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交錯帶生態重建與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是依託中國農業大學,由潘志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牧交錯帶生態重建與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 依託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 項目負責人:潘志華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研究期限:2003-01-01 至 2005-12-31
- 批准號:30270269
- 支持經費:22(萬元)
- 申請代碼:C0306
- 負責人職稱:教授
《農牧交錯帶生態重建與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是依託中國農業大學,由潘志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農牧交錯帶生態重建與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是依託中國農業大學,由潘志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農牧業過度開發是造成農牧交錯帶生態退化的重要原因。處理好生態重建與農牧業發展的關係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項目以...
《農牧交錯帶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是2004年化學工業出版社發行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建國。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我國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變遷和基本特徵,生態系統受損機理、農牧系統耦合效應,農牧業生產現狀、產業最佳化模式、農牧業發展戰略,以及以退耕還草為背景的草地植被恢復重建技術、人工草地建植與草田輪作技術...
66. 白永飛、寶音、王其兵、陳佐忠、李凌浩,1999,北方農牧交錯帶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初步研究,北方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集(劉公社、王志遠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65-171。67. 康樂、李永宏、李凌浩等,1999,草原區生物多樣性與放牧的關係及其持續管理,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陳靈芝、...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集成》是200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新時。內容簡介 生態-生產範式是近年來在生態建設與可持續農業方面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與結構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與生態系統管理有較密切的關係,適用於區域尺度的生態重建和可持續農業發展。《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
創建牧草種子生產地域性理論,建成河西牧草種子生產示範區;立足農牧交錯帶草地植被恢復重建和草畜耦合的研究,提出農牧交錯帶農牧生態-產業結構模式;研究草坪草耗水規律、養分需求規律、發病規律,提出草坪綜合養護管理技術規程。研究成果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顯著。主報的“華北農牧交錯帶草地畜牧業高效發展技術”2002年...
3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專題承擔人,經費70萬元,執行時間2000年10月—2004年10月。4 農業部948項目:基於3S技術的草場監測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專題負責人,經費2萬元,執行時間1999年—2001年。“十一五”期間主持課題 1 中國科學...
拉薩站的研究領域以西藏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為核心,研究內容涉及農田生態系統的長期監測和綜合研究、高原主要類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回響和適應、西藏退化草地恢復重建等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向:(1) 高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及其對環境變化回響機理的研究 通過對生態環境要素的長期監測,以定點試驗的...
2000DEA10004)”和“中國草種資源蒐集、整理、評價與入庫保存(2002DEA10006)”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研究”以及“十一五”“北方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維持與適應性管理的科學基礎(2007CB106806)”以及中澳“中國西部草地可持續發展(...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第 7 課題“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及最佳化生態 - 生產範式”(張新時院士主持)主要參加人. ( 2001-2005 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我國生存環境演變和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究”三級課題“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對乾旱化的適應與調控機制的觀測研究”(李凌浩, 李鎮清主持...
我國是世界上生態脆弱區分布面積最大、脆弱生態類型最多、生態脆弱性表現最明顯的國家之一。我國生態脆弱區大多位於生態過渡區和植被交錯區,處於農牧、林牧、農林等複合交錯帶,是我國目前生態問題突出、經濟相對落後和人民生活貧困區。同時,也是我國環境監管的薄弱地區。加強生態脆弱區保護,增強生態環境監管力度,促進...
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使重要生態功能區、物種豐富區和重點資源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各大水系的一級支流源頭區和國家重點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態系統得到重建與恢復;全國50%的縣(市、區)實現秀美山川、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30%以上的城市達到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標準。到...
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使重要生態功能區、物種豐富區和重點資源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各大水系的一級支流源頭區和國家重點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態系統得到重建與恢復;全國50%的縣(市、區)實現秀美山川、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30%以上的城市達到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標準。到...
附屬檔案: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 二○○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綱要全文 前 言 我國是世界上生態脆弱區分布面積最大、脆弱生態類型最多、生態脆弱性表現最明顯的國家之一。我國生態脆弱區大多位於生態過渡區和植被交錯區,處於農牧、林牧、農林等複合交錯帶,是我國目前生態問題突出、經濟相對落後和人民生活貧困區。同時...
對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的物種或者生態系統應當採取拯救措施,保護或者恢復其生存環境,必要時建立繁育基地、種質資源庫或者採取遷地保護措施。第二十六條 自治州、縣人民政府的林業、農業、水務、畜牧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自治州生物多樣性資源資料庫以及建立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指標體系,開展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
對河西走廊沙塵源區生態環境治理一些問題的思考 占浪縣北部風沙源區生態保護現狀及治理措施 我國西部戈壁沙荒地應大力發展山葡萄 河西走廊綠洲農業區發展循環農業的關鍵環節和技術路線 河西走廊永昌縣、甘州區和肅州區草地資源現狀及生產力評價 河西草地沙化成因及恢復重建技術對策 山丹縣草原招鷹滅鼠簡介 後記 ...
