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工程

造福工程啟動以來,已經成為福建省各級政府幫助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但部分民眾整體搬遷到新地方以後,由於沒有找到致富新門路,往往是農忙季節往老家跑,農閒季節呆在新家無事可做,造成“返貧”或“回遷”現象。福鼎市白琳鎮積極探索造福工程與推進城鎮化相結合、與發展現代農業相結合、與發展工業園區相結合等搬遷機制,提出“先樂業再安居”的新思路,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探索出一條以產業集聚帶動農房集聚的城鎮化道路。

簡介,治理,擔當,

簡介

福鼎市白琳鎮提出“先樂業再安居”的“造福工程”新思路,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共和諧”的目標。
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福建省加快實施造福工程的若干意見》提出,2008年至2012年,對居住在生產生活條件惡劣、解決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五通”問題難度大、20戶以下的偏僻自然村的農民,對零星分散居住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農民以及少數居住在自然保護區內的農村貧困民眾,實施整體搬遷安置,從根本上改善搬遷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福建2008年實施的新一輪的“造福工程”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2008年至2010年,每年搬遷6萬人,3年18萬人;第二階段為2011年至2012年,每年搬遷10萬人,兩年20萬人。同時,“造福工程”向中央蘇區縣、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傾斜。

治理

為民辦實事項目的造福工程,因“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共和諧”,成為民眾口口相傳的“德政工程”。實施造福工程新村建設,在解決了居不安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難題。如何創新社會治理模式,讓造福工程集中安置新村變身農村社區,柘榮縣東源鄉福源農村社區進行了有益探索。
搬出大山,安居卻難樂業
“搬到這裡後,房子寬敞明亮,出行又這么方便,一家人再也不用提心弔膽過日子了。”舉家搬入東源鄉造福工程新村的66歲老農張忠詳,從小在東源鄉蘭中村鄭家仔自然村居住了大半輩子。他說,過去一聽到颱風暴雨來臨就擔心,一家人就得馬上轉移到避災點居住。
在距離縣城只有3公里的東源鄉造福工程新村,集中安置了從大山中搬出來的漢族、畲族及黎族、高山族、苗族5個民族民眾。“以前在山裡,我們村有五大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婚嫁難。現在,新村離城區這么近,我們也算得上是半個城裡人了,‘五難’逐漸變成‘五易’了!”張忠詳的兒子張詩文說。
造福工程新村占地面積86畝的, 8米多寬的大道貫穿於整個新村,沿途一幢幢居民住宅鱗次櫛比,水電、廣播電視、寬頻網路和視頻監控等設施一應俱全。
“前些年,因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颱風天都要被轉移。多虧政府實施造福工程,讓我住上了新房子。”東源鄉上泥村困難戶趙作發說,日子好起來了,農忙時夫妻倆就種些太子參、茶葉,農閒時自己到企業工地當建築工,妻子到剪刀廠打打零工,一年下來收入也有四五萬元。
“人住進來了,居住安全的問題解決了,而人口集聚給管理帶來了極大困難。”東源鄉黨委書記吳周介說,主要表現在,矛盾糾紛多、衛生習慣差、小病就醫難、幼兒上學難、戶籍落戶難、家庭就業難。
從大山中搬出人地分離後,原有的田地如何流轉?戶籍關係如何管理?社保待遇如何保障?數千人集中安置的造福工程新村,亂象叢生,問題成堆,帶來了一系列難題。
