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體運動時,總的產熱量最多可比安靜時高出10~15倍,骨骼肌成為主要的產熱器官。進行最激烈的運動時,骨骼肌的產熱量要占總產熱量的90%以上。由於運動時肌肉的物質代謝急劇增強,產熱量大增,雖然經過神經系統的調節加強了散熱過程,但仍然落後於產熱過程,因此體溫升高。運動時體溫升高的程度,同運動強度、持續時間和運動的環境氣象條件(水溫、氣溫、風速和空氣濕度)以及運動員的訓練程度等有關。一般情況下,中距離賽跑後腋下溫度可升到37.5℃,長跑後上升到38.5℃,激烈運動時直腸溫度甚至超過40℃,肌肉溫度可達41℃。運動中體溫升高的同時,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散熱過程也加強了。這時血流加快,皮膚血管舒張,分配到皮膚的血量增加,並大量泌汗,直至運動停止後仍繼續一定時間。要特別注意在某些特殊氣候條件下(氣溫特高、無風、濕度大)進行長時間的激烈運動,往往會因為體熱散發受到阻礙,致使體內溫度過高,造成中暑現象。一旦發生這種情況,要及時進行治療,主要是採取一切辦法,迅速降溫。從事滑雪、滑冰或游泳時,氣溫或水溫可能比皮膚溫度低得多,但由於人體運動時主熱過程明顯加強,運動後體溫仍然會升高。例如,在氣溫為5~ 7℃的條件下進行10公里滑雪,腋下溫度可由36.3℃上升到36.89℃,直腸溫度可由37.02℃上升到38.36℃。有訓練的運動員在運動前就可發生條件反射性的體溫上升,如游泳運動員入水前口腔溫度由36.9℃可上升到 37.16℃。
經常在低溫或高溫環境條件下運動,能改善人的體溫調節能力。在低溫條件下,運動員可以很快加強產熱過程,減少散熱,而在炎熱環境條件下,運動員則能很快加強散熱過程。經常在戶外進行運動,或堅持冷水浴、冬泳的人不易得傷風感冒,這是由於體溫與環境溫度之間常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人體時而遇到高溫,時而遇到低溫,使得體溫調節機能得到鍛鍊,提高了對高溫和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後即使遇到體內外溫度明顯改變,仍然能表現出良好的運動能力。
配圖
運動與體溫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