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者的歸途

遊牧者的歸途

《遊牧者的歸途》是南子創作的隨筆集,首次出版於2019年12月。

作家南子行走遊牧地區多年,通過《遊牧者的歸途》描繪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傳統文化以及定居後與土地和諧共生、敬畏自然的故事,為讀者呈現一幅鮮活的遊牧文化變遷圖卷,同時向人們傳遞出一份有關新疆生活方式的記憶遺址和民間文化名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遊牧者的歸途
  • 作者:南子
  • 文學體裁:隨筆集
  • 首版時間:2019年12月
  • 字數:約20萬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遊牧者的歸途》由“遊牧”和“綠洲”兩部分組成。在“遊牧”中,有托別勒塔木沙漠草場上的牧駝艱辛,有哈桑草原賽馬場上的駿影追風,有哈薩克族女性世代相傳的羊角刺繡;在“綠洲”中,有與巴里坤居民關於傳統的閒談,有飄蕩在魯克沁達浪坎鄉的歌聲,有塔城最茂密、最古老的橡樹林。一段段或靜或動、狀景寫人的生動文字,讓人沉下心來,感知遊牧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他們的堅韌、務實和生命至上。

作品目錄

上卷 遊牧
牧場
左面
阿肯
牧駝
馬影
羊角
轉場
方城
村莊
牧鞭
史詩
安放
下卷 綠洲
閒談
歌聲
追蜜
橡樹
遺韻
貢瓜
晾房
驛站
土布
街道
尋玉

作品鑑賞

南子認為,每一代作家、每一位作家都在尋找他們面對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在當代中國,“非虛構”寫作的出現,緣於寫作者強烈的介入現實和“回到現場”的寫作願望,是一種躲避“文學慣例”的寫作,也是還原一個人眼裡的世界、一個人眼裡的生活的寫作。在《遊牧者的歸途》中,南子用非虛構的方式書寫邊疆遊牧者的現實生活,用自己的本色聲音來展示非風光意義上的遊牧者的生存景觀,她寫這些文字的目的是對邊疆遊牧文化進行一種輓歌式的記錄,而不是對遊牧生活的獵奇。
在這部作品集中,南子通過對基層訪問的經驗整理,向讀者呈現出北疆民間群體的整體生活和精神狀態。作品描寫的主體豐富,包括在沙吾爾遠東牧場雪域放牧的哈薩克牧人、在草原氈房裡擀氈的哈薩克老人、在那拉提草原上進行阿肯彈唱的騎手、跋涉過重重草甸的牧駝老人、哈桑草原上餵馬的恰拜一家、喀拉峻草原上繡氈的一家、禾木村裡的圖瓦人、《瑪納斯》史詩的傳承者等。同時,該作品也描摹出一份有關新疆綠洲住居的圖景,其中包含巴里坤縣城閒談的人群、尼勒克的養蜂人、于田縣的巴拉曼吹奏藝人、哈密的貢瓜農民、喀什的土布傳人、鐵匠以及和田玉石巴紮上賣玉的人。一個個普通人鮮活的生存故事,一段段或靜或動、狀景寫人的生動文字,讓人沉下心來感知遊牧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感悟他們的堅韌、務實和對生命的尊重。
在這部作品集中,新疆民間的人物群像鮮活、生動,充滿人情味道,他們依循各自本真的喜好生活,並表現出樸素的生活智慧。哈薩克族老人庫爾曼別克性格豁達、為人通透,把對人世、生命的終極見地凝聚在他的彈唱中;靠葡萄乾晾房發家致富的司馬義·庫爾班善良淳樸、樂於助人,體現出人們對街坊鄰里關係的重視,即便對陌生人也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道;敲納格拉鼓的老藝人、吹巴拉曼的樂手、製作英吉沙土布的阿不都克里木·吐爾遜等民間傳統工藝的傳承者們,樂於順其自然,對運行於世間的規律做最本真的把握;總結轉場過程中“五件寶”的哈薩克族牧民、在昭蘇牧場上跟隨漢族同胞學習養蜂經驗的馬木提、在七角井的滷水中反覆取鹽的鹽工艾爾肯、在玉龍喀什河邊淘玉的伊明·尼亞孜等,則善於對繼承或者習得而來的生活方式進行經驗總結。在作者筆下,各民族民眾的形象變得清晰可記,南北疆民間生活的諸多細節通過民間人物群像得以集中顯現。這既是對綠洲生活經驗的文學表達,也是民間傳統生活方式的記憶重塑。這部作品集雖不是在為新疆民間凡人群體立傳,卻也是為無名的多數群體建立的一份文化檔案。

作品評價

在《遊牧者的歸途》這本隨筆集當中,南子將筆墨聚焦於南疆大地上的遊牧與綠洲文明,通過對冬牧場、牧駝、轉場,養蜂人、種瓜人、十二木卡姆傳人等一系列鮮活的場景與人物的描寫,為我們展現生動的邊疆圖畫。同時也通過對牧民生活的描寫,敘述了蘊含其中的歷史文化。(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評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遊牧者的歸途
南子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年12月
9787559823434

作者簡介

南子,生於新疆南部地區,現居烏魯木齊;曾獲 “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西部文學獎詩歌獎、華語青年作家獎非虛構作品獎;著有詩集《走散的人》,隨筆集《洪荒之花》《西域的美人時代》《奎依巴格記憶》《精神病院——現代人的精神病曆本》《遊牧者的歸途》《蜂蜜獵人》等,長篇小說《樓蘭》《驚玉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