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退戰
- 出處:《百戰奇略》
- 解釋:闡述在何種條件下採取退卻方式
- 拼音:tui zhan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譯文,原文,注釋,
作品簡介
本篇《退戰》與前篇《進戰》,是從相反相成的兩個側面,闡明了採取進攻和退卻兩種不同作戰方式的主要依據條件,力戒戰爭指導者既要善於“見可則進”,又要善於“知難而退”。敵情和地形條件的不同,作戰方式亦應不同。兩篇強調從實際情況出發,能進則進,不能進則退,這裡已經包含有“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作戰指導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
作品賞析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軍兵多、我軍兵少,且地形條件對我不利,在單憑兵力不能與敵爭勝的情況下,就應當立即撤退以避開敵人,這樣就可以保全我軍實力安然無損。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確知敵人難以戰勝,就應及時撤退以保存實力。”
三國時期,魏國大將軍曹爽奉命率軍討伐蜀國,司馬昭為征蜀將軍而隨同前往,穿越駱谷後,進駐於興勢山。蜀將王平率兵乘夜偷襲魏軍,司馬昭命令所屬部隊堅守不動,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馬昭提出建議說:“蜀國大將軍費禕如果占據險要地形進行防守,我們前進卻得不到交戰的機會,強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應當急速撤軍,以後再作良圖。”曹爽聽後,下令魏軍撤退。蜀將費禕果然領兵迅速搶占了三嶺險要地形,曹爽等人率軍偷偷越過險阻,才得以撤回。
原文
三國魏將曹爽②伐蜀,司馬昭③同行出駱谷④,次於興勢⑤。蜀將王平⑥乘夜襲擊,昭令堅臥不動,平退。昭謂諸將曰:“費禕⑦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急旋軍,以為後圖。”爽等遂退,禕果馳兵趨三嶺⑧爭險,爽等潛師越險,乃得過。⑨
注釋
①知難而退: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引自《軍志》;又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
③司馬昭:馬本及各本皆作“司馬懿”,顯誤,據《晉書·宣帝紀》和《三國志》之《魏書·三少帝紀》、《魏書·曹爽傳》、《蜀書·後主傳》、《蜀書·王平傳》等書記載,此次曹爽率軍伐蜀,不但皆無“司馬懿同行”之說,相反,卻稱司馬懿對此次攻蜀始終持勸阻態度,但結果是“止之,不可”(見《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據《晉書·文帝紀》載稱:“大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馬昭)為征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於興勢。”可見,隨爽攻蜀者並非是司馬懿,而是懿子司吳昭。故據《晉書·文帝紀》校改。
⑤興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興元”,今據史校改。興勢,即興勢山,位於今陝西洋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