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採茶戲,因發源於黃梅縣,人們自然地把她稱為黃梅腔或
黃梅戲、
黃梅調。黃梅縣地勢北高南低,一當長江決口,釀成
水災,災民攜兒帶女組班唱戲謀生,黃梅戲廣為傳播到
皖西南、
贛東北、
鄂東南50餘縣,與當地的民間說唱和語言相結合,形成了不同
流派不同特色的黃梅戲、採茶戲。
在黃梅,清康熙、乾隆到光緒年間是“三打七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全面實現了傳統劇目、唱腔、表演藝術積累和劇種的廣泛傳播,期間傳統劇目非常豐富,藝人能演的本戲、小戲有200多本,俗稱“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取材於黃梅的
真人真事,如《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過界嶺》等。
演職員表
1956年11月14日在湖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1958年4月在
武漢市洪山禮堂演出,王藝修扮演改編後《過界嶺》中
於老四。
1956年,黃梅縣新生劇團(
黃梅縣黃梅戲劇院的前身)的創始人之一,樂柯記飾演的張二女。
傳承發展
1956年,項雅頌挖掘整理傳統戲《過界嶺》赴省會演,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1956年11月14日下午,在湖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上,王藝修扮演改編後《過界嶺》中於老四,獲個人三等獎。
1956年,黃梅縣新生劇團(黃梅縣黃梅戲劇院的前身)的創始人之一,樂柯記飾演《過界嶺》中的張二女,獲黃岡地區地方戲表演一等獎。同年4月,獲湖北省首屆戲曲會演榮譽獎。
1958年4月,《過界嶺》在武漢市
洪山禮堂演出,受到國家主席毛澤東及其他領導好評,王藝修扮演於老四。
1958年冬至1959年夏,桂三元的《過界嶺》等劇唱腔被湖北藝術學院王民基作為創新基礎。
黃梅戲史料專家
桂遇秋發表、出版黃梅戲著述,其中,較著名的有《黃梅採茶戲唱腔集》、《過界嶺》。
由傳統劇目《過界嶺》改編的大型黃梅戲《於老四與張二女》(又名《
於老四和張二女》),1987年晉京,在
中南海演出受到觀眾好評。1988年參加湖北省首屆藝術節,獲舞美金獎和導演、音樂、演員銀獎。
毛主席評價
梅白把黃梅縣黃梅戲劇團請到
武漢,同劇團的人商量該拿出什麼節目?有人說,《過界嶺》這類
傳統劇目,就怕被說是黃色的低級趣味。毛澤東聽了匯報,哈哈大笑:“到底是什麼色?看了才知道。我們這些人是紅色的嘛!”梅白講了於老四與張二女戀愛的情節和與此有關的幾個傳統劇目。毛澤東聽了嚴肅起來:“不能把人民
喜聞樂見的、土裡土氣的東西,斥之為低級趣味!”
當夜,毛澤東在洪山禮堂聚精會神地欣賞了“原始”的黃梅採茶戲,不斷點頭稱讚,“有意思”、“有風格”……隔天,毛澤東談了他的看法:“文化要交流,國際之間要交流。黃梅採茶戲發展到現代黃梅戲,是一個進步、交流的結果。幾個節目的共同特點,是鄉土風味,很感人。你們的採茶戲跟湖南的花鼓戲一樣,使本地人有親切感,喜聞樂見,是自然的。我這個湖南人,對你們黃梅的這個戲,也有親切感。藝術也是
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藝術要有民族特色、鄉土氣味……不能隨便說什麼‘色’,我說只要是勞動人民的本色……”
1958年毛澤東主席看了黃梅戲《過界嶺》,曾戲謔地說:湖北的黃梅戲被大水衝到安徽雲了!
黃梅縣戲劇團在武漢洪山禮堂的這次匯報演出,還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
劉少奇、
周恩來、
朱德等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