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侄幼春過海遊學》是清末近現代初林朝崧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侄幼春過海遊學
- 作者:林朝崧
- 創作年代:清末近現代初
《送侄幼春過海遊學》是清末近現代初林朝崧的作品。
《送侄幼春過海遊學》是清末近現代初林朝崧的作品。作品原文吾兄膝上王文度,不減謝庭之寶樹。先世起家用弓馬,汝獨苦心向詞賦。千金一字不輕下,文成每有驚人句。奇峰狂浪生筆端,擲地鏗鏘協韶頀。偶然遊藝賈餘勇,巧思亦足相貫注。圍棋...
鹹豐癸丑年九月辛亥恩科舉人世侄吉大文題贈 示兒詩 臨亡不恨轉憐君,身後遺叮堪可聞。宦海風波徒險惡,鏡湖鄉里好耕耘。詠菊 梅東作客為孫元度作 花花世界滿庭芳,不是金黃是菊黃。傲骨喜承仙掌露,榮英尤愛故園霜。稱名隱逸前身瘦,閱歷繁華晚節香。陶令歸來詩酒興,與誰同愛素誰償。步玉臣重九登落岩山原韻...
《梁任公詩稿手跡》是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梁啓超撰,康有為評。1967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影印本,《梁任公詩稿手跡》收錄於第四輯。目錄 朝鮮哀詞 贈徐佛蘇即賀其迎婦 贈台灣逸民林獻堂兼簡其從子幼春 寄懷何翽高外部[藻翔]送門人楊維新入京 送李耀忠侄歸國 雪舫中年得一子甫逾...
”折中所載京師大學堂速成科“31人派赴日本遊學”,即列有馮祖荀之名。1904年,馮祖荀入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學校(相當於高中)就讀,後轉至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研讀數學。在日本留學期間,馮祖荀和當時由北京赴日留學的若干學生髮起成立了“北京大學留日學生編譯社”,該社“以講求實學輸入文明供政界之研究增國民之知識...
依照《南洋公學章程》,中院畢業生應“遞升上院”,4年學成後,學校再擇優資送出洋留學。然而當年7月,公學校長勞乃宣給盛宣懷呈文,認為經費浩繁、生源不足,請求緩辦上院。對於6位中院畢業生的出路,勞乃宣稱他們是“公學一時之傑”,“志氣遠大,不安小成,每以不得出洋遊學為憾”,建議選派其中品學兼優者...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
幼白父曰:「某不樂為醫,但欲積學以仕王朝,顯父母。不則從佛,為方外之樂耳。」年十四,遂出家千里之妙智庵,名道衍。遊學湖海,刻意為詩文,追古作者。洪武四年,詔取高僧,以病免。八年,詔通儒學僧出仕。禮部考中,不願仕。賜僧服還山。十五年,孝慈高后喪,列國親王各奏乞名僧歸國修齋。於是左...
余達父與安健為世交摯友。安健(1877—1929)字舜卿,又名舜欽,貴州六枝特區上官人,出生於彝族土司家庭,是傑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後人。安健 少年時就學安順府,成為附生(秀才)後遊學省城貴陽。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1905年拋棄科舉仕途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首批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 亥革命前夕,安健在日本同盟...
妻太常卿魏校之侄孫女,側室高氏、李氏。有三子四女。《明史》有傳。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號麟洲,忬次子。幼秀穎異他兒,兄中舉時方八歲,五鼓批衣起坐,父怪而問之,曰:“吾有憂。”問何憂,曰:“憂他日之後吾兄舉也。”父大悅之。嘉靖三十八年登進士,即遭家難。父雪,始選南京禮部主事...
1903年春,沙俄進兵東北,拒不從東北撤兵,留日學生聞之大憤。李書城與鈕永建、林獬等號召留學生共商對策,組成拒俄義勇隊,並改名學生軍。不久,學生軍更名軍國民教育會,會員有李書城、鈕永建、黃興、陳天華等170餘人。同年10月,又與黃興等創辦《遊學譯編》雜誌,宣傳民主革命及民族獨立。李書城與劉成禺、馮自由...
他與其兄贊春被當時人稱之為“常氏二賢”、“常氏雙子星”。 十六世常乃德,又名士忱,字燕生,號仲安。光緒戊戌年(1898)生,畢業於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系。畢業後遊學日本,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上海知行學院、大廈大學、河南大學、四川大學、川康農工學院、齊魯大學、華西大學等校教授。並先後主編《新...
在採訪過程中,我問他,你少時為何四處遊學,卻不好好做一件事?方紅學說: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並多次提到自己是個很幸運的人。細談之下,他的許多舉動背後有著不同尋常的邏輯和思想。本文力圖呈現的也正是人的內心世界。當今的書畫家物質多少有些匱乏,心理上或者生理上,他們需要通過精神的創造來...
