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論

通貨膨脹論

不管西方經濟學者對通貨膨脹的含義怎樣規定,一般說來,通貨膨脹總是同物價上漲和貨幣貶值聯繫在一起的。所以,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是,物價在上漲,貨幣購買力在下降。

基本介紹

理論解釋,測量,理論基礎,

理論解釋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國家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所作出的理論解釋。
西方經濟學界對通貨膨脹一詞的解釋是有分歧的。例如F.von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一詞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這種增長將合乎規律地導致物價的上漲”。M.弗里德曼贊成這樣的定義:“物價普遍的上漲就叫做通貨膨脹”。P.薩繆爾森是用時期概念來看待通貨膨脹的,他說:“通貨膨脹的意思是:物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普遍上升的時期──麵包、汽車、理髮的價格上升;工資租金等也都上升”。J.羅賓遜說:“通貨膨脹是由於對同樣經濟活動的工資報酬率的日益增長而引起的物價直升變動”。

測量

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都是用一般物價水平這個概念來表明物價的變動情況。一般物價水平指的是,各類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加總在一起的平均數。如果一般物價水平在上漲,那就可以確定通貨膨脹形勢。
為要計算各類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加總在一起的平均價格變動幅度,就需要利用統計資料來編制物價指數。目前,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編制的物價指數,通常有批發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消費物價指數生活費用指數),以及國民生產總值折算價格指數等。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用這些指數(更主要的用消費物價指數)來確定通貨膨脹率。有的經濟學者還提出,通貨膨脹率應以貨幣供應增長率減掉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來加以判定。

理論基礎

資產階級經濟學者們從庸俗經濟學的需求或供給觀點出發來看待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的原因。因此,資產階級主要的通貨膨脹理論可以分為兩大派: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論或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論。前者或是建立在“貨幣數量說”的基礎上,或是以J.M.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為根據。後者是建立在“生產費用論”或“收入決定論”的基礎之上的。此外,有的經濟學者還提出“需求拉上”與“成本推進”對物價上漲相互影響、共同起作用的“混合理論”。還有的經濟學者強調部門結構方面的物價變動特點,從而提出“結構性通貨膨脹通論”。有的經濟學者又將“成本推進”、“工資推進”、“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歸納為“操縱價格的通貨膨脹論”。
“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論  西方經濟學中較早的、較為重要的一種理論。它斷定,通貨膨脹是由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即所謂“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這樣,就拉開了“通貨膨脹的缺口”,這時,物品和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價格可得到的供給,就使得物價的一般水平上漲,以便填補這個缺口,也就是說,當消費者、企業主、政府的總開支超過可得到的總供給時,“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就會發生。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論  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在西方流行的一種理論。它斷定,通貨膨脹的根源在於供給或成本方面,即使沒有對物品和勞務的需求出現過度的情況,但因生產成本增加,物價也會被推進上漲。因此,一些西方經濟學者把這種理論叫做“新的通貨膨脹論”。其實,這一理論在西方國家早已流行過。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論又分為“工資推進論”和“利潤推進論”。
①“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論認為,物價上漲的原因在於工資率的提高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工資率的提高之所以能夠超過生產率的增長,是因為勞動市場由於存在工會這個“壟斷”因素而成為不完全競爭市場所造成的。他們還認為,工資提高,勢必引起成本增加,導致物價上漲,而物價上漲後,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資,因而再度引起物價上漲,如此循環往復,就造成了工資-物價“螺旋”上升,即所謂“通貨膨脹勢頭”。這種理論,把通貨膨脹的罪責加在工人和工會組織身上,這是錯誤的,因為工人要求提高工資,往往是受通貨膨脹打擊和威脅而採取的自衛行動。
②“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論斷定,寡頭壟斷企業和壟斷企業為了追求更大利潤,可以把價格提高到足以抵消任何成本增加額以上。正如勞動市場的不完全性是普遍的工資推進通貨膨脹的先決條件一樣,商品與勞務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存在則是利潤推進通貨膨脹的先決條件。由於許多商品的賣者通過對市場的壟斷而“操縱著”價格,他們的商品價格的提高就會快於成本增加,以力圖獲取更大利潤。這樣,就發生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但西方經濟學者在提出“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理論後,仍把矛頭指向工人和工會。因為在他們看來,壟斷企業提高價格本是由於工會工資的提高,促進了成本上升,終於逼迫廠商不得不提高商品售價。
操縱價格的通貨膨脹論  實質上是“成本推進”,“工資推進”、和"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論的籠統說法。“操縱價格”是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一個新詞,它是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G.C.米恩斯(1896~ )首先提出來的,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流行起來,它指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是由大公司經理之間通過協商或默契來確定,而不管市場情況變化,都保持這樣的價格不變。因此,市場供求力量在決定價格方面只起很小作用,或根本不起作用。強大的工會也可利用“勞動市場壟斷權力”對工資搞“操縱價格”,因而同樣造成“操縱價格”的通貨膨脹。這種理論把工會組織同壟斷企業組織相提並論,把通貨膨脹的根源歸結為工會對工資的“操縱”,顯然混淆了問題的實質。
“供求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論  反對把通貨膨脹的原因區分為“需求拉上”或“成本推進”這種兩分法,而肯定實際通貨膨脹過程中包括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即所謂“拉中有推,推中有拉”。這種理論的倡導者認為,短期通貨膨脹率是由有效的貨幣需求的水平和收入議價組織所釀成的成本結構這些力量共同決定的。而從長遠看來,隨著經濟成長到充分就業水平,由勞動生產率增長和工資成本固定難以下降的不等價分配所引起的內部壓力,將會導致物價持續上漲。因此,他們斷定,要追究物價上漲的根源在於“需求拉上”,還是在於“成本推進”,是分不清楚的。這種理論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供求論”的翻版,它同樣抹煞了資本主義國家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其矛頭仍是指向工人和工會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