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姓 名: 李凌浩
性 別: 男 民 族: 漢
出生年月: 1964年12月
籍 貫: 河北承德
行政職務: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生物分中心首席科學家
專業技術職務: 研究員
研究方向與領域: 陸地
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草原生態學、恢復生態學與自然保護區學
人物履歷
學習簡歷
1982年9月——1986年7月,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系本科;
1988年9月——1991年7月,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攻讀生態學碩士學位;
1991年9月——1994年11月,廈門大學生物系攻讀植物學博士學位;
1994年12月——1996年12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生態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
工作簡歷
1997年2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生態中心工作;
1998年6月至今,擔任生態中心副主任,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生物分中心主任;
1995年10月至1996年4月,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國內外學術機構任職
科研項目
承擔的項目
先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科技攻關項目、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等10餘個課題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其中的2項子課題和4個專題
承擔的課題與項目
1)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渾善達克沙地與京北農牧交錯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試驗示範研究”項目執行負責人,第三課題主持人;
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我國生存環境演變與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究”3級課題“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對乾旱化的適應與調控機制的觀測與模擬研究”課題主持人;
3)中國科學院“九五”重點項目“農牧交錯帶農牧業集約化技術體系研究”專題負責人;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全球變化的中國東北森林—草原樣帶研究”2級課題主持人。
國際合作與交流
論文著述
共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編專著1部,副主編專著2部。
1. Zhiyou Yuan, Linghao Li, Xingguo Han. 2005.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two Stipa species in relation to soil properties. Oecologia (minor revision).
2. Zhiyou Yuan, Linghao Li, Xingguo Han. 2005. Variation in nitrogen use traits of six species growing in two contrasting environments: riverine wetland vs river bank. Wetlands (accepted).
3. Zhiyou Yuan, Linghao Li, Xingguo Han. 2005.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 trade-off exists between the N productivity and the mean residence time within two Stipa species grown in north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in press).
4. Zhiyou Yuan, Linghao Li, Xingguo Han. 2005. Foliar nitrogen dynamics and nitrogen resorption of a sandy shrub Salix gordejevii in northern China. Plant and Soil (in press).
5. Zhiyou Yuan, Linghao Li, Xingguo Han. 2005. Nitrogen resorption from senescing leaves of 28 species in a semi-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3: 191-202.
6. Zhiyou Yuan, Linghao Li, Xingguo Han. 2005.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nitrogen resorption in Stipa krylovii native to northern China. Plant and Soil, 273:257-268.
7. Zhiyou Yuan, Linghao Li, Xingguo Han. 2005. Variation in nitrogen use traits of two Stipa species in a semi-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1:13-25.
8. Liu Hongsheng, Li Linghao, Han Xinguo Hana, Wang Hongyi, 2005. Respiratory substrate availabilit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response of soil respir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pplied soil Ecology (in press).
9. Wu Jianguo, Bai Yongfei, Han Xingguo, Li Linghao & Chen Zuozhong, 2005. Wu et al.’ reply. Nature, 435.
10. Wang Zhiping, Han Xingguo, Li Linghao, Chen Quansheng, Duan Yi, Cheng Weixin, 2005. Methane emission from small wetla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semi-arid region budge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0: D13304.
11. Jiang Chuangdao, Li Pengmin, Gao Huiyuan, Jiang Gaoming & Li Linghao, 2005. Enhanced photoprotection at the early stages of leaf expansion in field-grown soybean plants. Plant Science, 168: 911~919.
12. 詹學明、李凌浩、李鑫,2005。放牧與圍封條件下克氏針茅草原土壤種子庫的比較。植物生態學報,29(5):747-752。
13. Wang Zhengwen, Li Linghao, Han Xingguo & Dongming, 2004. Do rhizome serving and shoot defoliation affect clonal growth of Leymus chinensis at ramet population level? Acta Oecologica, 26:255~260.
14. Bai Wenming, Bao Xuemei & Li Linghao, 2004. Effects of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seed banks on its colonization in a moving sand dune in Hunshandake sandland of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9:151~157.
15. Bai Yongfei, Han Xingguo, Wu Jianguo, Chen Zuozhong & Li Linghao, 2004.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compensatory effec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Nature, 431: 181~184.
16. Liu Meizhen, Jiang Gaoming, Li Linghao, Li Yonggeng, Gao Leiming, Niu Shuli, 2004. Control of sandstorm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31(4): 1~5.
