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通備拳)

通背拳(中國傳統武術拳種)

通備拳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傳統武術拳種,流派繁多,起源不一,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背拳,相傳為清末時河北廊坊霸州人祁信所創。祁家本以桿法見長,遇河南人馬先生精於拳技,便以桿法換學拳技,後又遇趙先生擅刀法,遂刀桿互換,形成了祁門特有的“十二連桿”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單操手”法,祁家通背拳始成名於江湖。

通背拳,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體育

2019年11月12日,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背拳)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背拳
  • 地位影響:中國北方拳術
  • 勁法特點:兩臂相通,冷彈脆快
  • 技術特點:連手技擊 自由組合 倒敵為勝
  • 流行地區:京津冀遼
  • 創始人:祁信
  • 近代人物:季玉林
  • 遺產編號:Ⅵ-73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北省廊坊市
  • 批准時間:2014年
  • 遺產類型:傳統體育
  • 保護單位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 
  • 所屬分類:內家拳
歷史沿革,勁法概述,技術框架,相近流派,傳承保護,代表人物,

歷史沿革

祁家通背拳第六代傳人季玉林先生認為:兵器是手的延長,一丈多長的大桿不同於槍法,屬馬上武藝,始於冷兵器時代的長矛作戰技術,操練時手的把位異於小花槍的“疊拿”持槍,講究“後屯把”,即後手不握桿梢,離桿梢一肘遠,若在陸地上操練,即會失去原本的真實技擊含義,況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已沒有實際的實用價值,無須予以保留。而刀法,是單手兵器,其中很多單操的刀點,可以予以保留,稍加訓練,可以使學人隨意用任何物體代替兵器,形成器械技擊。因此,從表面上看,是捨棄了刀槍,而實際上,豐富了器械的範圍,不僅限於刀槍,使學人能夠得到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器械技擊技能,並使祁家通背拳更加與時俱進,且不失武林先輩之本意。
通背拳
通背拳
小連手,是祁家通背拳技擊的核心訓練方式,歷經幾代人的不斷發展,於近代形成了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是區別於其他拳種的重要標誌,它具有強烈的隨機性和不可重複性,並且招法嚴謹,符合技擊規律,在外行人看起來眼花繚亂,變化莫測,內行人看來,則醒懈有度,身步有章,舉手投足,無不契機,理之深妙,不可盡言。屬武林中易聞難得之技。

勁法概述

以“兩臂相通”的通臂勁而著稱。 要求臂由松肩發出,通過裹肘,以成通臂之勢。另外,前手尖、前腳尖、鼻子尖,必須對正在一條豎直線上,即所謂的“三尖正”。其實,這種要求在其他拳術(如劈掛拳八極拳形意拳等)也同樣強調,不過在祁家通背拳說來它是勁法形成的關鍵,而非僅僅是規範姿勢的要求。拳譜中對於勁法的要求有20個字“冷彈脆快硬,沉長活柔巧,重猛輕靈抖,涵虛粘連隨”。在單操手中,要求達到各種功力,特別是以“抖翎勁”為中拳、拍掌等主要招法的勁勢。
通背拳
通背拳
練習時,有擊響聲是祁家通背拳的操手特點,老師通過辨別聲音判斷學生勁法的對錯,以便加以輔導,另如所謂“寸勁”,在祁家通臂拳屬於基本功的訓練範疇,單操手中,必須要練出來的。
在技擊中講究沾衣發勁,不提倡使用本力、拙力,而且勁法集中,招法冷脆,應者立撲。
因此,“冷脆”既是祁家通背拳的主要勁法,又是其技擊的風格特點。

技術框架

通背拳
通背拳
通臂拳強調技擊,講究手眼身法步。初學先操“吊袋”一式,再輔以各項基本功,如“活臂法”|“活腰法”、“活胯法”、“活膝法”等等,後從“圈手”、“撣手”、“斬手”逐步開始單操手的練習,前輩雲“入門先習圈撣斬”。
手法有108種單操方法,分別從勢法、勁法、用法三個方面訓練每一單式,學人必須在熟練掌握勢法之後,老師才酌情為其講解勁法和用法,以成初級技擊。再經連手的訓練,達到比武動手的水平。
眼法是輔助手法進攻的必要方法,在單操手和連手中有專門的訓練要求,同時眼法在手法與身法的銜接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祁家通臂拳中很多手法的使用秘訣是“一看對方就倒了”,故不可不詳察。
身法是勁法的基礎,沒有身法的發招,即便有力量也是“本力”而非“功力”,在群戰中以一敵眾容易造成力不從心或體力透支。單操手中的勁法訓練,實際就是身法路線的強化,連手中由於招法之間的聯繫,一方面依靠身法的自然過渡,另一方面加大了身法的作用。
法的範圍包括既廣泛又具體,首先是具體每一單式中與招相配合的法,即為招手所創造的條件。深層次上,在比武動手中有主動進攻的“醒門過步法”,防守反擊的“懈門驚赫”法,還有貫穿醒懈的“收神驚赫”等等,都是具有可操作性實戰理論與方法,也是過去先輩們實為珍寶,絕不輕傳的技擊核心。

相近流派

近代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背拳,是清末河北省廊坊市霸州人祁信所傳,除此以外,以通臂或通背命名的拳種還有“通背猿猴”(六合通背)、“二十四式通背”(白猿通背)和“兩翼通背”“五行通背”、“金絲合葉通背”等等,都與祁家通背不盡相同。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通背拳》項目評估合格,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代表人物

季玉林先生,1930年生人,祁家通背拳第六代傳人,系祁家通背拳第五代傳人楊桂林先生嫡傳弟子,原北京東四十條劉月亭先生所傳承一脈,即:
祁信(第一代)
陳慶(第二代)
王占春(第三代)
劉月亭(第四代)
楊桂林(第五代)
季玉林(第六代)。
楊師無有子嗣,由先生侍奉二老終寢,故得恩師傾囊相授。
通背拳(通備拳)
季玉林
先生深感祁家通背拳歷代前輩在傳承的保守惜藝,使得拳術中大量珍貴技擊技術幾近失傳,遂開明宗義,將先輩所傳之真意,授予後人。得楊師許可,將原拳譜中無實際技擊含義,或者可以代操的手法去除,添加進原本屬於單傳、秘傳的各種單操技法,重新成108單操手。另將技擊連手的方法,普傳予後人。並主張以現代器械技擊總法替代不合時代發展的大桿與單刀的操練。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季玉林先生所培養的祁家通背拳第七代傳人中,桃李疊出,湧現出如:張志誠、解用墅、趙春發、王大鳴、周占山、馬曉松等一批擅於技擊的傳統武術人才。
通背拳(通備拳)
第八代
第八代如康全友、劉利群、鄭凱、唐寶傑、李斌、馬健、鄭建國、仲福憲、張鵬、董長增等,亦不辱師門,成長迅速,有些還步入回饋社會的行列,投身於傳統武術教育事業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