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律

近因律

近因律,又稱近因效應,是心理學術語。是指當反應頻繁發生時,最新近的反應比較早的反應更容易得到加強,也就是說有效的反應總是最後一個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因律
  • 別稱:近因效應
  • 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
  • 提出時間:1957年
  • 套用學科:心理學
簡介,華生,小艾伯特實驗,實驗結論,行為主義心理學,華生行為主義與巴甫洛夫學說的不同,

簡介

是當反應頻繁發生時,最新近的反應比較早的反應更容易得到加強。
因為在每一次練習中,有效的反應總是最後一個反應,所以這種反應在下一次練習中必定更容易出現。由此,他把反應離成功的遠近,作為解釋一些反應被保留、另一些反應被淘汰的原則。在他看來,習慣反應必然是離成功時機最近出現的反應。但是,華生在以後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學習律。他在1919年出版的《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看心理學(PsychologyfromtheStandpointofaBehaviorist)》一書中,不再把頻因律作為學習的一般機制。他承認頻因律當初純粹是猜測性的。

華生

小艾伯特實驗

華生強調,要用刺激反應來分析所有的行為,包括情緒反應。為此,華生與雷納(WaisonandRayner)進行了一項稱之為“小艾伯特(LittleAlbert)的實驗。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個健康、正常的幼兒,當時他只有11個月又5天。條件刺激是一隻小白鼠。小艾伯特最初的反應是好奇。他看著它,似乎想用手去觸饃它,無條件刺激是用鐵錘敲擊一段鋼軌發出的聲音。這顯然是一種令人生厭的聲音,因為小艾伯特的無條件反應是驚怕、摔倒、哭鬧和爬開。在白鼠與敲擊鋼軌的聲音一起出現3次後,光是白鼠就會引起害怕和防禦的行為反應。在6次條件作用後,小艾伯特見到白鼠時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在小艾伯特1歲又21天時,華生進行了一系列泛化測驗,即在小艾伯特面前呈現小白兔、小白狗和白色裘皮大衣等。在每一種情況下,小艾伯特都表現出一種很強的情緒反應,類似於對白鼠的反應。接下來,華生探討了用來消除小艾伯特恐懼情緒的種種可行的辦法。但不幸的是,小艾伯特在接受可能的治療之前,離開了日托中心,舉家遷徒到別的地方去了。華生認為,這項實驗表明,小艾伯特的條件情緒反應將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存在。儘管其強度會有所減弱,但這種條件反應會在一生中始終存在,並改變他的個性。華生本人的性格決定了他要嘲弄精神分析學派,他說,過了一些年後,艾伯特可能會去找精神分析學家,以求解決自己這種奇怪的害怕心理。精神分析學家也許會告訴他,這是戀母情結的結果,華生說,還是讓我來向他吐露真情吧,他的這種情緒反應是由於條件作用引起的。華生就是用這類方法逐一抨擊各種心理學派,以達到他“使心理學成為科學”的目的。

實驗結論

由於華生堅信,有什麼刺激,必定會產生什麼反應,這就使他成了一個極端的環境決定論者。他的最著名的、被引證得最多的一段話表明了這一點,他說: “給我一打健康而又沒有缺陷的嬰兒,把他們放在我所設計的特殊環境裡培養,我可以擔保,我能夠把他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訓練成我所選擇的任何一類專家一一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首領,甚至是乞丐或竊賊,而無論他的才能、愛好、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職業和種族是什麼。”
華生無疑是心理學史上極富個性色彩的人物之一、儘管他比桑代克年輕,但他在本世紀初的名聲比桑代克更高。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奠基人和立言人。遺憾的是,他因私人生活問題,於1920年被迫離開大學,結束了他的學術生涯,轉入廣告行業。

行為主義心理學

儘管華生的學術生涯很短,但他對心理學的影響很大,華生把行為主義與刺激-反應心理學結成了一體。他使心理學家們相信,對行為的真正解釋在於神經系統,一旦我們對大腦有了更好的了解,一切神秘的東西都會煙消雲散。另外,他還使心理學家相信,學習是一個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人的行為、個性和情緒等都是習得的。在本世紀上半葉整整50多年的時間裡,行為主義心理學一直在北美占統治地位。
從哲學上講,華生是從機械唯物論的觀點出發的。他力求把人的各種心理現象簡化為肌肉和腺體的一些活動和習慣,通過否認人的主觀世界否定人的意識而把人完全加以機械化,這就無怪乎別人要把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稱之為“肌跳心理學”了。

華生行為主義與巴甫洛夫學說的不同

西方心理學家往往把巴甫洛夫學說與華生行為主義視作同一類型,但我國心理學家高覺敷認為,儘管華生採用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但對於條件反射的研究,華生與巴甫洛夫的觀點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巴甫洛夫十分重視動物和人的行為與神經系統的關係,他是通過研究條件反射,探討大腦皮層和皮下的活動,即探討高級神經活動。而華生則只注意肌肉和腺體的生理學,完全忽視了大腦皮層的生理學。第二,巴甫洛夫認為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和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雖有聯繫,但彼此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他論述了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系統。正是因為有了第二信號系統,人類可以進行抽象和概括等思維活動。而華生則混淆了人與動物的界限,抹煞了人類思維的特點。第三,巴甫洛夫並不否認意識。他認為:“否認主觀世界是最愚蠢的。”雖然他不滿意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但他認為反映主觀世界的心理學還是需要的。而華生則根本否認意識和主觀世界的存在。這個比較和分析是有道理的,但這裡需要提及的是,行為主義者(包括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都認為,對人腦的研究不是心理學家要做的事情,而是生理學家或神經學家的研究對象。另外,華生是通過轉換的手法來“清除”意識的,也就是說,他把一些意識內容轉換成身體的內部刺激或肌肉的動覺反饋。因此,他只是在字面上否認意識,而不是從根本上否認意識的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