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手冊:穀物及製品卷》從穀物檢測的基本知識、穀物質量檢測、穀物品質檢測、穀物澱粉與酶特性測定、營養成分檢測、穀物衛生檢驗、污染物檢測和農藥殘留檢測等八個方面編寫,闡述了穀物特點與技術標準狀況、樣品的採集與處理和檢驗基本程式,並詳細介紹了300餘種檢測方法,其內容翔實,是一部很好的穀物檢測工具書。另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手冊:穀物及製品卷》也可作為穀物分析的參考書,用於穀物分析化學的教學、穀物特性研究、穀物的生產管理以及穀物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等方面。
基本介紹
- 書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手冊:穀物及製品卷
- 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
- ISBN:9787506647403
- 作者:朱智偉
- 品牌:中國林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手冊:穀物及製品卷》由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穀物及製品的特點與技術標準
一、地理生態類型與品質屬性
二、穀物標準與檢測技術概況及發展趨勢
第二節 穀物及製品的樣品採集與處理
一、樣品的採集、分樣和保存
(一)樣品的採集
(二)樣品的分取
(三)樣品的保存
二、樣品的預處理
(一)有機物消化法
(二)蒸餾法
(三)溶劑提取法
(四)濃縮法
(五)鹽析法
(六)化學分離法
(七)色層分離法
第三節 檢驗程式
一、樣品組成和特性
二、方法選擇
(一)分析方法的分類
(二)分析方法的選擇
(三)分析方法的評價
(四)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措施
三、檢驗流程
(一)檢驗準備和計畫
(二)檢驗過程控制
四、原始記錄及數據處理
(一)原始記錄
(二)數據處理
五、檢驗結果的審核
六、檢驗報告
(一)檢驗報告的格式及內容
(二)檢驗報告的審核和批准
(三)報告的書面列印和簽章傳送
(四)報告的補充和更正
第二章 穀物質量檢測
第一節 類型和感官質量檢測
一、類型
(一)外形特徵
(二)剖粒檢測
(三)染色檢測
(四)大小粒測定
二、色澤、氣味和口味的鑑定
第二節 容重和千粒重測定
一、容重
二、千粒重
第三節 雜質檢測
一、原糧
二、米類
第四節 不完善粒檢測
第三章 穀物品質檢測
第四章 穀物澱粉與酶特性測定
第五章 營養成分檢測
第六章 穀物衛生檢驗
第七章 污染物檢測
第八章 農藥殘留檢測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穀物及製品的特點與技術標準
一、地理生態類型與品質屬性
二、穀物標準與檢測技術概況及發展趨勢
第二節 穀物及製品的樣品採集與處理
一、樣品的採集、分樣和保存
(一)樣品的採集
(二)樣品的分取
(三)樣品的保存
二、樣品的預處理
(一)有機物消化法
(二)蒸餾法
(三)溶劑提取法
(四)濃縮法
(五)鹽析法
(六)化學分離法
(七)色層分離法
第三節 檢驗程式
一、樣品組成和特性
二、方法選擇
(一)分析方法的分類
(二)分析方法的選擇
(三)分析方法的評價
(四)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措施
三、檢驗流程
(一)檢驗準備和計畫
(二)檢驗過程控制
四、原始記錄及數據處理
(一)原始記錄
(二)數據處理
五、檢驗結果的審核
六、檢驗報告
(一)檢驗報告的格式及內容
(二)檢驗報告的審核和批准
(三)報告的書面列印和簽章傳送
(四)報告的補充和更正
第二章 穀物質量檢測
第一節 類型和感官質量檢測
一、類型
(一)外形特徵
(二)剖粒檢測
(三)染色檢測
(四)大小粒測定
二、色澤、氣味和口味的鑑定
第二節 容重和千粒重測定
一、容重
二、千粒重
第三節 雜質檢測
一、原糧
二、米類
第四節 不完善粒檢測
第三章 穀物品質檢測
第四章 穀物澱粉與酶特性測定
第五章 營養成分檢測
第六章 穀物衛生檢驗
第七章 污染物檢測
第八章 農藥殘留檢測
文摘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穀物及製品的特點與技術標準
地理生態類型與品質屬性
穀物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薯類和雜糧。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在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水稻,為0.29億hm2(4.3億畝),除山西、西藏、甘肅、青海外,全國各地區均具有一定的種植面積;其次是玉米,為0.26億hm2(3.9億畝),北方、西部地區以及山東種植面積較大;小麥有0.23億hm2(3.4億畝),除主要在北方和西部種植外,江蘇、安徽、山東的種植面積也超過166.7萬hm2(2 500萬畝);豆類有0.13億hm2(1.9億畝),種植面積最大的是黑龍江,其次是內蒙古和安徽;薯類有933萬hm2(1.4億畝),以西部地區為主,內蒙古也有56萬hm2(842萬畝);穀子有84.9萬hm2(1 273萬畝),主產區是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和陝西;大麥有83.1萬hm2(1 246萬畝),主產區是江蘇、貴州、安徽、甘肅和黑龍江等;高粱、燕麥和蕎麥等的種植面積均低於66.7萬hm2(1 000萬畝),高粱主要產於東北,燕麥和蕎麥主要產於西部和內蒙古。
