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林業

農用林業是近年來世界上較統一的叫法,以前的傳統叫法為農林業(agrisilviculture)、早期混農林業(Taungya)、輪作(shift cultivation,swidden)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用林業
術語介紹,定義,組成及特點,分類,主要作用,措施,經營模式,

術語介紹

農用林業,是一種結合林業農業間土地利用的研究學科或者實作方式。混農林業的方法是將農地上的農作物與多年生木本植物(如喬木灌木等)互動種植,使單位農地上的作物產量增加並使生產多元化,有時也會與家畜養蜂、漁塭等農業相互結合。

定義

農用林業的定義很多,但目前較全面且為多數學者所接受的是國際農用林業研究委員會(ICRAF)的定義:“農用林業是土地利用系統(制度)和技術的複合名詞,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喬木灌木棕櫚和竹子等)與農業或牧業用於同一土地經營單位,進行空間排列或時間序列上不同形式的組合.在農用林業系統中,不同成份之間存在著生態及經濟方面的相互作用.“農用林業”一詞是竺肇華先生1986年首次從英文(agroforestry)翻譯過來的。農用林業是較籠統的學科名稱,它與其它叫法(如農林複合經營、農林業系統工程等)的關係就像森林經營、森林生態等與林業的關係~樣,即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也就是說,不能把任何具體農用林業模式都改為“農用林業”。
有人提出農用防護林是否屬於農用林業,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我國的多數學者把我國廣大農村的四旁植樹、圍村林也歸為農用林業,這同樣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些形式的林木多與蔬菜或作物混種。

組成及特點

農用林業由5部分組成:土地、環境、農業(作物與畜牧)林業和經營管理戰咯.農用林業不是農業與林業的簡單台並.系統中各組分之間及成份與環境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作用.
由於農用林業組成的複雜性而形成了獨特的特點.根據國際農用林業委員會的定義,農用林業可以概括為以下特點:
(1)農用林業通常包括兩個或更多植物或植物與動物(常指牲畜、家畜、漁類、蠶等)種類,其中至少一個是多年生木本:
(2)一個農用林業系統往往有兩種或更多的產品:
(3)一個農用林業系統的循環周期一般大於一年;
(4)即使是最簡單的農用林業系統。在生態(結構與功能)和經擠方面也比單一耕作系統要複雜得多。
Anonymous特彆強調指出,任何農用林業系統必須有以下兩點共性:
(1)在同一土地經營單位上有目的地按空問混交或時問序列種植多年生木本和農作物或有動物參與.
(2)系統中木本與非木本組分之問存在明顯的生態及經濟上的相互作用(正的或負的).
由於農用林業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它要求新的、複雜的管理實踐與技術.熊文愈先生指出.必須以系統工程的方法論作為指導思想.以系統生態學為理論依據.即按生態系統工程的原理、方法、技術,對當地的林、農,牧、漁、副各業,分清主次地位、時空順序、規模大小、數量比例,進行最佳化組合、合理管理.

分類

目前,農用林業的模式多種多樣,其分類標準也各異.Vergara按時間序列對農用林業作了如下的分類:
(1)循環農用林業(cyclical agroforestry)
包括傳統的農、林輪作(swidden、shift cultivation)或刀耕火種(Kaingin)模式.其特點是農作物與樹木有不同的時間序列.即樹木和作物在不同時間段內分別生存在同一土地經營單位上.通常樹木周期為8~10年.在皆伐和燒掉殘枝碎葉後再改種農作物2~3年。當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後又改種樹木,依次循環.這種形式在人少地多的地方較普遍.如菲律賓的Naalad輪作方式.
(2)早期混農林業(Taungya)
農作物與樹木在早期共生,後期則變為純林.這種形式的農用林業在18世紀中期起源於緬甸.如泰國的柚木林早期與水稻或玉米間作.
(3)複合農用林業(integral agrofrestry)
樹木與農作物同時、連續性共生.Tortes根據作物的混種方式、樹木的作用以及各成份之間在時間或空問上的排列和分布方式進行了分類,0這種分類方法被認為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統的分類方法,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主要作用

