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錐葉蕨

蕨葉小型,披針形或三角形,二次羽狀,保存長不到 10 cm,寬 5~6 cm,主軸中等粗,背部有棱,表面光滑;末次羽軸細,通常彎曲,背部圓,表面光滑。羽片線形,長 4~5 cm,寬2~3 mm,近對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迷人錐葉蕨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錐葉蕨屬(Coniopteris)
  • :迷人錐葉蕨
  • 分布區域:中國遼寧、黑龍江
文獻描述,形態描述,時代產地,圖版信息:,

文獻描述

2001 Coniopteris venusta,鄧勝徽和陳芬,頁 89,圖版 43,圖 1~8 ;圖版 44,圖 1~10;圖版 45,圖1~12;圖版 46,圖1~9; 圖版47,圖1~6; 插圖18

形態描述

在三角形蕨葉上以 50°~80° 角著生,而在披針形蕨葉中以20°~40° 角著生。小羽片略下先出,形態變化較大,但自蕨葉下部到上部或羽片的下部到上部形態逐漸變化。在蕨葉下部,小羽片卵圓形,長2~3 mm,寬約 2 mm,長略大於寬,頂部急尖、鈍尖或有時為圓,不顯尖頭,最寬處在小羽片的中下部,向下收縮,約以小羽片寬度的 1/2 著生於羽軸上。向蕨葉或羽片的中部,小羽片漸漸伸長,長 2~3 mm;最寬處漸漸向基部轉移,最寬處約 2 mm; 在最寬部位以上,其上側邊緣快速向內凹,然後漸漸向外彎並斜向葉尖,下側緣在最寬處後也快速收縮後漸向前彎,直到葉尖,因而在小羽片的中上部形成一個長三角形。這一三角形約占小羽片長度的 2/3 以上到3/4。在羽片的中上部,小羽片為長三角形,長2~3 mm,寬1~2 mm,最寬在基部,全部著生,前側緣內凹,後側緣外彎,頂銳尖。羽片頂部的小羽片為長三角形,基部前後側擴張,相鄰的小羽片基部相連。葉脈楔羊齒型,在蕨葉下部的小羽片上中脈與側脈近等粗,在基部下延,下行第一側脈從中脈下延部分伸出,似鄰脈狀。中脈下側的側脈較上側者發育,分叉 1~4 次,而上側的側脈較稀。蕨葉中部的小羽片中脈較明顯,側脈分叉 1 次或不分叉。生殖葉與營養葉共生,生殖小羽片著生於羽片的中上部,在蕨葉的頂部羽片可以是全實型。生殖小羽片強烈退縮,孢子囊群頂生於小羽片或裂片的頂部。在羽片中部,每一小羽片有兩個孢子囊群,位於小羽片的兩側,前後各一個。在羽片的上部,每一小羽片只有一個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大,橫寬狀,梯形或元寶形,少數為橢圓形,寬約1 mm,高約0.5 mm。前緣直或略內凹,兩側緣直或略外彎形成弧形,後側直或弧形。囊群蓋可能為雙瓣狀。每一孢子囊群含為量不多的孢子囊。孢子囊球形,直徑 200~250 μm。環帶斜生,位於孢子囊的中上部,可能近於完全,由22~25 個加厚細胞組成。孢子囊柄不明。每一孢子囊所產孢子數不明。孢子四面體形,三縫,極面觀為圓三角形,赤道面觀為半圓形,三邊直或微凹,體積大,直徑 60~70 μm,孢子壁較厚。透射光下表面光滑,在掃描電鏡下有極微細顆粒紋飾(鄧勝徽和陳芬,2001)

時代產地

遼寧鐵法盆地,小明安碑組;黑龍江三江盆地,城子河組;早白堊世

圖版信息:

圖版 147,圖 6~9; 圖4-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