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揚子江二首

過揚子江一般指本詞條

《過揚子江二首》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從江上景色寫起,由景入情,表現了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徒勞的思想,隱含著對當時國家形勢的擔憂。第二首詩稱讚揚子江形勢險要,景觀雄麗,交通便利,含蓄地表達了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天意不能代替人為的觀點。組詩寫景結合形勢,意境開闊,感慨深遠。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揚子江二首
  • 其一
只有清霜凍太空,更無半點荻花風
天開雲霧東南碧,日射波濤上下紅。
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
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
  • 其二
天將天塹護吳天,不數崤函百二關⑸。
萬里銀河瀉瓊海,一雙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閒。
多謝江神風色好,滄波千頃片時間。

作品注釋

⑴揚子江:長江在揚州到鎮江間的一段,古人稱為揚子江,因其地有揚子津和揚子縣。
⑵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葉子長形,似蘆葦,秋天開紫花。
⑶鴻去:語出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⑷天塹:天然的壕溝。《南史·孔范傳》:“隋師將濟江(伐陳)……范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吳天:指今長江下游江南一帶,蘇州原為春秋時吳郡,至宋與杭州都屬浙江西路。
⑸崤函百二關: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崤函是崤山函谷關的合稱,今陝西潼關以東到河南新安縣地。百二,或解釋為險地置兵二萬,可抵敵百萬;或解釋為守兵百萬,可拒敵二百萬。皆極言秦地險要。
⑹玉塔:喻金、焦二山,如雙塔矗立。

創作背景

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禪位,宋光宗即位。當年九月,楊萬里奉召還臨安(今浙江杭州)為秘書監,冬,以煥章閣學士頭銜,充金國賀正旦使的接伴使。當時,宋金兩國每逢年節,皇帝生辰等,照例派遣使臣,作禮節性的互賀,對方則有接伴使迎送陪伴。楊萬里此行是取道鎮江北去的。這兩首詩就是他從臨安赴淮河迎接金國使者途中,自鎮江過長江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詩開頭寫江上景色。首聯上句寫空中流霜,寒氣猶在,見其時為晨;下句寫風平荻靜,江水無波,狀其日為晴;頷聯出句寫雲開霧散,天色澄碧,復狀其晴;下句寫旭日東升,光芒似箭,又見其時為晨。若詩到此結束,那也不過描寫了清晨江面晴朗、平靜的景色而已,但緊接著的一聯,為全詩開拓了一個新的境地。
頸聯對句的一個“晴”字,將前兩聯的描寫作了一個概括。但與“六朝形勝”連在一起,其意就不止於描寫氣候的晴朗了。揚子江畔,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與南朝十分相像。此時宋金已締結和議,宋朝以屈辱的條件,換得了一個苟安局面,因此揚子江畔,這古戰場也漸趨平靜。這裡的“晴”字,除指氣候外,也含有形勢平靜之意。“雪”字與出句“鴻去”呼應。此處“飛鴻”,指“千載英雄”,也就是楊萬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絕句》中提到的岳飛韓世忠趙鼎張浚等名將良相。頸聯的意思是:昔日的英雄如飛鴻一去,渺然難追,空餘山川形勝,映照著雪霽清空。尾聯回到題上,“汲江心水”,正是過江之時。這兩句的意思是: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百般,終歸徒勞無益,不如且飲眼前一杯茶。
第二首詩從議論入題,載重而來,不見痕跡。開頭表出長江的天險地利。首聯極言長江之險,用“天塹”直接代指揚子江,說長江天塹是南宋的天然屏障,崤山、函谷關也難與之相提並論。頷聯以具體的形象加以形容,上句描寫長江澎湃的氣勢,如萬里銀河一瀉千里,奔流到海不復回;下句描寫金、焦二山挺拔的氣概,高聳雲霄,隔江對峙,猶如一雙玉塔。前兩聯極寫長江天險,氣勢宏偉,意境開闊。尤其是頷聯,“銀河”“瓊海”“玉塔”“金山”,句中自對,“表”名詞轉動詞,“金”字一字兩用,都顯得巧而不俗。清詞麗句,把祖國山河寫得非常可愛。
頸聯從正麵點明當時的形勢。出句寫江之北岸,戰旗飄拂,正是淮南邊備之地,著一“近”字,金人逼迫之勢可見。船行離對岸越來越近,詩人的心情越來越沉重。對句寫“鼓角吹霜”,正是邊塞景象。看金兵“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聽金人“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揚子江此時似乎變成了玉門關,直教“金山端的替人愁”(楊萬里《雪霽曉登金山》)。著一“閒”字,則宋之無能,金之得意,自在言外。此句與前首“六朝形勝雪晴中”,同一意思。尾聯點題,以輕筆很巧妙地結束全篇。“風色”便是“天時”,“滄波千頃”便是“地利”,然而,“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這天時和地利只不過是“片時間”而已,實不足恃。陸游之憤激在這裡是看不到了,因為楊萬里實在是太“溫柔”了,因而“關心國事的作品遠不及陸游的多而且好”(錢鐘書宋詩選注》)。
這兩首詩在章法上頗為一致:首、頷二聯,描寫江上景致,氣象宏闊;頸聯結合形勢,感慨深遠;尾聯似乎難以與前三聯相稱,實極有深意。

名家點評

清人紀昀評第一首詩最後兩句說:“結乃謂八代不留,江山空在,悟紛紛擾擾之無益,且汲江煎茶,領略現在耳。”“用意頗深,但出手稍率,乍看似不接續。”(《瀛奎律髓刊誤》)
當代學者周汝昌評第二首詩說:“一結兩句表面是感謝江神,慶幸渡江很快當,可是假如敵兵來襲,只要‘風色’一好,照樣也是‘滄波千頃片時間’,這就把開篇兩句徹底推翻了!”(《楊萬里詩選注》)。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