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是詩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馬江畔送韓十四去江東探親時寫的,在深沉的別情中流露出蒿目時艱、憂心國難的浩茫心事。全詩筆力蒼勁,伸縮自如,離情別緒深沉委婉,是送別詩中的上乘之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杜甫
  • 題材:送別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
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韓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詳。覲省:謂探望雙親。
⑵老萊衣:此用老萊子彩衣娛親典故。老萊子相傳為春秋時隱士,七十歲還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兒童,使雙親歡娛。
⑶庭闈(wéi):內舍。多指父母居住處。因用以稱父母。
⑷黃牛峽:位於宜昌之西。轉:一作“急”。
⑸白馬江:成都附近的一條河流。
⑹應:一作“還”。
⑺同:一作“堪”。

白話譯文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隱士老萊子那種彩衣娛親的人了,不由感嘆人世滄桑、世事多變。戰亂不休,流落他鄉的我已好久沒有和弟妹聯繫了,如今更無處可尋他們了。你離家多日,此次去江東探親,而那一帶現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處尋訪家人呢?我仿佛聽到你途經幽靜的黃牛峽時,灘上洶湧的江水發出不絕的回聲,而眼前白馬江畔寒風吹骨、樹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別,我們應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們不能實現同返故里的願望。

創作背景

這首七律,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深秋,當時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史朝義逆勢正熾。江東(長江下游)一帶雖未遭受兵禍,但九月間江淮發生大饑荒,再加上統治者嚴加盤剝,於是暴動四起,餓殍遍野。此詩是詩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馬江畔送韓十四去江東探親時寫的,在深沉的別情中流露出蒿目時艱、憂心國難的浩茫心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發端即不凡,蒼勁中蘊有一股鬱抑之氣。詩人感嘆古代老萊子彩衣娛親這樣的美談,然而在他這個時候,干戈遍地,已經很難找到。這就從側面扣住題意“覲省”,並且點示出背景。第二句,詩的脈絡繼續沿著深沉的感慨向前發展,突破“不見老萊衣”這種天倫之情的範圍,而著眼於整個時代。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到極大破壞,開元盛世一去不復返了。詩人深感人間萬事都已顛倒,到處是動亂、破壞和災難,不由發出了聲聲嘆息。“萬事非”三字,包容著巨大的世上滄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間悲劇,表現出詩人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兩句,緊承“萬事非”而來,進一步點明題意。送友人探親,不由勾起詩人對骨肉同胞的懷念。在動亂中,詩人與弟妹長期離散,生死未卜,有家等於無家,這也正是“萬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韓十四似乎幸運得多了。可是韓十四與父母分手年久,江東一帶又不太平,“訪庭闈”恐怕也還有一番周折。所以詩人用了一個搖曳生姿的探問句,表示對韓十四此行的關切,感情十分真摯。同時透露出,由於當時正是亂世,韓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這一聯是前後相生的流水對,從詩人自己的“無家尋弟妹”,引出對方的“何處訪庭闈”,賓主分明,寄慨遙深,有一氣流貫之妙。
韓十四終於走了。五、六兩句,描寫分手時詩人的遐想和悵惘。詩人佇立白馬江頭,目送著韓十四登船解纜,揚帆遠去,逐漸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間了,他還在凝想入神。韓十四走的主要是長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黃牛峽是必經之乘地。這時詩人的耳際似乎響起了峽下黃牛灘的流水聲,其中白馬江頭的景色乃是實景,而黃牛峽則是作者想像之中的虛景,虛實相生,飽含作者對友人的惜別之情。水聲迴響不絕,韓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遠,詩人的離情別緒,也被曲曲彎彎牽引得沒完沒了。一個“靜”字,越發突出了灘聲汩汩,如在讀者目前。這是以靜襯動的手法,寫得十分傳神。等到詩人把離思從幻覺中拉回來,才發現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靄漸濃,一陣陣寒風吹來,砭人肌骨。稀疏的樹影在水邊掩映搖晃,秋意更深了。一種孤獨感驀然向詩人襲來。此二句一縱一收,正是大家手筆。別緒隨船而去,道出綿綿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覺悵然。此情此景,催人淚下。
尾聯更是餘音裊裊,耐人咀嚼。出句是說,分手不宜過多傷感,應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別”,總括前面離別的情景;“各”字,又雙綰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詩的作用。對句意為,雖說如此,只怕不能實現同返故鄉的願望。韓十四與杜甫可能是同鄉,詩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鄉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難卜,這年頭誰也說不準。詩就在這樣欲盡不盡的誠摯情意中結束。“猶恐”二字,用得很好,隱隱露出詩人對未來的擔憂,與“嘆息人間萬事非”前後呼應,意味深長。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不落專寫“淒淒戚戚”之情的俗套。詩人筆力蒼勁,伸縮自如,包容國難民憂,個人遭際,離情別緒深沉委婉,是送別詩中的上乘之作。

