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戲(洪洞道情)

道情戲(洪洞道情)

道情戲(洪洞道情),山西省洪洞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洪洞道情是流行於山西省洪洞縣一帶的民間戲曲劇種,歷史悠久,形式獨特,帶有濃厚的地方風味。其唱腔集法曲道情和民間歌謠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禮”的特點。

2008年6月7日,道情戲(洪洞道情)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情戲(洪洞道情)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洪洞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遺產編號:Ⅳ-71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洪洞道情,原叫道腔,既道家的所唱,有樂道徜徉的腔調。源於縣內幾處大的道教宮觀。清朝鹹豐年間,洪洞東尹壁村尉光甲道士創建了第一個職業道腔戲班,並將鄉村秧歌、地方琴書的曲調納入其內,排演了《龍虎山》《郭巨埋兒》《三世修》等5個本戲和《小姑賢》《打灶君》《桂香研磨》等小戲,深受廣大民眾喜歡,後因戲箱被盜,戲班解散。清宣統年間,道教興盛,西尹壁村師秉炎二次組織道腔戲班,排演了《龍虎山》《郭巨埋兒》《三英卷》《斷雙釘》等14個本戲,足跡遠至河南陝西部分地區。民國十二年(1923),曹生村程元奎和南秦村杜丁兒又組織了興盛班,劇目更加豐富,而且吸收了蒲劇的蹺工、扇子功、裙子功等技藝,活動長達6年之久。這三個道腔班為洪洞道腔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秦、曹生、馮張、堤村、師村等村相繼成立了業餘道腔班,編演《反搶糧》《送夫參軍》《 新編小姑賢》等新劇。許多老藝人青春煥發,重登舞台。在1957年4月山西省第二屆戲曲匯演中,洪洞縣曹生、馮張兩村聯合演出的道腔劇目《送茶》,獲得了優秀劇目、優秀音樂和優秀表演獎。
1960年,洪洞縣青年道腔劇團成立,招收了40名學員,經過半年的排練,就登台演出,一炮打響。此後,該團先後排演了《掛神子》《二度梅》等傳統劇目和《白毛女》《血淚仇》《紅色娘子軍》等14個現代戲,劇目《彩禮》還參加了全省現代戲匯演。劇團湧現出了賈健平、賈金平、陳北香、張香蘭、陳白蛋、郝國英等好演員。他們的裙子功、扇子功表演獨特,受到人民喜愛。
1964年,洪洞道情劇團的自編現代小戲《彩禮》,參加了山西省現代戲匯演,與臨猗眉戶團的《一顆紅心》同台亮相。同年,《彩禮》在太原各大劇院和電視台演出,連烏蘭夫、世界和平理事會秘書長都前來觀看。
1964年春,中央民族樂團來山西學習地方戲曲,在洪洞道情劇團學習研究了兩個月,回京後,排出洪洞道情戲《彩禮》《箭桿河邊》。五一節在北京懷仁堂為中央領導作了匯報演出。
“文革”時期,洪洞道情銷聲匿跡。打倒“四人幫”後,道情劇團恢復上演。

文化特徵

洪洞道情音樂基本屬於曲牌連綴體,但也有板式變化體的成分,傳統唱腔主要由“高調”“官調”“平調”三大部分組成,節奏鮮明,抒情性強,善於表現喜鬧的生活小戲。部分唱腔吸收了若干民歌小調,旋律悠揚纏綿,瀟灑幽深。主奏器樂為漁鼓、簡板、碰盅、四胡和高音七眼串竹笛,專業劇團成立後逐漸加上了笙、管、小嗩吶、二胡、中胡、三弦、揚琴等。在表演形式上,它融合了秧歌的表演技法,走三步、退兩步、擺臂扭腰,輕柔優美、瀟灑大方,並擅長運用扇子功、手帕功、裙子功等技巧,配以節奏明快的音樂曲牌,有著和諧而迷人的魅力。

代表劇目

洪洞道情代表性劇目有《龍虎山》《郭巨埋兒》《三世修》《三英卷》《斷烏盆》《十萬金》《石花最》《林英降香》《掛神子》《拐銀匠》《買豆腐》《送茶》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洪洞道情無論劇本、音樂,還是唱腔表演,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劇本語言精練,故事情節生動曲折,刻畫人物心理細膩,不但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且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洪洞道情樂器中的漁鼓、簡板、碰鐘在其他劇種中是罕見的。洪洞道情唱法上由低到高,最後由拖音甩腔煞尾,音階跳躍小,因而形成幽雅悅耳的藝術特色,更有發掘和整理的必要。

傳承狀況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洪洞道情目前正面臨著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險。主要的問題是:
1.資金短缺,演員流失,傳承無繼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盛起來,地方戲曲受到了當代文化和新興娛樂形式的衝擊,許多戲曲劇種無法獲得青年觀眾的青睞,同時,由於老藝人的相繼去世,致使許多有價值的傳統文化特別是老藝人們口傳心授的藝術作品,面臨失傳的危險。
2.劇目流失,風格迷失,嚴重瀕危
由於藝術環境的變化,許多經典作品無法演出,道情戲整體水準下降,造成市場進一步萎縮,形成惡性循環,專業的道情音樂創作者嚴重缺失。近年來上演的道情劇目中,純正的道情風情、道情音樂的精華漸被淹沒,道情戲面臨被異質文化同化的危險。

保護措施

1960年洪洞縣成立青年道情劇團,至1970年解散,其間劇團曾先後參加過山西省第二屆戲劇匯演和山西省現代戲調演。1991年有關方面組織道情中專培訓班,2000年洪洞縣文化館成立演劇隊,搶救恢復洪洞道情。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洪洞縣文化館獲得傳統戲劇“道情戲(洪洞道情)”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19年12月3日,2019年度“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畫——山西洪洞道情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華夏劇場舉行開班典禮。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 洪洞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新年戲曲晚會29日晚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來自洪洞縣道情劇團的梁建琴、申留芳亮相晚會開場節目《百戲賀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