17. Niu Shuli, Li Linghao, Jiang Gaoming, Li Yonggeng, Peng Yu, Liu Meizhen, 2004. Gas exchang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response to simulated rainfall in Hedysarum fruticosum var. Mongolicum. Photosynthetica, 42(1): 1~6.
18. Li Yonggeng, Li Linghao, Jiang Gaoming, Niu Shuli, Liu Meizhen, Peng Yu, 2004. Traits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99 plant species from the sparse-elm grassland in Hunshandak sandland. Photosynthetica, 42(2): 243~249.
19. Yuan Zhiyou, Li Linghao, Han Xingguo, Jiang Fenghe, Zhao Mingxu, Lin Guohui, 2004. Effects of plant size on the nitrogen use strategy in an annual herb, Helianthus annuus (sunflower). Acta Botanica SInica, 46(8): 889~895.
20. Yuan Zhiyou, Li Linghao, Han Xingguo, Jiang Fenghe, Zhao Mingxu, Lin Guohui, Ren Lifei, 2004. Effects of simulated grazing pattern and nitrogen supply on plant growth in a semi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46(9): 1032~1039.
21. 李凌浩, 李鑫, 白文明,王其兵,閻志丹, 袁志友,董雲社,錫林河流域一個放牧羊草群落中碳素平衡的初步研究,植物生態學報,2004,28(3):312-317。
22. 袁志友,李凌浩,韓興國,藜個體在高密度種群中的氮素利用效率,植物生態學報,2004,28(3):294-299。
23. 楊晶,黃建輝,詹學明,李鑫,杜麗華,李凌浩,農牧交錯區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日動態觀測與測定方法比較,植物生態學報,2004,28(3):318-325。
24. 李凌浩、韓興國、王其兵等,2002,錫林河流域一個放牧草原群落中根系呼吸占土壤總呼吸比例的初步估計,植物生態學報, Vol. 26(1):29-32。
25. Li Linghao, Han Xingguo, Wang Qibing, Chen Quansheng et al., 2002. Correlations between plant biomass and soil respiration in a Leymus chinensis community in the Xilin River Basin of Inner Mongolia. 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學報), 44(5): 593-597.
26. Li Linghao, Han Xingguo, Wang Qibing, Bai Wenming et al., 2002. Soil carbon balance in a native temperate grassland in the Xilin River Basin of Inner Mongolia. 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學報), 44(6): 740-742.
27. 李凌浩、邢雪榮,武夷山甜櫧林粗死木質殘體的貯量、動態及其功能評述,植物生態學報,1996,20(2):132-143。
28. 李凌浩、邢雪榮,美國Coweeta森林水文實驗站簡介,植物生態學報,1996,20(4):385-386。
29. 李凌浩、林鵬、王其兵、賀金生等,武夷山甜櫧林水文學效應的研究,植物生態學報,1997,21(5):393—402。
30. Li Linghao,The nutrient balance of the Castanopsis eyrei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Wuyi Mountains,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植物生態學報), 1998,22(3):193~201.
31. 李凌浩,土地利用變化對草原生態系統土壤碳貯量的影響,植物生態學報,1998,22(4):300-303。
32. 李凌浩、黨高第、王鐵軍、趙雷剛,秦嶺巴山冷杉林粗死木質殘體研究,植物生態學報,1998,22(5);434-440。
33. 李凌浩、王其兵、白永飛、周廣勝,2000,錫林河流域羊草草原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影響因子的研究,植物生態學報,24(6):680~686。
34. 李凌浩、劉先華、陳佐忠,內蒙古錫林河流域羊草草原生態系統碳素循環研究,植物學報,1998,40(10):955-961。
35. 李凌浩、林鵬、王其兵、賀金生等,武夷山不同林齡甜櫧林水文學效應的比較研究,套用生態學報,1998,9(1):18—22。
36. 李凌浩,武夷山甜櫧林細根生物量和生長量研究,套用生態學報,1998,9(4):337—341。
37. Li linghao, chen zuozhong, Wangqibing, Liu xianhua, Li yonghong, Changes in soil carbon storage due to over-grazing in Leymus Chinensis steppe in the Xilin river basin of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7, 9(4):486~490.
38. Li Linghao, Lin Peng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nutrient depositions to soil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Wuyi mountai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8,10(4):426~432.