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谷部共四卷(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卷),第二十二卷說:“於是集草實之可粒食者為谷部,凡七十三種,分為四類:日麻麥稻;日稷粟;日菽豆;日造釀。”它們的分類關係如下:
禾本科13種:小麥,大麥,(穰麥),燕麥,稻(糯、粳、秈),黍(稷),蜀黍,玉蜀黍,粟(粱、秫)子,稗,狼尾草,菰米,薏苡。
豆科11種:大豆(黃大豆,大豆黃卷),赤小豆(腐婢),綠豆,白豆,穭豆,豌豆,蠶豆,豇豆,扁豆,刀豆,黎豆。
胡麻科1種:胡麻(脂麻)。
亞麻科1種:亞麻。
大麻科1種:大麻。
蓼科1種:蕎麥(苦養)。
中國古代禾穀類作物的種類一向很多,重要的穀物被歸納為“五穀”,它們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沒有麻,另一種有麻沒有稻。麻籽雖然可以供食用,但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裡面,比較合理。
稷(穀子)本是我國原產。常見的狗尾草是它的野生種,我國到處都有。山西萬泉縣(今萬榮縣)荊村、西安半坡村、河南陝縣廟底溝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先後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粟粒和粟殼,說明我國在開始農耕時就栽培穀子。
黍也是原產於我國。1931年,在山西萬泉縣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了黍穗和黍殼,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說明黍在我國也是在原始農業時代就已栽培的作物。
麥是大麥、小麥的總稱。關於大麥和小麥的原產地,有多種說法。1955年在安徽毫縣釣魚台的西周(公元前11世紀初期到公元前770年)遺址中就發現了很多的小麥種粒,這就有力地證明了我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栽培小麥了。
稻也是我國原產,廣東、廣西、雲南、台灣等省區有稻的野生種。品種有秈有粳,地區分布很廣。
第一節 穀物及製品的特點與技術標準
地理生態類型與品質屬性
穀物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薯類和雜糧。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在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水稻,為0.29億hm2(4.3億畝),除山西、西藏、甘肅、青海外,全國各地區均具有一定的種植面積;其次是玉米,為0.26億hm2(3.9億畝),北方、西部地區以及山東種植面積較大;小麥有0.23億hm2(3.4億畝),除主要在北方和西部種植外,江蘇、安徽、山東的種植面積也超過166.7萬hm2(2 500萬畝);豆類有0.13億hm2(1.9億畝),種植面積最大的是黑龍江,其次是內蒙古和安徽;薯類有933萬hm2(1.4億畝),以西部地區為主,內蒙古也有56萬hm2(842萬畝);穀子有84.9萬hm2(1 273萬畝),主產區是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和陝西;大麥有83.1萬hm2(1 246萬畝),主產區是江蘇、貴州、安徽、甘肅和黑龍江等;高粱、燕麥和蕎麥等的種植面積均低於66.7萬hm2(1 000萬畝),高粱主要產於東北,燕麥和蕎麥主要產於西部和內蒙古。
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谷部共四卷(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卷),第二十二卷說:“於是集草實之可粒食者為谷部,凡七十三種,分為四類:日麻麥稻;日稷粟;日菽豆;日造釀。”它們的分類關係如下:
禾本科13種:小麥,大麥,(穰麥),燕麥,稻(糯、粳、秈),黍(稷),蜀黍,玉蜀黍,粟(粱、秫)子,稗,狼尾草,菰米,薏苡。
豆科11種:大豆(黃大豆,大豆黃卷),赤小豆(腐婢),綠豆,白豆,穭豆,豌豆,蠶豆,豇豆,扁豆,刀豆,黎豆。
胡麻科1種:胡麻(脂麻)。
亞麻科1種:亞麻。
大麻科1種:大麻。
蓼科1種:蕎麥(苦養)。
中國古代禾穀類作物的種類一向很多,重要的穀物被歸納為“五穀”,它們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沒有麻,另一種有麻沒有稻。麻籽雖然可以供食用,但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裡面,比較合理。
稷(穀子)本是我國原產。常見的狗尾草是它的野生種,我國到處都有。山西萬泉縣(今萬榮縣)荊村、西安半坡村、河南陝縣廟底溝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先後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粟粒和粟殼,說明我國在開始農耕時就栽培穀子。
黍也是原產於我國。1931年,在山西萬泉縣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了黍穗和黍殼,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說明黍在我國也是在原始農業時代就已栽培的作物。
麥是大麥、小麥的總稱。關於大麥和小麥的原產地,有多種說法。1955年在安徽毫縣釣魚台的西周(公元前11世紀初期到公元前770年)遺址中就發現了很多的小麥種粒,這就有力地證明了我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栽培小麥了。
稻也是我國原產,廣東、廣西、雲南、台灣等省區有稻的野生種。品種有秈有粳,地區分布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