剛開始,東源鄉黨委依靠流入黨員,成立了臨時黨支部。由於流動黨員有的本身就是原有建制村的村幹部,或手上也有農活,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後來又想把新村村民全部落戶到所在地的東源村,沒想到竟然遭到了雙方的強烈反對。
多數東源村村民不樂意。東源村地處城鄉結合部,人口有2100多人,本來就人多地少,一下子新增2400多人,原有田地等生產資料如重新分配,肯定會影響到現有村民的切身利益。
不少搬進造福新村村民也在質疑。如果入戶東源村,或成立一個新的建制村,那在老家原來的承包地又怎么辦?
“整個新村大家互不融洽,處於無序狀態,村民事務無人受理,柴片物品亂堆放,垃圾隨處亂丟,治安案件接連不斷發生。”造福新村村民藍天雄說,這裡成為鬥毆、吸毒、賭博隱身點。我搬遷過來不到3年,就發生了3起重大刑事案件,造成兩死一重傷。最重要的是,戶籍關係都留在原有鄉村,要辦理醫保報銷、收入證明、孩子上學等手續,都要回戶籍所在地,很不方便。
從亂到治,農村社區應運而生
造福工程新村的“亂象”引發尷尬處境,很快引起了柘榮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
“縣委組織有關人員對造福工程新村出現的問題進行實地調研,積極探索造福工程與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鎮化相結合的社會治理機制。”縣民政局局長陳龍華說,經過反覆研究後,探索在造福工程新村設立農村社區,歸屬東源鄉,享受建制村的待遇,全面承接和履行政府延伸至社區的各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搬入社區村民原有的戶籍關係和政策待遇不變。
2013年11月17日,由造福工程新村暫住人口組成的東源鄉“福源農村社區”正式掛牌,社區黨支部和管委會同時成立。經社區全體黨員、民眾分別選舉產生5名社區兩委成員。
“農村社區的設立,讓村民有了歸屬感,管理上也規範了,原本鬆散型治安管理轉變成群防群治的防控體系。”來自宅中鄉菜山村,新當選為社區黨支部書記的鐘春森說,社區成立半年多來,沒有再發生過一起治安或刑事案件。
“現在放心了,不僅環境衛生整潔了,社區治安好了,還可以在自家門口看病,真的很方便!”社區居民曾雲燦一邊在社區衛生醫療服務站取藥,一邊高興地說,社區里還有社區服務中心、就業介紹中心和警務室、幼稚園、小額支付便民點等服務機構,我們和城裡人一樣了,60歲以上老人都有健康檔案,可以享受到各種便利的公共服務。
社區居民最關心的戶籍和土地怎么辦?東源鄉鄉長鄭坤榮介紹說,“對搬進社區的居民戶籍實行雙重管理,在各種關係沒有理順之前,居民可以在社區警務室辦理暫住戶口,享受社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原先的土地承包權不變,但不能在原先所在的村里參加選舉。”
社區主任李耀玉說,雖然社區居民的戶籍仍是農民,但可以享受到社區的各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讓村民們“搬得出來”,更要“住得放心”。
如今,福源農村社區居民大多有了穩定收入,他們有的開雜貨店,有的到附近工廠打工,有的從事手工藝,還有的自主創業……居民們對未來也更有信心了。
創新治理,打造和諧家園
“每次逢年過節,我們社區還開展吃‘百家飯’活動,現在鄰里不再互不往來,關係比親戚還親近!”社區居民楊貴松說,剛搬到造福新村時,由於大家來自各個鄉村,彼此之間不熟悉,加上當時治安不好,多數人回到家裡都習慣地把門一關,這讓原本有串門習慣的村民們感到新村里人情關係冷漠。
“社區成立後,分成5個格線區域,分別由一名社區工作人員牽頭開展吃‘百家飯’活動,介紹鄰居互相認識,一下拉近了鄰里之間的距離。”社區黨支部書記鐘春森說,社區每半年還組織“金鄰居”、“好媳婦”、“衛生之星”等一系列評選活動,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互助風尚明顯改觀。
如今,每當夜幕降臨,社區的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等活動場所總是人頭攢動,各種興趣班和文體康樂活動吸引了不少居民,或寫書法,或學剪紙……人們不時地還聊上幾句。