39. 李凌浩、林鵬、何建源、金昌善,森林降水化學研究綜述,水土保持學報,1994,8(1):84-96。
40. 李凌浩、史世斌,長芒草草原群落種間關聯與種群聯合格局研究,生態學雜誌,1994,13(3):62-67。
41. 李凌浩、陳佐忠,草地群落的土壤呼吸,生態學雜誌,1998,17(40:45-51。
42. 李凌浩、王其兵、邢雪榮,森林生態系統研究中幾個重要方面的進展,植物學通報,1998,15(1):17-26。
43. 李凌浩、陳佐忠,草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分室模型、碳輸入與貯量,植物學通報,1998,15(2):14-22。
44. 李凌浩、鄒厚遠,長芒草草原群落種群空間格局研究,西北植物學報,1994,14(3):225-231。
45. 李凌浩、鄒厚遠,雲霧山草原區幾個優勢種群水平分布格局研究,西北植物學報,1991,11(5):54-60。
46. 李凌浩、林鵬,幾個種群集聚強度指標的比較研究,生物數學學報,1993,8(4):80-84。
47. 李凌浩、趙明旭,長芒草草原群落取樣面積對判別結果的影響,生態與環境論叢,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178-186。
48. 李凌浩、林鵬,熱帶森林與環境問題,生態與環境論叢,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11-19。
49. 李凌浩,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自然地理概況,武夷山研究(自然資源卷),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1-6。
50. 李凌浩,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植被,武夷山研究(自然資源卷),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39-117。
51. 李凌浩、陳佐忠、邢雪榮,草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與全球變化,植物科學進展(李承森主編),1998,1:249-257。
52. 李凌浩,我國農牧交錯帶的資源環境特點與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農業生物學研究與農業持續發展(牛德水主編),科學出版社,285-289。
53. 李凌浩,植物細胞水勢測定與數學建模,國外農學,1990,8(5):49-58。
54. 李凌浩,1999,陸地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學概論(韓興國、李凌浩、黃建輝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85-159,本文共11萬字。
55. 李凌浩,1999,全球碳循環,生物地球化學概論(韓興國、李凌浩、黃建輝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67-197,本文共5萬字。
56. 李凌浩等,草原生態系統管理,植物科學進展(李承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Vol. 4:268-279。
57. 劉初佃、李凌浩,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植物區系的基本特點,武夷山研究(自然資源卷),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33-38。
58. 劉初佃、李凌浩,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野生經濟植物資源,武夷山研究(自然資源卷),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149-154。
59. 王其兵、李凌浩、邢雪榮,植物葉片對硒的吸收與運轉,植物學通報,1995,12(supp):149-155。
60. 賀金生、陳偉烈、李凌浩,中國中亞熱帶東部常綠闊葉林主要類型的多樣性特徵,植物生態學報,1998,22(4):303-311。
61. 王其兵、李凌浩、劉先華,內蒙古錫林河流域草原土壤有機碳及氮素的空間異質性分析,植物生態學報,1998,22(5):409-414。
62. 劉先華、李凌浩、陳佐忠,內蒙古錫林河流域植被多樣性特點及其與氣候因子的關係,植物生態學報,1998,22(5):466-472。
63. 陳四清、崔驍勇、周廣勝、李凌浩,內蒙古錫林河流域大針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研究,植物學報,1999,41(6):645-650。
64. 黃大明、李凌浩,放牧壓力下高寒草甸夏秋草場潛在生產力的研究,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8(2):91-94。
65. 劉先華、韓苑鴻、李凌浩,放牧對草原植物空間分布異質性的影響,草地學報,1999,216-222。
66. 白永飛、寶音、王其兵、陳佐忠、李凌浩,1999,北方農牧交錯帶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初步研究,北方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集(劉公社、王志遠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65-171。
67. 康樂、李永宏、李凌浩等,1999,草原區生物多樣性與放牧的關係及其持續管理,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陳靈芝、王祖望主編),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5。
68. 王其兵、李凌浩,土壤圈,生物地球化學概論(韓興國、李凌浩、黃建輝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51-84,本文共5萬字。
69. 王其兵、李凌浩、白永飛 ,2000,氣候變化對草甸草原土壤氮素礦化作用影響的實驗研究,植物生態學報,24(6):687~692。
70. 王其兵、李凌浩、白永飛 ,2000,模擬氣候變化對3種草原群落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影響,植物生態學報,24(6):674~679。
71. 蘇波、韓興國、李凌浩, 2000,中國東北樣帶草原區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對環境梯度的回響,植物生態學報,24(6):648~655。
72. 白永飛、李凌浩、王其兵、張麗霞、
張焱、陳佐忠,2000,錫林河流域草原群落植物多樣性和生產力沿水熱梯度變化的樣帶研究,植物生態學報, Vol. 24(6):667-673。
73. 宋明華、董鳴、蔣高明、李凌浩,2001,東北樣帶上的克隆植物及其重要性與環境的關係,生態學報,21(7):1095~1103。
74. 白文明、李凌浩、宋世環,2001,植物與水分關係研究進展。植物科學進展(李承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V4:295-302。
75. 白文明、李凌浩、宋世環,2001,內蒙古多倫農牧交錯區水資源利用現狀分析。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5(4):63-67。
76. 張焱、李凌浩,2001,土壤呼吸研究進展。植物科學進展(李承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V4:246-251。
77. Zhen Wenju, Chen Guocang, Zhang Chenglie, Hu Yuxi, Li Linghao, Lin Jinxing, 2002.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of ion distribution to habitat in the leaves of four ecotypes of reeds. Acta Botanica Sinica, 44(1): 82-87.