名家點評

謝榛四溟詩話》:凡七言八句,起承轉合,亦具四聲,歌則揚之抑之,靡不盡妙。如子美《送韓十四江東省親》詩云:“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此如平聲揚之也。“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此如上聲抑之也。“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此如去聲揚之也,“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此如入聲抑之也。安得姑蘇鄒倫者,尊前一歌,合以金石,和以琴瑟,宛乎清廟之樂,與子按拍賞音,同飲巨觥而不辭也。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劉會孟)云:此子美自謂,深悲極怨。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起句特出不群,次聯多少工致。吳山民曰:首說省覲之因悲,次因韓生出想頭。三、四詞婉意切,“應須”“猶恐”字相應“各努力”字,尤著意。郭正域曰:清空一氣,如話。周甸曰:首句見世亂,則父子不相保。五、六言由此之江東以省覲,應“何處訪方庭闈”之問。
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紀昀:純以氣勝而復極沉鬱頓挫,不比莽莽直行。因峽“靜”而聞灘聲之“轉”,因江“寒”而見樹影之“稀”,四字上下相生,虛谷卻未標出。許印芳:此評尤當。觀前段,可悟鍊氣之法。觀後段,可悟鍊句之法。對結。
何焯義門讀書記》:“黃牛峽靜灘聲轉”四句,一路俱有水聲、樹影。兵戈之後,幾於孑遺,正見尋訪之難。……“各”字雙收“我”字、“君”字。
仇兆鰲《杜詩詳註》:朱瀚曰:“灘聲”、“樹影”二句,在韓是一片歸思,在杜是一片離情。氣韻淋漓,滿紙猶濕。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悲涼雄渾,謝膚澤而敦骨力,世人穩順聲勢,當知大家此等氣格。
沈德潛《唐詩別裁》:“灘聲”“樹影”寫離情鄉思,神致淋漓(“黃牛峽靜”二句下)。),前半言江東覲省,後半言蜀江送別。
浦起龍讀杜心解》:猛觸起亂離心緒,情文惻惻。首提“萊衣”,扣題即緊,妙在不著韓說,虛從時會領起,故三、四便好彼此夾發。偏能筆勢側注,賓主歷然,使五、六單項無痕。然先言“灘轉”,神則預馳,後言蜀江,袂才初判:是雖單寫彼行,仍已逆兜臨送,恰好雙拖“此別”,就勢總收回顧,神矣,化矣,筆筆凌架。
張世煒《唐七律雋》:少陵一生不外忠、愛二字,故發而為詩,深得《三百篇》之妙。此種詩,他人鮮能及者,文筆可以修飾,性惰不可假偽也。
楊倫杜詩鏡銓》:一氣旋轉,極沉鬱頓挫之致。(“兵戈不見”二句下)。“轉”字從“靜”字看出,“稀”字從“寒”字看出,甚細(“黃牛峽靜”二句下)。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我已”二句,從蜀送別處生情。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得五、六森動,景聯稱作,遂成完構。
方東樹昭昧詹言》:一起逆入,從天半跌落,皎然所謂“氣象氤氳,由深於體勢”也。五、六寫景平滯,而造句細。結句又兜轉,如迴風舞絮,與前半相應。
施補華《峴傭說詩》:“兵戈不見老萊衣”,是提清省覲矣。第三句“我已無家尋弟妹”,忽插入自己作襯,才是愁人對愁人,意更沈痛。五、六兩句,景中含情,開展頓宕。收處“各努力”、“未同歸”,又插入自己,期望親切。是少陵送人省覲詩,他人移掇不得。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