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復幾(1881~1947)原名李福基 字澤民,祖籍江蘇吳縣,1881年12月9日生於上海。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7月)畢業於南洋公學,獲獎學金赴英留學,畢業後在倫敦機械工程師研究所進行機械實習。光緒三十二年赴德國繼續深造,從事光譜學研究,獲高等物理學博士學位,是我國第一位出國學習物理學並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留學生。其博士論文題目是:“關於勒納的鹼金屬光譜理論的分光鏡實驗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復幾
- 別名:李福基 字澤民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881
- 逝世日期:1947
- 職業: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南洋公學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獲高等物理學博士學位
- 代表作品:《推驗光浪新理》
人物生平,社會評價,成就及榮譽,
人物生平
從南洋公學到波恩大學
1901年10月12日,上海外灘碼頭的遠洋輪船上,汽笛長鳴,年僅20歲的李復幾和他的同班同學曾宗鑒、胡振平、趙興昌躊躇滿志,迎著海風,踏上了留學英國的旅程。李復幾4人都是南洋公學中院首屆畢業生。李復幾的叔叔李維格前往送行,在其日記中,他飽含深情地記下了這一特殊的日子。隨李復幾漂洋過海的有一件大行李——腳踏車。這在當時還是時髦稀罕的東西,也是李維格贈送給侄子的特殊禮物。這輛腳踏車在李復幾留學期間立下大功,不僅協助李復幾遍游英倫和歐洲大陸許多地方,而且通過轉租他人為主人補貼了零用。
南洋公學位於上海的徐家匯,由近代著名實業家盛宣懷在1896年創辦,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新式高等學堂。然而開辦之初,舊學仍一統天下,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學生很少,直接設立大學部生源無法保證,於是公學先從中國小(中院和外院)辦起,並設立師範院培養教師,構想等中學畢業生畢業後,就可以辦起大學部(上院)。1898年春,南洋公學中院頭班開始招生,當時符合招生資格的學生少得可憐,而且中間常有流失,到次年春就剩下6個學生,從長沙轉學而來的李復幾就在此時補充到頭班學習。
在2013年交大的檔案中,還留有李復幾100多年前在學校讀書時的若干記錄。檔案顯示,李復幾在校期間學習用功,成績較優。第一學期結束,盛宣懷和公學校長何嗣焜親自考察各班學生成績,李復幾得到“自然長厚、不能瑕疵”的佳評,並獲得洋銀5角的獎勵。1900年12月,公學提調伍光建(1867—1945年)主持中院頭班的英文考試,分默寫(滿分50分)、作文(滿分100分)兩試。李復幾分別以49分、73分的成績名列第三,獲獎金2元。課外,李復幾參加了國文教習吳稚暉組織的群智會,以公開演講的方式溫習所學功課。1901年7月,李復幾、曾宗鑒、胡振平、趙興昌等6名中院生畢業,是為南洋公學中院首屆畢業生。
依照《南洋公學章程》,中院畢業生應“遞升上院”,4年學成後,學校再擇優資送出洋留學。然而當年7月,公學校長勞乃宣給盛宣懷呈文,認為經費浩繁、生源不足,請求緩辦上院。對於6位中院畢業生的出路,勞乃宣稱他們是“公學一時之傑”,“志氣遠大,不安小成,每以不得出洋遊學為憾”,建議選派其中品學兼優者前往英國留學,以解決上院緩辦後中院生的求學問題。
當時資派學生出洋,耗資不菲,通常每人每年耗銀2000餘兩,如以4年為期,培養一人得需萬兩白銀。南洋公學歲入經費也不過銀10萬兩。然而,盛宣懷認為,學生必須出洋遊歷,專門學習,才能窺得西學的精要,用其所長,補我所短。於是他很快採納派遣中院學生留學的建議,選派中院畢業生李復幾、胡振平、曾宗鑒、趙興昌4人留學英國,並指定4人所習專業:李復幾專習機械,胡振平、曾宗鑒專習政治,趙興昌專習商務。留學的具體事務由公學提調伍光建辦理。伍早年曾經留學英國習海軍,門路較熟,聘請英國人藍博德為留學監督,負責聯繫學校、管理留學經費、督察學生的學業品行等事務。藍氏為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物理教授,嚴復、伍光建等都曾受業於其門下。
