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症

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肝細胞性膽汁淤積症,是由於基因突變所致膽汁分泌或排泄障礙形成的綜合徵,以嚴重的皮膚瘙癢為特徵。本病好發於兒童,一般在新生兒期就存在肝細胞性原發性膽汁淤積,在成年前因肝衰竭而死亡。

2018年5月11日,該疾病被列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兒科、消化內科
  • 多發群體:兒童
  • 常見發病部位:肝臟
  • 常見病因:遺傳
  • 常見症狀:出生後2個月內黃疸與瘙癢,反覆發作,嚴重吸收不良與腹瀉,生長發育滯緩,杵狀指,肝、脾大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系肝臟排泄膽汁代謝障礙所致,肝細胞漿膜結構、功能,毛細膽管上皮與分泌膽汁酸的能力以及膽汁代謝的改變均會引起膽汁淤積,膽汁淤積影響膽紅素排泄,腸道內缺乏膽酸,不能乳化食物中的脂肪。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發現多個與人PFIC有關的基因突變,這些基因與肝細胞膽汁形成轉運有關。

臨床表現

出生後1~2個月內出現黃疸與瘙癢,並且有波動性、反覆發作的特點,每數月至數年間歇發作,每次持續3~4個月。患兒有嚴重吸收不良與腹瀉,由於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而並發佝僂病,生長發育明顯滯緩,多數病例可發現杵狀指,幾乎所有患兒肝、脾大,質地中等。因肝功能不良,部分患兒可有凝血因子缺乏而有出血傾向,多數患兒於學齡前死亡。

檢查

1.肝組織學檢查
活檢標本證實肝小葉結構正常,可見蜘蛛狀纖維組織廣泛侵襲肝實質,並有少量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肝小葉內膽汁淤積較多,以中央區更為明顯,在擴張的毛細膽管內,可見膽栓形成。肝細胞呈灶性壞死,網狀結構塌陷,肝巨噬細胞和肝細胞均有中等度的血鐵質沉積。
2.實驗室檢查
血中結合膽紅素、鹼性磷酸酶活性、SGPT及膽酸等均增高,血中膽固醇多數正常。
3.基因診斷
由於各型的缺陷基因都已研究清楚,所以基因診斷最準確。然而基因診斷方法非常複雜,目前的技術水平還不能在臨床上推廣使用。該病的診斷都是在典型的臨床表現或者家族史的基礎上再加上基因分析最後確診的。目前還沒有很簡便的診斷方法。

診斷

根據家族遺傳病史,結合臨床典型症狀如間歇性黃疸、瘙癢、杵狀指、佝僂病、肝脾大等,以及相關檢查,可協助診斷。

治療

目前,主要有藥物治療、部分膽道外分流術和肝移植這三大類方法。
1.藥物治療
(1)目前最為常用的藥物是熊去氧膽酸,其作用是促進膽汁排出,從而減少體內的膽汁含量,緩解膽汁蓄積對肝細胞的損害。
(2)膽色胺,能減輕瘙癢,並促使腸道中脂肪的乳化、吸收。
(3)中鏈三酸甘油酯可減少腸道排出脂肪。
(4)補充大劑量脂溶性維生素,則對改善高膽紅素症、吸收不良、佝僂病等有明顯效果。
2.部分膽道外分流術和迴腸旁路術
部分膽道外分流術(PEBD)與迴腸旁路術(IB)這兩種手術方法對於本病都是有效的,它們有利於體內蓄積的膽汁排出,目前認為這兩種方法能夠延遲甚至取代肝移植。
3.肝移植
目前認為肝移植是治療最有效的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