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過密化,根據
黃宗智教授的定義。是指經濟在以單位工作日
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的條件下擴展,即所謂的“沒有發展的增長”(該書第11-12頁)。在他的著作由英文版到中文版的過程中,曾就Involution的譯法展開過討論:“內卷”比較形象地描繪出整個過程的軌跡,但很費解;而“過密化”的譯法雖失去了形象描繪,卻道出了整個過程的關鍵點即勞動的超密度投入。
正如
黃宗智的著作指出的那樣,他並非提出“過密化”概念之第一人。在吉爾茨(Clifford Geertz)1936年的著作《農業過密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中,已明確使用了“過密化”概念,吉爾茨考察了印尼的水稻經濟,指出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從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
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
邊際報酬的遞減,即過密化現象。過密化現象的發現是過密化理論提出的重要前提,但僅是過密化要領並不能構成過密化理論的基礎。
黃宗智說明了他的理論與吉爾茨的不同之處。吉爾茨的過密化概念只是單純地提到了
邊際報酬的遞減,而沒有黃更強調的“過密型增長”及“過密型商品化”的內容。吉爾茨的過密化也局限於水稻經濟,而沒有擴大到手工業(副業)、旱作農業及經濟作物方面。把過密化放入商品化的大環境,放入綜合的社會經濟大環境,應該說是
黃宗智的重要發現。
內容
(一)在社會經濟的歷史過程中,存在著一種與通過生產技術改進,或
勞動組織形式變革而帶來
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的生產增長途徑,即過密型增長的途徑。由於種種原因特別在人口壓力之下,生產產出的增長也可以通過勞動力或勞動時間的超量投入來實現。兩種生產增長途徑的根本不同點在於,過密型增長所伴隨的是單位工作日
邊際報酬的遞減。因此,過密型增長可以稱作為“沒有發展的增長”。
(二)過密型增長不僅可以存在於以家庭勞動力為生產基礎,以滿足
家庭消費為生產目的,典型恰雅諾夫模式下的封閉型經濟,更可以在商品化,乃至國際市場化及集體化的條件下延續和深化。
(三)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譬如在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濟史上,過密化可以成為社會經濟過程的主要傾向,過密型增長可以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導。過密化不會帶來社會經濟的質的飛躍,也不會帶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把這三點完整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構成了
黃宗智所倡導的過密化理論。吉爾茨的論述只是部分論證了第一點,而第二點則是
黃宗智的貢獻。但如果沒有第三點,不在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看主要傾向和主導力量,也會發生以偏概全,使過密化理論失去完整性。
影響
過密化理論的提出有個過程,既不是從天下掉下來,也不是從頭腦中憑空想出來的。就黃本人來說,也長期受到過經典理論模式的影響。更確切地說,是受到他所稱的 “規範認識”的局限。即使在他關於華北的著作中,我們仍可看到他力圖綜合各家學說之長,建立一種平衡的模式。他提到了過密化(內卷)問題,甚至列為第二編的標題,但並未真正深入分析,而把過密化作為
小農家庭化生產中的一種現象。他在著作中與過密化並列使用(如果不說是更多使用的話)的概念是商品化、社會分化之類的大家所熟識的語言。這不禁使人們想起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講到過的科學革命到來之前的情景,力圖用既有理論來解釋,力圖去完善既有的理論體系。當黃的研究轉到長江三角洲時,他原有的努力失效了,為什麼高度的商品化沒有帶來相應的資本主義國際市場的連線,非但沒有,反而強化了農村
家庭經濟?為什麼城市的發展沒有帶來鄉村的同步發展?這些問題很難再用剪貼各種模式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不是出在哪個理論或模式,問題出在各種理論模式共有的前提,即不言而喻的規範認識。規範認識回答不了實證究提出的問題了,“危機”發生了,過密化理論正是在規範認識危機中產生的嘗試。它的出現是對既有規範認識的挑戰,也就成了對傳統理論模式的挑戰,它在美中兩國理論界引起強烈關注和反響成了意料中事。
美國史學界權威
費正清教授(John King Fairband)在生前最後一本專著《新編中國史》 (China: A New History)中,接納了
黃宗智的過密化的基本觀點。費的著作的第八章標題就採用了《沒有發展的增長矛盾》(The Paradox of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這一典型的過密化理論的提法。儘管費與黃並不屬於同一學派,但黃的創見至少也使費感到無法忽視。
過密化理論在中國學術界引起重視的程度甚至超過了
美國。1993年第1期的《中國經濟史研究》發表了署名“千里”的介紹
黃宗智的《1368-1988年間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一書的文章。姚錫棠、馬敏等學者也先後發表了評價此書的文章,接著, 《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第1期發表了
黃宗智的《中國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與當前的規範認識危機》一文,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了黃宗智的論文集《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與現代化:規範認識危機及出路》,使討論進一步展開。《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也組織了討論,並在該刊1993年第3期發表了會議的討論內容。
過密化理論的要點之一是過密化成為社會經濟過程的主要傾向,過密型增長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導。如果這一切發生在近代早期的英國和今日的
美國,世界上也就沒有這兩個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了。過密化理論的意義不在於指出過密化現象的存在。不在於發明過密化的名詞,而在於看到其在歷史上的因果關係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