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各家看法,
簡介
中國 宋明理學關於心性論的一對概念。詞原出於《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16字在漢唐時僅作文字訓詁,並無奧義。至宋代理學家以義理解經,將這16字說成是堯舜心傳,以論天理人慾。
各家看法
北宋理學家程頤認為,心是道之所在,微是道之體,所謂道心,即是“心與道渾然一也”。道心即良心,“放其良心則危矣”,故謂人心。他以天理人慾解釋道心人心,並把二者對立起來,即說:“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並由此提出滅人慾、明天理的主張。程顥也有類似的說法。
南宋 朱熹對程頤之說作了發揮,而且與程頤稍有不同。他認為理與氣相合而有知覺之心,其寂然不動者為心之體,即為性;其感於物而動者為心之用,即是情。認為“性是靜,情是動,心則兼動靜而言”,心只是一心,可或覺於理,或覺於欲。這就是道心人心之別。“此心之靈,其覺於理者,道心也;其覺於欲者,人心也”。朱熹還強調,“人心不全是不好”,人心能無過無不及,能得其正而不偏者即為道心,兩者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他認為,道心只有在與物相接的人心中才能顯現出來。所以,雖“上智”之人亦不能無人心,雖“下愚”之人亦不能無道心,但道心微妙難見,人心易流於人慾,故人人當精察於二者之間。以“守其本心之正”,使人心“聽命”於道心。這也就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修養功夫。朱熹很重視道心人心的概念,認為天下之理,無過於堯舜16字心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