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戲(神池道情戲),山西省神池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2011年5月23日,道情戲(神池道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情戲(神池道情戲)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71
- 申報地區:山西省神池縣
- 保護單位:神池縣道情藝術研究所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代表劇目,傳承人物,保護措施,
歷史淵源
神池道情戲是中國俗曲道情的一個分支,是忻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戲劇藝術形式。神池道情源於唐代的道觀音樂,清中葉受戲曲藝術影響發展為民間小戲。鹹豐年間,神池有道情班社二十多個,至1932年,已發展為一百多個,並逐步擴展到周邊的五寨、岢嵐、寧武、代縣、右玉等縣。
神池道情音樂分唱腔、曲牌、鑼鼓經三大部分。其豐富的唱腔音樂,不僅繼承了古老的傳統道情與民間道情曲藝,也融合了民歌及地方小戲的某些音樂成分。
代表劇目
神池道情戲的傳統劇目有一百多個。早期劇目有《湘子傳》《張良傳》《莊周傳》等;中期劇目有《翠蓮傳》《王祥臥冰》《郭巨埋兒》等;中後期劇目《三賢》《四勸》《打瓦罐》等;近期劇目有《醉陳橋》《斬黃袍》《明公斷》等。
傳承人物
吳翠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道情戲(神池道情戲)代表性傳承人。
黃鳳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道情戲(神池道情戲)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神池縣文化旅遊產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