、南戲等音樂特點,具有較強的地域音樂個性。
基本特徵
蒼南道教正一派科儀音樂雅俗共賞,曲風上可分為大雅與俗風。大雅承漢唐之雅韻,繼宋明之清風,集和、靜、清、遠、古、淡於一體;俗風融閩浙之民風,合戲樂之韻律,將溫州南戲音樂、甌劇音樂、浙南民間小調與傳統道教音樂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表現形式上有“三師誦唱,五地方言”、“甌劇串前,過場步虛”、“文武交融,雄渾迤邐”、“道民結合,戲樂一體”等內容,既承傳了道教音樂的精髓,又各以不同方式揉和了當地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了獨特的步虛韻,出彩的“詠唱”式韻腔,文武交融的演奏樂法。
主要價值
蒼南道教音樂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具有表達內容的宗教性、表達形式的藝術性、表達手段的多樣性和表達思想的民俗性等特徵,不僅傳承了道教音樂文化的精髓,並且融入蒼南民眾社會生活的眾多方面,集歷史的厚度與時代的鮮活於一身,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多方面的現實社會意義。法國學者Lagwey、美國學者KaulPautz、香港學者曹本冶、中國大陸學者徐宏圖、孔令宏、薛成火等都曾各自論著研究。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在蒼南蒐集到近二千冊之多的道教文獻,其中科儀本占80%左右,並有部分曲譜集。《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收了72曲蒼南正一派道教音樂曲譜。
保護措施
近年來,蒼南道教正一派音樂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並積極參與傳承保護。2009年,蒼南道教正一派科儀音樂被列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11年,蒼南縣規劃並啟動蒼南道教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並由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李暉華局長帶隊,到天台等地參觀學習,借鑑經驗,制定出台具體有效的保護措施。2012年,正一道士陳先河、蕭若東等收集、整理蒼南道教音樂傳統曲譜,著手編輯出版蒼南道教音樂經典曲譜集。2013年4月,蒼南道教音樂民間團體——玉音樂團成立,成員均來自於正一派道士,挖掘、整理蒼南道教音樂古曲譜,並聘請聲樂專家進行輔導培訓,嘗試在原有的古曲旋律上進行配器和編配,結合傳統與現代,打造蒼南道教音樂的獨特魅力,繼承和弘揚蒼南正一派道教音樂。在今年的首屆兩岸(蒼台)楊府候王交流會、第二屆浙台(蒼南)媽祖文化節、第三屆蒼南縣民間民俗文藝匯演中,玉音樂團精彩的演奏使蒼南正一派道教音樂大放異彩。
蒼南縣以玉音樂團為道教正一派科儀音樂的保護單位,加強與溫州市道教協會、浙江省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的聯繫,積極參與道教音樂展演等活動,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度。另外,邀請本縣文化藝術界人士參與道教音樂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並與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緊密合作,在條件成熟時召開一次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升研究的平台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