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體系

在農民生產和市民消費的中間區域,是一塊國民經濟的黑暗大陸,可稱為農產品流通行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當下,流通決定生產,尤其是鮮活農產品的生產,沒有好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與快速的物流道路,將導致農產品流通不暢,從而直接影響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民利益增長和新農村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產品流通體系
  • 用途:農民生產和市民消費
  • 性質:國民經濟
  • 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發展,流通體系,構建原則,構建思路,構建框架,運行機制,存在問題,

發展

2006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的中央一號檔案。2011年4月20日,商務部、財務部聯合印發的《關於2011 年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陝西等省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通知明確工作的市場化運作,鼓勵地方在規劃、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資金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對納入試點的項目,中央財政將提供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50%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間,其複合增速分別為10.1%、11.8%。《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為,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在7%以上。農產品流通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中國生產的農產品商品量約為16億噸(不計木材),較2005年增長29.6%,高出同期總產量增速12.3個百分點。而2010年中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實體農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元,占當年社會物流總額的1.78%;億元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672個,成交總額1.61萬億元,其中以批發為主的市場有979個,成交額1.39萬億元;以零售為主的市場有693個,成交額0.22萬億元。同年,中國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萬家左右,與農產品零售相關的超市連鎖總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568家,門店數量4.0113萬家,商品銷售總額5893.96億元。

流通體系

就是用現代高新技術武裝,採取現代組織方式,服務農產品全球流通的重要平台,以解決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涉及市場和信息、中介組織和龍頭企業、科技推廣和套用、農產品加工、包裝和經營,以及市場檢測和檢疫等系列問題為己任,是農產品物流、信息流和流通服務的統一體。

構建原則

自願聯合原則。農產品市場的繁榮,轉移了一大批農業勞動力進入流通領域,形成了由運銷專戶、農民經紀人、中介流通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 城鎮職業零售商販以及季節性、臨時性的農民運銷隊伍組成的市場流通大軍,加上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監控等,使農產品流通體系主體繁多。而要使農產品流通體系能夠順暢運行,需要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遵循自願聯合原則,在共同的目標下互助互利,相互依存。
利益平衡原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內在要求和核心。利益分配關係是農產品流通體系內部各企業、經銷商等環節之間的聯繫紐帶,能否處理好利益分配關係決定著流通體系的順暢程度。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各個參與主體只有在經營活動的某個水平上達到誘因和貢獻的平衡,才能發生、發展和壯大。

構建思路

規範和健全的市場體系是現代流通的載體。成熟發達的市場經濟是以規範健全的市場體系為基礎的。應建立縱橫交錯的農產品市場網路:貨物的集散,按產銷流程、集散序列有序進行。在集貨方面,有初級市場、中心市場和終點市場;在散貨方面,有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按成交方式分,有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按經濟成份分,有國營商場、合作商場、股份聯營商場和私人商場。
形式多樣的市場流通主體是現代流通的基礎。參與農產品市場流通活動的個人和組織都是市場主體,其實力和發育水平是農產品市場整體功能發揮的關鍵。流通市場主體包括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中介服務組織。他們是農產品市場順暢運行、市場機制運作所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系統。
農產品信息流通體系和政府進行調控是現代流通的重要平台和保障。在信息網路化市場經濟時代,信息對於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農產品信息流通體系可以較好地調和或解決人的多元化、廣泛性需求與交易方式落後之間的矛盾。將市場延展到每個家庭、每個消費者的身邊和案頭,在商品交易已經採用信息網路手段的今天,必須以不斷發展的農產品信息網路平台作支撐。

構建框架

農產品流通體系構架從整個農產品流通的角度,包括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消費,來研究農戶與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與市場、市場與消費需求之間的關係。
建立國內外一體化的農產品市場,就是建立一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接軌的農產品市場。國內外一體化的農產品市場的主要內涵是:國際市場的價格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順暢地傳遞到國內,按照市場規律、遵循國際貿易準則,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按照國際貿易規範培育、開放市場,促進農產品貿易自由化
培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農產品流通主體。培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快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組織帶動農戶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和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組織創新。培育農產品流通主體。國有內外貿企業和供銷合作社仍是重要的農產品流通主體,要引導它們與農民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以保持和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做大做強農業流通貿易龍頭企業。憑藉龍頭企業自身強大的經濟技術實力、龐大的行銷網路、方便快捷的信息系統,依靠對市場的超前預測與把握,依託品牌優勢,主動出擊尋找國內外訂單,然後,或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規模生產,或以“訂單形式”與農民簽訂契約,派出技術人員組織指導農民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進行生產,並對質量實施全程監控。
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農產品流通在其運行過程中具有環節眾多、信息量大的特點。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農產品流通信息工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創新農產品交易渠道和方式。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政府的支持、服務、監督與調控作用對建立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十分重要。加大對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把農產品流通設施作為社會基礎設施,並且作為公益事業來發展,採取相應的政策予以扶持;為農產品流通改革與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建立規範化的市場監管機制;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動態,為企業、農戶提供準確信息,並為農產品出口的市場準入創造條件。

