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簡介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為北宋道士陳景元纂,實與陳景元《道德經注》為一書。據彭耜《道德真經集注雜說》卷上、 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及書前楊仲庚序,此書成於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 該年神宗召見陳景元於便殿,景元因進所作《藏室纂微》,遂詔令“宣附《道藏》”, 即附於當時的《天宮寶藏》。至南宋寶祐六年(1258),靈應觀住持楊仲庚因“世無善 本,流行未博,敬就藏帙,詳加校正,募化善士,命工刊梓,以傳不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 國籍:中國
  • 語言:中文
  • 作者:陳景元
原文,注釋,總結,影響,引用,

原文

據《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及陳景元《藏室纂微開題》等載,此書原為 二卷,《正統道藏》則析為十卷,即《道經》五卷,《德經》五卷,載於洞神部玉訣類。
據文中多“今解曰”云云,蓋將陳景元之《道德經注》和《藏室纂微》混為一編。 陳景元在《藏室纂微》中把“道”分為“常道”與“可道”。他認為“常道”自然而然,隨感應變,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智索,但體冥造化,無為而無不為。“常道” 無名,凡有名可標,有言可說者便是“可道”。常道是道之體,而可道乃道之用;常道湛然不動,而可道有變有遷;常道是理之妙,可道是事之微。常道與可道有內外深淺之別,但二者並非毫無聯繫,而系體用一源。陳景元指出:“道”的含義是“通”,“萬物得 之無所不通”。這與唐代道教重玄派說“道”是“虛通不礙”相一致,顯然受到重玄派的影響。這個無形無名、無所不通的道,由於其體用的變化使萬物得以生成,亦即他所謂“體用既彰,通生萬物”,這是他的宇宙生成論。他解釋《老子》“道生一”的“一” 為道之子,為太極,而太極即混元,也就是太和純一之氣。“一”又叫“無為”、“沖 氣”或“元氣”,為妙物之用。當此渾淪一氣,未相離散時,必有神明潛兆於中,這個 神明就是“二”。有神有明,於是有分,所以清、濁、和三氣噫然而出,各有所歸。因 此清氣化為天,濁氣化為地,和氣生為人。三才既具,萬物從而資生。這是他描述的宇宙化生過程。

注釋

陳景元在解老時,還闡述了治身治國之道的思想。認為治身治國當以厚重為根本,治身 的人心安靜則萬神和悅,故無嗜欲奔躁之患;治國的人無為則百姓樂康,故無權臣撓亂 之憂。無論治身治國都應順從自然之道,息愛欲之心,以歸虛靜之本。因此他在修煉方 式上強調虛靜寂寞,獨悟,冥覽。他指出,治身與治國的方法一致,二者並行不悖,清 靜無為,既是理身之道,也是愛民治國之術。有道之君,若能垂拱無為,功業就可成而 不有,萬物將自賓,四民無不服。
在陳景元的解老中,傳統的神仙長生思想已起了變化。他解釋“是謂深根固蒂長生 久視之道”說,積德之君,其治人事天,厚國養民,植根於無為,固蒂於清靜,社稷延 遠,故謂之長生;臨御常照,故謂之久視。這是從政治的長治久安角度去解釋,不再是 傳統的長生不死思想。他在序中說,九丹八石,玉醴金液,存真守元,思神歷藏,行氣 鍊形,消災辟惡等,皆老子常所經歷救世之術,非至極者也。對傳統的神仙術抱看不起 的態度,強調此非老子的宗旨。另外,他還常徵引《易》《莊子》的思想來解老,體現 了他的學術特色。

總結

總之,陳景元認為《老子》一書統論空洞虛無、自然道德、神明太和、天地陰陽、聖人、 侯王士庶、動植之類,廣大而無所不包,細微而無所不襲。上之首章,明可道常道為教 之宗,敘體而合乎妙;上之末章,以無為無不為,陳教之旨,敘用而適乎道,故體用兼 忘,始末相貫。下之首章,明有德無德,為教之應,因時之澆淳而次乎妙;下之末章, 以信言不信言,為教之用,任物之華實而施乎道。此經以重玄為宗,自然為體,道德為 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國。

影響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在宋代便產生了一定影響。李庭《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疏抄 序》稱其所解“中間貫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證詳明,本末畢備,尤為近世所貴。”宋 人薛致玄說,自陳景元後,“道家之學翕然一變”。
①近人蒙文通認為:宋代解老之家 頗重陳景元,於徵引之多可以概見,此風會之一變。陳景元之學淵源於陳摶,後人每嘆 陳摶之學僅於象數圖書,讀陳景元老子注,而後知二程所論者,景元書中已有之,足見 二程之學於景元淵源之相關。
②這表明陳景元的解老對宋代理學有一定影響。

引用

宋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經集注》集引《藏室纂微》較多,董思靖《道德真經集解》 亦有所引。今人引用參考此書的有:朱謙之《老子校釋》、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 (作為引用版本)、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張松如《老子說解》。可見其為諸家 所重視,是道教解老著作中較為重要的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