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崑曲十番,曲目主要是用崑曲曲牌,且有人聲伴唱,以其演奏(唱)崑曲而獨具特色。在江南十番班中頗為特殊。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現狀,
歷史沿革
遂昌縣地處浙南山區,麗水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內,系錢、甌兩江之源,境內千溪萬壑,山川秀麗,人文薈萃,民風淳厚。明代戲劇家湯顯祖曾於明萬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593-1598年)在遂昌任知縣,並在此寫出了名著《牡丹亭》。他把崑曲傳來遂昌,從而形成“崑曲十番”的演奏(唱)形式,歷經400餘年。
風格特色
演奏樂曲主要是《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長生殿》、《浣紗記》等傳統名劇的崑曲曲牌。從其所演奏(唱)的曲譜分析,遂昌十番直接源於“正昆”,吸收了“京昆”的內容,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
傳承現狀
建國前遂昌崑曲十番班子流布於全縣城鄉,主要在民間“七月會”迎神時活動,建國後一度沉寂。2000年找到了石坑口村的五、六個老藝人並發現了崑曲十番的傳統工尺譜抄本《響遇行雲》、《四夢》、《白雪陽春》等,曲牌共132首。現全縣村鎮共有石坑口村、奕山村、石練國小 、石練女子十番、縣文化館等七個崑曲十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