請派遊學日本折(代楊深秀擬,1898年6月1日)請派近支王公遊歷折(代楊深秀擬,1898年6月1日)請開局譯日本書折(代楊深秀擬,1898年6月1日)請告天祖誓群臣以變法定國是折(1898年6月)請明定國是疏(代徐致靖擬,1898年6月8日)請講明國是正定方針折(代宋伯魯擬,1898年6月17日)請改八股為策論折(...
雖然因為家貧而不能以資供其外出遊學,他仍關心時事,研讀外洋政書和《盛世危言》《時務報》《格致彙編》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陳枚肅家任塾師時,很不安心在家鄉為人做家庭教師,由其父為之請人推薦留洋學堂,嚮往出國留學。1895年11月,王國維與莫氏成婚。1897年年底,王國維與同鄉張英甫等謀創海寧師範學堂,...
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
長於楚,遊學於秦。昨下第,閒驅涇水右涘,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風鬟雨鬢,所不忍睹。毅因詰之,謂毅曰:‘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於此’。悲泗淋漓,誠怛人心。遂托書於毅。毅許之,今以至此。”因取書進之。洞庭君覽畢,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鑒聽,坐貽聾瞽,使閨窗孺弱,遠罹...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青城樵者、芝亭老人。祖籍成都仁壽(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臨川崇仁(今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人。元朝官員、學者、詩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孫。虞集自少受家學,曾隨名儒吳澄遊學。元成宗大德初年,被舉薦為大都路儒學教授,歷任國...
從十九歲開始,一直到二十八歲的十年間,葉適主要活動是在婺州地區遊學,曾從學於鄭伯熊,因家貧無以為養,於乾道九年(1173年)奉母命赴臨安(今杭州)謀生,就學於太學。志存恢復 淳熙元年(1174年),葉適上書籤書樞密院事葉衡,在《上西府院書》中,他縱論天下大勢,指出天下之患在於“朝廷之上,陋儒生...
廖紀自幼天性純厚,不喜嬉飲為樂。少時聰明而好學,愛尋幽勝,遠避塵囂,曾專心寓讀於郡鄉東嶺下法雲寺。後因祖父、父親廖瑄於景泰初(1450年)到直隸河間經商,廖紀也北上遊學。弘治三年(1490年),舉進士。正德中(1506年-1521年),擢工部右侍郎,奉命提督辦理易州山廠,掌督御用柴炭採辦之事,後其奏...
雄以病免,復召為大夫。家素貧,耆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遊學,而巨鹿侯芭常從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劉歆亦嘗觀之,謂雄曰:“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雄笑而不應。年七十一,天鳳五年卒,侯芭為起墳,喪之三年。...
永嘉張庭芝,號山民。寶?間,遊學於苕,嘗攜吟稿來訪,其《詠影》一篇云:“虛幻已堪笑,一身同去留。自從生便有,直到死方休。出戶相隨月,臨溪不逐流。蒲團趺坐處,回顧失蹤由。”頗有意味。他作亦多可采,?仰二紀,余不能悉記矣。雙溪馮熙之《送別劉篁?栗》詩云:“來似孤雲出岫閒,去如高月耿...
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
清代《國史·文苑傳》:“大櫆雖遊學方苞之門,所為文學造詣各有千秋。方苞蓋取義理於經,昕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程晉芳:“耕南詩勝於文也。”(《隨園詩話》卷十)管世銘:“桐城劉大櫆耕南,任黟縣教諭,...
成親王看見嘉慶皇帝改點狀元,心中不平,但礙皇侄之面,且帝命已出,已難更改,就跪奏皇上,朝政空虛、官員腐敗、野有怨聲。張岳崧才華蓋世,應封大理寺卿官職,清查朝中大案要案。這一提議急了和珅餘黨。這群豬朋狗黨,又私議對策,齊奏皇上說,瓊州乃蠻荒之地,遠離京都,教化不良。張岳崧是否書香名人之後...
隨著博覽群書,精研典籍,他的知識不斷增長,但同時又感到拘囿於建康一地,畢竟視野不廣,見識太少,萌生了外出遊學的念頭。徵得祖父和父親的同意後,程旻帶上簡單的行囊,離開建康,向東和向南走去,歷京口(今江蘇鎮江)、訪無錫、探吳縣(今蘇州),游錢塘(今杭州市),抵會稽(今浙江紹興)。程旻從會稽回來...
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東漢官員、經學家,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馬融自少“美辭貌,有俊才”,早年隨儒士摯恂遊學,以數次拒絕朝廷辟命而名重關西。漢安帝時,馬融入仕大將軍鄧騭幕府,歷任校書郎、郡功曹、議郎、大將軍從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職,後因得罪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