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外化與高校外化德育研究

道德外化與高校外化德育研究

《道德外化與高校外化德育研究》是馬建國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8月。

該書在道德外化的內涵研究的基礎上,對道德外化過程進行靜態和動態的分析,把握道德外化的複雜過程和眾多影響因素,從而對道德外化理論進行修正、豐富和完善。在此基礎上,結合高校德育實踐,審視高校德育道德外化缺失的現狀,從道德外化視角提出高校外化德育改革的具體策略,從而揭示道德外化研究的教育價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外化與高校外化德育研究
  • 作者:馬建國
  • 首版時間:2017年8月
  • 字數:213千字
  • 類別:教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包括五章內容。第一章主要是在中外道德外化思想借鑑的基礎上,從道德外化的特徵入手,對道德外化概念進行初步界定,並將概念放在不同的思維路徑中進行解讀,進一步明確道德外化的具體特徵。第二章在道德外化概念厘定的基礎上,對道德外化進行共時性分析。第三章在明確道德外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複雜的過程,其影響因素眾多的基礎上,從個體心理方面如自我效能、道德需要、從眾心理,環境因素方面如社會風氣、文化環境、道德情景,以及個體年齡、利益計慮、道德評價、道德教育等方面系統探討道德外化的影響因素。第四章主要是以某校德育為例,將道德外化理論放在高校德育實踐中進行檢驗。通過對高校德育道德外化缺失的現狀和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問題。第五章是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高校外化德育的基本構想。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道德外化的基本問題分析
第二章 道德外化的過程探究
第三章 影響個體道德外化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高校德育道德外化缺失的現狀分析
第五章 高校外化德育的基本構想
一、道德外化思想的探索
二、道德外化釋義
一、道德外化的結構
二、道德外化的矛盾
三、動態體系中的道德外化過程
一、影響個體道德外化的心理因素
二、影響個體道德外化的環境因素
三、影響個體道德外化的其他因素
一、從學生行為看“道德外化缺失”
二、學生道德外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道德外化:審視高校德育的一種新視角
二、高校外化德育的建構

創作背景

21世紀初期,德育對道德內化的重視和對道德外化關注的缺失,較大程度上是因為研究者對品德形成機制的認識,強調品德形成的過程主要是通過道德內化以形成德性的過程。對於思想品德的結構來講,道德行為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沒有道德行為的品德結構,是不完整的。個體道德生成,既包括通過道德內化形成穩定的德性,更包括通過道德外化形成穩定的德行。這就意味著德育不僅要讓學生通過道德內化形成德知,更要通過道德行為的外化,與周圍人、周圍世界產生關聯,在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過有道德的生活。而這也是德育的真正意義所在。因此,德育對道德外化的關注,才是有效解決“知行不一”癥結的關鍵所在,也只有在此基礎上,生活德育、情感德育、生命德育等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德育才能真正回歸生活實踐。學界對道德外化始終關注不夠,未能綜合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成果,做出有效的回答。因此,不論從微觀上探究學生個體道德生成的過程,還是從根本上解決德育的困惑,都需要研究者對道德外化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基於此,《道德外化與高校外化德育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第一,道德外化研究不是對道德內化的否定,而是追求在德育實踐中二者的統一。道德外化和道德內化是道德生成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對道德外化的強調,不是否定道德內化。因為沒有道德內化,就無所謂道德外化。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德育是致力於發展人的品質的教育活動,最終目標是受教育者實現完善道德自我。終極意義、歸宿價值表現在它要使人回歸為一個真正的人。實現完善的道德自我,既包含內化德性的要求,更包含外化德行的要求。一個在道德上不能很好外化,知而不行的人,不能算是實現了完善的道德自我。德育只有將目標定位為受教育者實現完善的道德自我,才是真正從人的角度實現德育的價值。以道德外化為視角審視德育,雖然是出於對當代德育對外化缺失的思考,但更主要是從道德外化角度對人的道德發展問題提出的要求。
第二,道德外化不能解決現實德育實踐中的所有困惑,道德外化的教育價值主要是著眼於視角的轉變。以道德外化視角反思高校德育,儘管能為德育改革提供可供選擇的借鑑,但道德外化不能解決現實德育中的所有困惑,道德外化提供的只是一個視角。道德外化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到心理、環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以道德外化為視角的高校德育構建策略,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環境因素的影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高校德育關注視角向道德外化的轉變,可以帶來德育理念的變化,它引導德育關注學生道德的實踐,引導學生在道德實踐中自覺做一個享受生活、真正有道德的人,而這正是德育的終極意義。
第三,引導學生追求道德的應然狀態,開創道德的生活,是道德外化賦予高校德育的歷史使命。道德體現為人的一種應然的存在狀態,是人所追求的完美的存在狀態。道德外化理論的提出,也是道德教育的應然狀態。一個理論是否能真正指導德育實踐,是否會對學生道德生成產生積極的影響,必須要經過德育實踐的考驗。道德外化理論要求德育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以道德的要求審視和發展自己,即學會對現實生活展開反思和批判,進而開創道德的生活。為此,高校德育要引導學生學會在有道德的生活中積極開創新生活,促進學生觀照道德的應然也觀照道德的實然,這是道德外化賦予高校德育的一個歷史使命。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道德外化與高校外化德育研究》
2017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8103-4

作者簡介

馬建國,男,河北定興人,1972年5月出生,法學博士,副教授。1995年河北師範大學畢業留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學生就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