小小的社區廣場也給居民帶來無限的精神食糧。“2014年3月社區還成立了一支廣場舞蹈隊,隊員發展到60多人。”舞蹈隊負責人肖蘭說。
福源農村社區順應民眾的需求,積極探索社區新型治理模式,對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進行大膽創新。以“構建更具幸福感的農村社區”為使命,成立了就業介紹中心、事務服務中心、調解室等功能性治理機構,幫助社區居民解決就業難、看病難和入托難等具體問題,逐步在助殘、計生、養老等民生環節讓社區居民享受到更加個性化的專業服務。
為了讓民眾搬得放心、住得舒心,社區利用QQ群、微信群等渠道,經常與民眾溝通交流,傾聽民眾呼聲,知民眾所想所盼,積極營造團結互助、文明禮讓的和諧氛圍,引導更多民眾參與社區、融入社區,增強民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東源鄉黨委副書記、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張榮光介紹說,針對搬入新村居民亂倒垃圾、隨意堆放物品等不良習慣,社區組織“小板凳宣講隊”宣講政策法規,倡導文明生活、尊老愛幼、以禮相待、與人為善等道德禮儀規範;志願者主動上門宣傳社區衛生公約,增強社區居民適應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組織義工到低保戶、殘疾人士、困難家庭等群體送溫暖、送服務,解民眾所需所困,讓民眾可依可靠。
“這才叫服務到家了喲!”從20多公里外的富溪鎮霞洋村搬遷入戶的65歲居民魏招錦感觸良多。社區服務中心不僅上門為他審社保,還為他增加了疾病治療、社會捐助等從未有過的全新服務項目。
為了解決部分家長因勞務繁忙不能照顧孩子的煩惱,2014年3月開始,社區組織大學生志願者對放學後的學生進行課後作業輔導、課外知識閱讀,開展一些課外活動。
“社區居民如果發生矛盾糾紛,調解室擅長民眾工作的調解員就立刻趕到調解處理。”社區主任李耀玉說,草根和事佬調解員大部分見多識廣,善於運用土話等民眾語言,拿捏到位,句句落在情分上,句句話語暖心窩,實現法與理、法與情的結合。2014年以來,社區調解室的“和事佬”已妥善化解家庭矛盾、調解鄰里糾紛各類民間矛盾糾紛13起,大部分糾紛案的化解不超過一周。
搬進社區的居民最不願割捨的保障就是土地,但是人地分離後原有的山地怎么辦?又有可能隨意拋荒土地的現象。福源農村社區在調查研究基礎上,設立社區事務服務中心社會組織,通過牽線搭橋,幫助社區居民與企業及原來村莊合作社取得聯繫,在居民自覺自愿的基礎上,與戶籍所在地的村子簽訂了土地流轉協定。
來自宅中鄉菜山村的20多戶居民,將手中100多畝山地租賃給柘榮三本農業高科技有限公司。東源鄉桃坑村的11戶居民也將160畝土地流轉承包給本村的合作社。不再種地的社區居民則在社區就業介紹中心的幫助下,已有48人到廣生堂等醫藥企業上班,成了城裡的打工族。介紹居民70餘間閒置房屋出租給附近企業外地工,增加了居民收入。
老家的事有人管,新家也有了新秩序。社區黨支部書記鐘春森認為,發揮社會組織、志願者隊伍服務“接力”作用,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共管共治共享,把社區之前想到了但不敢做的事情正逐漸變成現實。
“設立社區黨代表工作室,發展社區服務、健全社區志願服務網路等社區民主實踐的探索,這些都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深化社區治理創新奠定了基礎。”東源鄉黨委書記吳周介說。

擔當

20世紀90年代,九仙村畲民下山列入“造福工程”,陸續又有大量村民從山上搬入九仙新村,發展新型農業產業,過上了更好的日子。鐘鄭英住上了村里最好的房子,孩子也已結婚生子,當年的傷痛,在新生活中得到撫慰。
在時任省委副書記任上,習近平傾力推動實施“造福工程”,十多年接力,福建省在中國率先實施的此項民心工程碩果纍纍,截至2014年11月,福建省有6000多個自然村,101萬人整體搬遷。尤其是千千萬萬的偏遠山區民眾、“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連家船民,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