秋冬之際的倫敦已經很冷,李復幾等人在泰晤士碼頭登入,持伍光建的親筆信,找到了前來迎接的藍博德夫婦。藍博德夫婦熱情好客,先帶領他們參觀倫敦市容,午後抵達格林威治,租屋兩間暫作安頓。一個月後,藍氏安排他們先進入倫敦國王學院(King’sCollege)學習語言。不久李復幾入芬斯伯里學院(FinsburyCollege),專習機械工程,後入倫敦機械工程師研究所實習1年,之後再入倫敦大學學習機械工程,1904年畢業後前往德國迪塞爾多夫的漢尼爾理機器廠(theHanielCompanyinDsseldorf)實習。改赴德國學習的想法是受到了其叔李維格的影響。這年李維格奉盛宣懷派遣,赴歐美考察煉鐵新法,在英國叔侄倆相會。李維格建議李復幾在英國習工程畢業後,應去德國學習自然科學。因為他認為工程學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只有精通自然科學,才能在套用工程上有所作為,而自然科學以德國最為精深。
1904年底,留學4年期限將至,李復幾呈請盛宣懷延期兩年,繼續在德國留學。南洋公學督辦盛宣懷以李復幾“ 才品甚優,有志向學”,同意延期至1907年6月,年供經費180英鎊。機器廠實習期滿後,李復幾於1906年5月1 8日註冊進入波恩大學(theUniversityofBonn)藝術系自然科學專業(NaturalScience attheArtsFaculty)繼續深造,註冊名字為“LiFoKi”,系羅馬字母。入學後,李復幾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大氣中氦的發現者凱瑟爾(H.Kayser;1853-1940年)從事光譜學研究。1907年順利畢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李復幾留歐期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有一則故事記載了他剛到英國參加舞會的情形。某個周末,幾位同學把李復幾帶至學校舞會,想讓他見見“世面”。哪知道來自“禮儀之邦”的他,恪守男女授受不親的古訓,看到男男女女們摟抱在一起,一下子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當一位女同學上來請他共舞時,他兩腿一軟,鑽入一張桌子底下躲了起來,弄得大家哈哈大笑。然而,這位青年很快就適應了異邦的生活,開始廣泛交遊,熱心公共活動,曾為倫敦中國協會會員、倫敦中國聯誼會會長;在歐洲大陸期間,又曾任巴黎佛教俱樂部名譽主席、歐洲中國DucTschTsih布道團的志願者。
與諾獎獲得者較真的博士論文
李復幾的博士論文完成於1907年1月,題目是“關於勒納鹼金屬光譜理論的分光鏡實驗研究”(Spektro skopischeUntersuchungenueberP.LenardsTheoriederSpertren derAlkairMetalle,李本人漢譯為《推驗光浪新理》),主要內容是通過拍攝鈉的火焰光譜圖來驗證P.勒納(Lenard)提出的火焰中心發射說。
勒納於1905年因陰極射線的實驗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當時德國物理學大權威,後來成為20世紀科學領域的主將的愛因斯坦也曾於1903年提出申請要做他的助手,這樣一位物理大師所建立起來的理論,卻被一個年僅25歲的中國青年人所推翻,足見我國第一位物理學博士出手不凡,直抵當時科學研究的最前沿。
據波恩大學向上海交大提供的材料顯示,李復幾的學位論文被評為“idoneum”等級,答辯獲得了“rite ”等級,順利予以通過。1907年3月5日,李復幾被波恩大學授予高等物理學博士學位。可惜,李復幾的畢業證書不幸毀於二戰戰火,學位論文及考試試卷2013年尚存於該校檔案館。著名史學家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12卷本)認為這篇論文很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物理學論文”。
負重的家庭生活
李復幾是一位對家庭很有責任心的人。自己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是長兄,其下還有4個弟弟和5個妹妹。他早在留歐期間就將十妹李盈帶到英國學習。回國後,李復幾挑起了贍養父母和弟妹家庭生活以及教育費用的重擔,直到第十個妹妹結婚後才考慮自己的婚事,這時,他已經是將近40歲的超大齡青年。