我國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的幾個問題 建基地、抓科研,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應對我國農業水資源嚴重不足的戰略性思考 北方農牧交錯帶以開發能源作物促生態重建的前景 開發建設“陝北旱地糧倉”已刻不容緩 發展旱地農業的思考 科學審視乾旱的雙重屬性 高度警覺乾旱發展態勢 持續增進 水分生產能力——旱區農業永續發展的依託...
成都平原不同麥秸還田量免耕種植水稻研究初報 長江三角洲水田保護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應估算 稻麥兩熟地區可持續耕作與秸稈還田配套技術的研究 退耕還林還草條件下保護性耕作與生態系統重建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保護性耕作下土壤水熱狀況及玉米根系生長分析 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種植業系統防沙能力分析 玉米條帶深松高...
內蒙古自治區旱作保護性耕作科技創新團隊項目,內蒙古科技計畫項目(主持),2014年08月-2016年08月 農牧交錯區複合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主持),2014年01月-2016年12月 農田輪作休耕可持續耕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畫重點項目(主持),2016年01月-...
5.2002年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方農牧交錯生態系統退化評價與農牧結構最佳化研究”(30100127);6.2003年至200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牧交錯帶生態重建與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研究”(30270269)。7.2006年至2007年主持國家氣象局基金項目“我國農牧交錯帶時間序列植被數據處理與製圖研究”8.2006年至2010...
北方農牧交錯帶黃土高原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系統回響機制研究. 西北大學科研啟動基金,2004 典型生態脆弱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安全定量評價. 西北大學自然科學基金,2004 參與項目 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2007CB106807),973項目子課題,2000 多尺度生態資產綜合測量技術與套用示範(2001...
9. 2000~2004:參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承擔子課題“生態-生產範式區劃及範式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綜合評價研究”學術論文 § 土地、水、生物、垃圾等可再生資源利用,城市與鄉村生態系統管理,西部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有關研究 (逾40篇,...
隨著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將對農業生產包括糧食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水、耕地等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保持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確保糧食安全,也必須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合理開發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本出路在於科技進步。我國人均資源量少,生態環境...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植物種群生態適應機理研究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自然資源的深度開發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3. 國家社科“九五”規劃重點項目96AZX022: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的信息增殖基礎 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 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6、蒙古高原及其鄰近地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會,2006年8月25日至27日,呼和浩特市(宣讀論文:新牧區建設與草原生態保護)7、首屆全國烏珠穆沁歷史、文化研討會,2008年8月11日至13日,烏里雅斯台(宣讀論文:《蒙古秘史》地名考與開發利用—烏珠穆沁歷史地名為例)8、內蒙古草原牧區重建合作...
13、1998年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中西部鹽鹼地治理的預先研究”。14、1998年參加並主持內蒙古教委重大科研項目“內蒙古中西部節水灌溉與節水工程材料綜合研究”。15、2000年參加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壩上農業可持續發展機理與產業結構最佳化研究”。16、2000年參加國家973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
13. 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發展研究計畫973計畫“北方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維持與適應性管理的科學基礎”課題“中國北方草地發展的可持續性原理與範式”(2007CB106807)(2007.1-2011.12)。14. 2000-2005年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之課題:最佳化生態...
2007-2011年, 國家973項目 “北方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維持與適應性管理的科學基礎”第七課題“中國北方草地發展的可持續性原理與範式”之子課題“北方草地生態資產價值評估與生態補償機制研究”2005-2008年, 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天山北坡山盆系統生態重建與可持續發展範式研究》第三課題“山盆系統可持續發展...
儘快開展極紫外光刻技術研究 王之江 議我國“入世”對國內建築業的影響及其對策 孫鈞淺 關於我國高速磁懸浮列車發展戰略的思考 嚴陸光 台灣不見東亞飛蝗是福還是禍? 印象初 綠橋系統——天山北坡與準噶爾荒漠生態保育和新產業帶建設 孫鴻烈等 新樓蘭工程——塔里木河下游及羅布泊地區生態重建與跨躍式發展構想 張新時...
通過“退、封、造、改、限、舍”等多種途徑,補植補造和退化林修復等多種措施,恢復、重建沙區林草植被,初步建成帶網片結合、喬灌草搭配、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生態屏障,遏制土地沙化、減輕風沙危害,有效保護農牧業生產。在治理工作上,繼續實施禁牧政策,積極引導舍飼圈養,結合自然保護地和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
(10)烏敦,呼格吉勒圖,包紅光.淺談內蒙古牧區人口與畜牧業的發展.第二屆中蒙國際學術研討會“蒙古高原及周邊地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論文集論文,2006年8月 (11)烏敦,爾德尼其其格,哈斯圖雅,阿拉騰圖婭.基於GIS的呼和浩特市區歷史街道信息重建, 第六屆中蒙國際學術研討會“蒙古高原及周邊地區資源環境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