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鼓浪嶼通背拳
- 類別:武術
- 創始人:孫振環
源流,分布,拳理,拳種特點,榮譽,
源流
通背劈掛拳在河北滄州已廣為流傳二百三十多年。1933年時任馮玉祥西北軍第二十九軍武術教官、被馮玉祥譽為“西北跤王”的孫振環先生,在愛國將領宋哲元、張自忠將軍的指揮下參加了抗日戰爭,在喜峰口戰役上,孫振環先生在冰天雪地裡帶著以滄州弟子為骨幹的五百將士,手持大刀,赤身光膀,夜襲敵營,在一片砍殺聲中,摸到穿衣者,則手起刀落,人頭落地。這一仗共砍殺敵人近七百人,取得了喜峰口戰役的勝利。這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場對日作戰的勝利;也是近代戰爭史中以冷兵器戰勝現代武器的最後一場經典戰例。從而促使了《大刀進行曲》這首振奮人心的抗日愛國歌曲的誕生和傳唱。
在日軍的不斷威逼下,孫振環先生於1934年挾技南下,並於1935年在廈門開辦“通背武術社”,廣教門生,悉心耕耘幾十年。所傳門生在諸多全省、全國武術比賽及國際自由搏擊邀請賽上均為金銀牌獲獎者,在歐美及東南亞一帶武壇頗具影響力的《黑帶》 《武林周刊》等雜誌,把孫振環先生稱之為“近代武林的一代宗師”,現今由孫振環先生的弟子所創立的“國際通背武術聯合會”及下屬的“香港通背劈掛拳武術會”“澳大利亞通背劈掛拳武術會”“加拿大通背劈掛拳武術會”“義大利通背劈掛拳武術會”“美國通背劈掛拳武術會”“龍巖通背劈掛拳武術會”漳州通背劈掛拳武術會“等十幾個中外會所,正在繼承和發揚孫振環先生的遺願,把通背武術發揚光大。
分布
福建各地及港澳地區與世界各地。
拳理
放長擊遠,大開大合
通背劈掛拳是通過模仿猿猴的舒肢展臂、閃展靈活等動作特點來造拳取勢。“通”,即通達、貫穿之意;“背”指人體的腰背。二字合在一起則表達力發腰背、貫達肢體之意,體現了通背劈掛拳放長擊遠、脆快冷彈的技術特點。同時,通背劈掛拳又突出劈掛拳的“翻扯勁”和“轆轤勁”,轉腰帶臂,大開大合,自上而下,輪掌發力,力達指掌,拳勢剛勁猛烈,氣貫長虹。
力由腰發,勁貫四肢
通背劈掛拳在勁道上要求腰、胯、膝、肩、肘、腕各關節,柔活自然,松順不拘。待發勁時,則柔極而成剛,力由腰發,一動而無不動,四肢關節瞬間化柔成剛,形成“鞭打勁”,“鞭桿是腰,鞭梢是手,鞭把是兩腳”,合蓄開發,剛柔相濟。
以腰為肘,身步協調
在身法步形上,講究以腰為軸,閃展騰挪,翻轉滾劈。皆以腰為中心,四肢百骸,隨腰而動;而步法則要求步隨身移,身步合一,虛實轉換,腰行而步不滯。在行進中,又以“蛙步” (即前腳掌蹬地,形成反衝力)快速地跟進與疾退,不斷地變換方位與姿勢;在身步協調的基礎上,又催生步法與腿法的相互融合,達到步內含腿、腿中加步,手眼身法步,環環相扣,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拳種特點
1.通背劈掛拳屬於北少林拳種。其套路結構緊湊連貫,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演練起來,吞吐浮沉,穿蹦跳躍,捷如猿猴;放長擊遠,大開大合,滾背閃劈,剛猛威勇,氣勢磅礴,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含義。同時、其動作舒展大方,矯健美觀,又具獨特的表演價值和健身效果。
2,通背劈掛拳的技擊特色。有道;“通背帶劈掛,神鬼也害怕。”這句拳諺高度評價通背劈掛拳的技擊優勢,它既帶有通背猿猴的靈巧揉捷,又具有劈掛的迅猛剛勇,一柔一剛,自成風格。
通背與劈掛兩者相合,以靈活的步法,前後左右遷回閃躲,用聲東擊西、引上打下的運動戰術去尋求戰機。其中穿、蹦、跳、躍、吞、吐、浮、沉要身姿輕靈,步法敏捷如猿猴,並在遷回閃躲中視機用腿法去攔擊或進攻對方,故有“通背長拳帶猿腿”之稱。一旦有機可乘,則見縫插針,用冷彈直甩的掌法(取掌之長)放長擊遠,直取對手臉部,謂之“出掌不離面,落手劈三山” (“三山”指對方的鼻樑、雙眼,人體最脆弱的部分),進而再用劈掛所具有的長、快、硬、猛、狠的特點,拳腿並用,連攻帶打,一路橫攔斜踢,狠劈硬掛,鋪天蓋地,翻滾不息,令敵無片刻喘息之機。待貼身近戰,則肘膝齊上,擒拿抱摔並用而克敵制勝。故有“遠擊腿、近出手、貼身擒摔跟著走”之說。
3,通背劈掛拳種的器械特點。在通背劈掛拳種的諸多器械套路里,尤以槍術的分量為最重。槍法強調“快、準、貼、狠、險”;扎槍講究“去如箭、來如線,中間只有一點見”;舞槍注重“豎看一條線,橫看一個面”;而實戰則要“遠來宜用攔拿扎,近來要走掃挫打;高來即崩低則砸,妙在絕戶槍三把”。由於“槍乃長兵之王”,槍亦最難防,不同的器械對練,多以破槍為目的。在通背劈掛拳種的不同器械對練中,以本門所特有的剛猛威勇風格來演練的“三節棍進槍” “三節棍擒槍” “梢子棍進槍” “大刀進槍”“雙刀進槍”等傳統套路尤為精彩,對練起來槍棍交加、劈摔點刺,迅猛異常,煞是緊張驚險、逼真熱烈,具有極佳的表演和視覺效果。
榮譽
2015年,鼓浪嶼通背拳被列入廈門市鼓浪嶼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鼓浪嶼通背拳被列入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