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包括信任機制、利益協調機制、保障機制、學習機制和預警機制,具體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整體運行框架見圖2。
信任機制。農產品流通體系內主體之間相互信任對於農產品順利流通具有重要意義。信任機制的建立與否是體系完善與否的重要標誌。農產品流通體系本身也就是一個系統,系統之間的元素相互交換信息和能量,系統單元的最佳決策是相互信任,而不是欺騙。
利益協調機制。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各主體為了得到利潤而參與其中,因此利益協調分配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公平和公正。在體系的發展中保證各參與者都能獲得報酬,體現出投入與產出的明顯關係。但是流通的過程往往比較複雜,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巨觀調控體系,實施合理的企業化管理,讓各主體都能在系統內發揮作用。
保障機制。在流通體系中,對實力比較薄弱,競爭力不強的企業或者是農戶,政府和有關監督部門要提供扶持,提供有利的保障措施。另外流通體系中的合作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通過政府規範企業行為,使企業合作能順利開展。
學習機制。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構成相當於一個集群的構成,在集群中必然要互相借鑑,取長補短。因此建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學習機制,是指在體系內各個主體包括組織、群體和個人之間,以及體系內各主體之間的知識流動的渠道、相互關係和作用方式。學習作用的發揮離不開集體學習機制的建立。體系內成員可以通過學習機制,吸收其他成員的知識來增加自身的知識基礎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預警機制。農產品流通體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要保障其順利的進行,就要建立預警機制,為流通體系提供保障。在流通的主體或者是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能夠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發揮政府和監控部門的職能以及流通體系內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來達到保持流通體系順暢流通的目的。

存在問題

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還有就是農產品流通成本高、信息不靈和產銷銜接不暢。針對這些問題,為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強組織化程度,我們主要圍繞冷鏈建設、加工配送、產銷對接和信息引導等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加強冷鏈系統建設。商務部已經把冷鏈系統作為今年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重點。我向大家介紹一組數據。在已開發國家,食品和鮮活農產品冷藏運輸率達到80%-90%,中國只有10%左右,差距相當大。中國的鮮活農產品損耗率在25%左右,在美國只有2%到3%,已開發國家只有5%左右。我們每年農產品的損耗至少700億元人民幣,還有人測算是1000億。中國有7億多農民,相當於每個農民100元錢。如果把損耗降低下來,農民人均就能增收100元。所以,商務部把冷藏、冷凍、冷鏈運輸這方面作為今年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點。
第二,加強產銷銜接。已開發國家把這個叫訂單農業,就是我吃什麼,你賣什麼,我賣什麼,他就產什麼,沒有產不出來的,只有賣不出去的。美國訂單比例占80%左右,馬來西亞也達60%。這些超市和市場與農業合作社簽訂一個契約,明確水果和蔬菜的品種和價格,穩定供銷關係。中國在這方面比例還是很低,通過訂單契約銷售的農產品還不足15%。所以,今年我們想在產銷銜接上、訂單農業上、農超對接上加大力度,鼓勵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超市與農業合作組織、農業加工企業進行對接,減少盲目性,增加預見性。去年我們搞了一些試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據物美、家家悅、家樂福和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反映,實施農超對接後,農民銷售農產品價格平均提高約15%,超市的售價下降15%,既促進了農民增收,也有利於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農民、消費者、企業三方受益。國家當然要鼓勵。
第三,提高組織化程度。中國農產品流通還是“千家萬戶”、“千軍萬馬”地分散進行,而國外是靠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中國也有合作社,但組織化程度還不夠高。一些地方搞了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把千家萬戶的農民吸收進來,加工後再配送到商場、超市,這些對於解決產銷銜接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支持批發市場建立可追溯系統,配備電子交易卡,就可以跟蹤產品從哪兒來,批發到哪兒去了,將品種、價格等信息存入檔案。如果農產品出現安全問題,可以及時採取措施。
所以,通過支持冷鏈運輸、產銷銜接、組織化程度,質量安全可追溯等方面,將有利於搞活農產品流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產品流通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