農用林業的作用概括起來有如下幾方面:①直接地因樹木的引入,或間接地因土地肥力和農業持續性的改善所帶來的作物增產和穩產;②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③林產品銷售後增加收人;④減少對來自外部的重要農業投入(如肥料)和基本生活用品(燃料、建築用材)的依賴;⑤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從而對作物產量產生重要影響;⑥促進小氣候的形成;⑦減少對現有森林的壓力;⑧減少土壤侵蝕與河道淤積;⑨通過集約化的飼草生產和牲畜飼養,減少對放牧地的壓力等等。
我國最早從1988年興起農用林業。二十幾年來,對森林立體栽培做了深入的研究。在過去,發展防護林主要是發揮其防護效能,即生態效益,較少考慮經濟效益;現在和將來,發展防護林主要選擇和開發“多目的樹種”。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計畫中,強調了對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和牧場防護林的研究,都強調了樹種的多用途以發揮防護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隨著林區人口數量的增多和森林資源的減少,引發了經濟危困和生態危機,而經濟危困又造成對森林和環境的更嚴重的破壞。因此,在林區發展農用林業,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五荒土地資源,以解決農林之爭,兼顧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的問題,這是解決經濟危困,保證林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措施

常用的農用林業措施有人工林內種植作物、人工林內種草、營造生態經濟型農田防護林、護牧林和防風固沙林、多目的經營林班、發展“水產林業”等等。現在,森林分類經營已成為未來森林培育和人工林經營的方向,即將森林劃分為商品林公益林和多功能林三類。商品林主要生產工藝材種,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通過定向培育短輪伐期工業用材林來實現。公益林是主要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常規經營的多功能林既具有生產木材以發揮經濟效益的功能,又具有防護效能,以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在林區,多功能林占據林業用地的較大比例,在這種類型的森林內既可保護生物多樣性,又可發展農用林業。
農用林業措施主要通過立體的途徑實現。無論是糧食、果樹、還是林木、中草藥,以往多實行單一品種的平面栽培法。這種栽培方式不能充分利用立體空間和時間序列的自然資源。立體栽培主要採取多物種多層次搭配、農林牧漁多產業結合的措施,其不僅具有物種結構、空間結構,而且具有時間結構、食物鏈結構。實施立體栽培應遵循三條基本原則:①植物最優配置,在選擇相互搭配的植物種類時,應充分考慮植物種的生物生態學特性,儘量減少植物間的水分、養分、光能和空間的競爭,同時注意植物間的互利作用;②生物與環境相適應,根據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地安排生物,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漁則漁;③獲得最大利益,在立體栽培的過程中,充分套用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使整個土地經營單位獲得最大的效益,這個最大的效益不僅包括目前的經濟效益、長遠的經濟效益,而且包括長遠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營模式

根據農用林業指導思想和立體栽培的經營原則,可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資源採取不同的經營方式。在東北地區,已取得成功的經營方式有山區“林一藥一果”模式、濕地“稻一魚一貉(鵝)”模式、果園“果一菜一藥”模式、次生林區“柞一蠶一田”摸式、人工幼林“林糧間作”等。山區“林一藥一果”在東北東部山區已有成功經驗。在經營過程中,首先疏伐上層林冠,並調整林木組成;然後按照生態位配置各種植物,清除非目的植物、引入目的植物,如移植或播種刺五加為第二層,栽種人參為第三層,在邊行種植山葡萄、獼猴桃等山果植物;每年割除林下非目的植物,這樣便建立起“林一果一藥”多層次結構,它不僅空間上達到了合理配置,而且光能上達到了多層次的利用,從而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總產值。除此之外,還可採取林下栽參、林糧間作、林芪間作,林下養菇等經營方式。濕地“稻一魚一貉(鵝)”模式適用於濕地和沼澤。在輕沼澤地開墾稻田,在常年積水的重沼澤區,下挖修堤建造魚塘形成大面積集水區,這十分有利於周圍的輕沼澤區開發種稻,並且灌排方便,魚稻可獲雙豐收。利用低價值的雜魚和泥鰍做動物性飼料,發展珍貴皮毛動物,如烏蘇里貉,貉糞便和殘餘飼料可以餵魚和肥塘。為了進一步發揮水體效益,在水面上可以放養家鵝,鵝糞入塘肥水。果園“果一菜一藥”模式,是指在果樹結實以前,在果地里栽植農作物或經濟植物,如在果樹下面栽植平貝,平貝上面培育辣椒、茄子等。以果樹為中心,還可採取“果一菜”、“果一糧”、“果一瓜”、“果一藥”等經營方式。以柞樹為中心的“柞一蠶一田”模式的經營過程中,以柞蠶排出的糞便或吃剩的殘料用作綠肥,以改善土壤結構。在林區緩坡和平地造林時,宣採用林糧間作的經營方式,造林後3~4年內,在幼林行間種植大豆或小麥,在撫育農怍物的同時,也清除了幼林的雜草,促進了幼樹生長,不僅節約了營林開支,而且達到以短養長之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