李復幾一度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1920年,經留英同學、原中國銀行總裁徐恩元的介紹,李復幾與27歲的邢珊文結婚。邢女士是浙江湖州南潯富商之女,相貌俊美,善於理財。李復幾和新婚夫人在日本度了蜜月,第二年生下一女,但不久夭折。李復幾在萍鄉任職期間,待遇豐厚,月薪500塊大洋,時人羨慕地稱其“500塊”。1922年,李夫人生下長女李微(後過繼南潯張家,更名張微,現居上海)。初為人父,李復幾興奮不已,在寫給交大《友聲》的通訊中稱得“弄瓦之喜”。其後又生三女三男,依次取名為賢、及、普、貝、岱、還。
因任職處所更動頻繁,李復幾在老家蘇州置辦有房產,地址在蘇州平門外火車站北面,是一座二層的樓房,旁有花園、竹林,牆外三面環水,環境很幽美。李復幾有一個大書房,藏有很多中外圖書資料和照片。可惜在抗戰中,李復幾在蘇州的全部產業毀於日機轟炸中。
在其子李正修(即李普)的童年記憶中,父親不常在家,偶然在家時,就帶孩子到蘇州城內玩,在妙玄觀吃梨膏糖和粽子糖,去爬虎丘山,到留園看羅漢堂,乘船去木瀆,還教孩子在河裡游泳。
然而,幸福和諧的家庭生活被日本的侵略戰爭完全打亂了。李復幾攜帶其子李及滯留在四川大後方,家人音訊阻隔,生死未卜,生活孤單苦悶,後與當地一女子同居,並育有一子,名李貢。李復幾的多數子女被阻隔在孤島上海。妻子一人留守蘇州家中,日軍進逼蘇州時,逃亡四川,找到丈夫,雙方爆發激烈爭吵,家庭生活開始不和。
李復幾晚年經濟拮据,一人的工資要擔負多個子女的教育生活費用,為延遲退休只好隱瞞5歲的年齡以繼續工作,逝世前夕,還兼任私立旭川中學的英文教員。據其子女回憶,他晚年精神狀態不佳,工作之餘就沉默寡言,與以前判若兩人。1 947年9月16日,66歲的李復幾在四川自貢病逝,死後竟然無錢安葬,在同事們的幫助下,才購得棺木,並按照當地的習俗,被抬上高山。在國弱民貧的時代,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博士的臨終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李夫人邢珊文後從四川返回上海, 1952年去世。
社會評價
這位被科爾總理稱之為“中國第一位留歐博士學位獲得者”的李復幾和他的論文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在報導科爾訪問北大發表講演的新聞中並無李復幾論文的訊息。這本珍貴的“留洋歸國”論文只好靜靜地躺在北大檔案館裡,以至於同在京城的中國科學院物理學史研究專家戴念祖也不知情。
不久,德國波洪大學魏波渡教授找到戴念祖先生,委託他查詢李復幾回國後的情況,並寄贈了李復幾的畢業論文等材料。早已將中國近代物理學發展脈絡熟諳於胸的戴先生馬上意識到這些材料的不平凡意義: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一篇物理學博士論文,李復幾是中國最早的物理學博士。而在此之前,中國物理學界公認的首位博士是李耀邦(1914年獲博士學位)。 1993年,由戴念祖先生主編的《20世紀上半葉中國物理學論文集粹》出版,其中刊出了李復幾論文的中譯本,並稱李復幾是第一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然而,令戴念祖等人遺憾的是,除了其博士論文扉頁上關於求學經歷等少量信息外,其餘關於李復幾的生平鮮有所知,特別是他畢業後完全失去了行蹤。1996年,戴念祖先生曾在《物理》雜誌第11期上遺憾地寫道:“也許他獲博士學位回國了,只是由於當時的政情與貧困落後,他未曾進入教育界,而真的起法號,入山為僧了;抑或沒有回國,也未可知。”
成就及榮譽
2007年10月10日,在年度諾貝爾獎頒布之際,上海交通大學隆重舉行李復幾獲得博士學位一百周年紀念會,波恩大學校長維尼格教授(Prof.MatthiasWiniger)率團與會,李復幾的後人也出席會議,共同緬懷和追思這位一度為人們遺忘的中國第一個物理學博士。紀念活動與李復幾生平事跡受到新華社、上海《文匯報》、《解放日報》等國內主流媒體的關注,紛紛予以報導,李復幾博士論文顯示出敢於挑戰學術權威的治學精神尤其受到關注。11月26日,李復几子女將中國第一份物理學博士論文原件以及李復幾隨身私印兩枚,捐贈給了培育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供今人瞻仰緬懷。以後,中國人再也不會遺忘這位物理學的先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