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始建,擴建,儀式,拆毀,
始建
朝鮮王朝自1392年開國以後就是中國明朝的屬國(1637年後為清朝的屬國),恪守藩屬之道,奉行事大主義,因此格外重視與宗主國中國的宗藩關係。1407年(朝鮮太宗七年),朝鮮王朝模仿高麗王朝在開京(今朝鮮開城)的“迎賓館”,在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西郊修建了“慕華樓”(1430年以後改稱“慕華館”),作為迎接中國“天使”的國賓館,慕華館前立有兩柱紅木,稱為“迎詔門”或“延詔門”,作為慕華館的附屬建築,這就是迎恩門的雛形。
擴建
“迎詔門”的形式相當簡略,只是一座規模很小的紅門,連匾額都沒有,所以到了朝鮮中宗年間,決定進行擴建。本來是準備修建成一座三間四柱的中式牌樓,但被否決了;後來在權臣金安老的建議下,將其改修為一間兩柱的牌樓,覆蓋上青瓦,並於1537年(中宗三十二年)懸掛上“迎詔門”的匾額。
兩年後,即1539年(中宗三十四年),明朝使臣薛廷寵來到朝鮮,他對“迎詔門”的名稱發表意見說:“所迎有詔、有敕、有賞賜,而名以‘迎詔’,似偏矣!”於是題寫“迎恩門”三字,作為該門的新名稱。後來,迎恩門在壬辰倭亂時被毀,重修後明朝使臣朱之蕃於1606年(朝鮮宣祖三十九年)重題“迎恩門”匾額,並落款“欽差正使金陵朱之蕃書”,掛於其上,此後該門沿用了近三百年。
儀式
朝鮮王朝時期,中國明朝和清朝使臣來到朝鮮時,朝鮮國王都要親自出城到迎恩門去迎接“天使”,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即所謂“郊迎禮”。迎恩門搭建一個結彩黃帳殿,並“設黃屋、龍亭、香亭於帳殿正中,陳列金鼓、黃儀仗、鼓樂於其前”,當天早晨朝鮮國王穿翼善冠袞龍袍,率宗親、百官來到迎恩門,向中國使臣鞠躬致敬,將皇帝頒布的詔敕置於龍亭中,而後與中國使臣一同穿過迎恩門,入城前往王宮舉行正式大典。
1890年(朝鮮高宗二十七年)秋,清朝派遣使臣續昌、崇禮前往朝鮮弔祭神貞王后趙氏,當時漢城一帶已有很多外國人居住,因此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不願前往迎恩門郊迎,在外國人面前丟朝鮮的面子。後來在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的壓力下,高宗李熙被迫親自前往迎恩門舉行“郊迎禮”。這也是迎恩門前舉行的最後一次“郊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