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通貨膨脹論是西方的一種通貨膨脹理論。其代表人物有托賓和杜森貝利。他們認為即使在總供給等於總需求的情況下,經濟結構方面的因素的變動也能引起通貨膨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出現了一批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部門或地區,但缺乏相適應的勞動力;而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或地區則變得相對落後,但勞動力過剩。這就形成失業和職位空缺同時存在的局面。由於多種原因,勞動市場上勞動力的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失業和職位空缺不能正好填平補齊。這樣,存在著職位空缺的部門或地區,因勞動力供給短缺,工資上升很快,而存在著失業的部門或地區受外界環境、內部壓力等多種因素,其實際工資也隨之不斷提高。因而導致成本與物價普遍上升,而出現結構性通貨膨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結構性通貨膨脹論
- 出自:現代西方經濟學家
- 來源: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部門
- 情況:三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