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范雲詩作)

《送別》是南北朝詩人范雲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別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范雲
  • 作品出處:《玉台新詠》
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東風柳線長,送郎上河梁①。
未盡樽前酒,妾淚已千行②。
不愁書難寄,但恐鬢將霜③。
空懷白首約,江上早歸航④。

注釋

①河梁:河橋
②樽:酒杯
③但恐:只怕。 鬢將霜:兩鬢將變白。由於別離,衰老迅速
④望懷白首約:希望你心中存有白頭到老的約定

作品賞析

《送別》是南朝范雲的擬作寫女子送丈夫遠行的詩。詩中把女子深沉的愛戀、似水的柔情,表現得很細膩、很豐滿,也曲折地表現了古代女子愛情生活的依附地位。這首詩,明顯受到了樂府詩歌的影響,不事雕琢,質樸無華,有濃郁的民歌之風。
起句,“東風柳線長,”起興,作用有二,一是抓住“東風”、“柳絲長”這兩個物候特色,點名了時間。二是為人物的出場製造氛圍。春風和煦,柳絲依依、按,漢代長安風習,主人送客至灞橋,折柳贈別,折柳遂成送別典故。樂府詩集收六朝梁陳及唐人折楊柳曲二十餘首,大多為傷別之詞。由於當時有這樣的文化傳統,柳絲也就成了離別的象徵物。
以“東風柳線長”起興,引出人物及事件,即“送郎上河梁”,夫妻送別,至於橋上。按,上文言,漢長安風俗,送客至灞橋。古送人,至橋分袂,這是個風習。《昭明文選》中,有李陵詩的《攜手上河梁》,也是寫送人至河橋而止。因此,“上河梁”,言外之意是即將分袂而去,正是黯然銷魂的時刻。范雲把這首情詩的女主人公放在了感情衝突最尖銳的時分,以展示她美好真摯的感情。
“未盡樽前酒,妾淚已千行。”寫餞行。作者省略了餞行場面的具體描寫,而著力刻畫了一個感情十分豐富的妻子形象。“淚千行”極言氣傷痛之極。河樑上,人來人往,竟無所顧忌,為其悲極不能忍抑。“未盡樽前酒”,暗言餞行舉杯之始,女主人公即悲不能堪、哭哭泣泣,可以想見整個餞行過程的慘澹,意境含蓄。詩句刻畫了一個悲悲切切、難捨難離的感情豐富的妻子形象,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不愁書難寄,但恐鬢將霜”,刻畫了女主人公的苦心。試想兩地相隔,終日懸思而音書難通,所謂“山盟雖在,錦書難托”,怎得不愁?所以說“不愁”,是由於其中有更甚於“書難寄”者。好比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則不愛魚而但求熊掌。非不愛魚,為其中有更重於魚者。“不愁書難寄”,謂不但愁“書難寄”,“但恐鬢將霜”,謂更愁“鬢將霜”。“但恐鬢將霜”,恐紅顏孤守空帷,辜負少年時光,別離漫長,芳華盡逝。“恐”寫出了離別前少婦的惴惴心境,也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愛戀。
“望懷白首約,江上早歸航”,寫相囑珍重之語。“江上早歸航”人尚未老,先說“歸航”,正寫出妻子含情的依戀。她實在離不開她深深愛戀的丈夫。“望懷白首約”含蓄說明了這對夫妻的恩愛之情。“白首約”暗示,本來有約在先,本有海誓山盟之情,使人可以想見他們之間美滿的如膠似漆的愛情生活。“白首約”與“淚千行”相呼應,表現多么深的情意!
這首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感情豐富的少婦形象,她送郎君送出城外,一直到橋上才分手,寫出她的依戀;餞別時淚下千行,寫出她的悲傷;害怕別離漫長,芳華盡逝,寫出她的憂懼;“望懷白首約”寫出她忠貞的期望。短短几行詩,表現了女主人公感情的許多側面,既生動又豐富,有著淳樸的美感。讀著仿佛有一股淡雅的芳馨拂來,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和享受。

作者簡介

范雲(451~503年),字彥龍,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南朝文學家。范縝從弟,子范孝才。
范雲六歲時隨其姑父袁叔明讀《詩》,“日誦九紙”。八歲時遇到宋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談,范雲從容對答,即席作詩,揮筆而成。早年在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幕中,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年),和蕭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稱賞。從北魏還朝,遷零陵內史,又為始興內史、廣州刺史,皆有政績。蕭衍代齊建梁,任為侍中,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再遷尚書右僕射,霄城縣侯。居官能直言勸諫,天監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三歲。范雲病故後,梁武帝聞訊痛哭流涕,即日御駕臨殯。死後追贈侍中、衛將軍,賜謚曰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