78. Bai Yongfei, Li Linghao, Huang Jianhui, Chen Zuozhong. 2001. The influence of plant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on ecosystem stability of four Stipa Communi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Acta Botanica Sinica, 43: 280-287.
79. 陳全勝, 李凌浩, 韓興國, 閻志丹, 王艷芬, 張焱, 熊小剛, 陳世苹, 張麗霞, 高英志, 唐芳, 楊晶, 董雲社. 2004. 典型溫帶草原群落土壤呼吸溫度敏感性與土壤水分的關係. 生態學報, 24(4): 831~836。
80. 陳全勝,李凌浩,韓興國,閻志丹. 2003. 水分對土壤呼吸的影響及機理. 生態學報, 23(5): 972-978.
81. 陳全勝,李凌浩,韓興國,閻志丹,王艷芬,袁志友. 2003. 水熱條件對錫林河流域典型草原退化群落土壤呼吸的影響. 植物生態學報,27(2):202-209.
82. 陳全勝,李凌浩,韓興國,閻志丹,董雲社. 2003. 土壤呼吸對全球溫暖化的回響. 地學前緣,10 (2):X-X.]
83. 陳全勝,李凌浩,韓興國,閻志丹,王艷芬,張焱,袁志友,唐芳. 2003. 溫帶草原11個植物群落夏秋土壤呼吸對氣溫變化的回響. 植物生態學報,27(4):441-447.
84. 陳全勝,李凌浩,韓興國,熊小剛,閻志丹,王正文,白文明,宋世環. 2003. 土壤呼吸的溫度敏感性. 植物科學進展, 5:215-221
85. Zhang Yan, Ling-Hao Li, Fang Tang , Quan-sheng Chen, Jing Yang, Zhi-You Yuan, Yun-She Dong. 2003. Comparison of Soil Respiration in Two Grass-Dominated Communities in the Xilin River Basin: Correlations and Controls. Acta Botanica Sinica, 45(9): 1024-1029
86. 袁志友,李凌浩,黃建輝.2003. 不同水平上的植物養分利用效率. 植物科學進展(第五輯). 187-200。
87. 白文明,李凌浩,宋世環.2003內蒙古多倫農牧交錯區固定沙丘植被群落特徵分析.草地學報. 11(3):223-227。
88. Wenming,Bai,Linghao,Li2003.Effect of irrigation methods and quota on root water uptake and biomass of alfalfa in the Wulanbuhe sandy reg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62:139-148.
89. 劉美珍、蔣高明、李永庚、高雷明、於順利、牛書麗、李凌浩,2003。渾善達克退化沙地草地生態恢複試驗研究。生態學報,23(12):2719~2727。
90. 張淑敏、陳玉福、于飛海、邢雪榮、李凌浩、董鳴,2003。林下和林窗內絹毛萎陵菜的克隆生長和克隆形態。植物生態學報,27(4):567~571。
主編專著
1韓興國、李凌浩、黃建輝編著,生物地球化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25,共52萬字。
2李振基(主編)、李凌浩(副主編),生態與環境論叢,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1-289,共45萬字。
3何建源(主編)、劉初佃、李凌浩(副主編),武夷山研究(自然資源卷),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1-249,共40萬字。
學術團體
中國植物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
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草原學會第四屆草原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植物生態學報》常務編委
中國植物生態學青年協會第4屆理事長
主持課題
九五期間
1 中科院生命科學特支項目“植物無性生殖習性的生態與進化研究”專題:植物無性生殖習性在典型草原中的作用,1.5萬元,起止時間:1997年1月—1999年12月。
2 中科院重點項目“農牧交錯帶農牧業集約化技術體系研究”2級課題:草地畜牧業集約化技術體系研究,20萬元,起止時間:1996年1月—2000年12月。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內蒙古半乾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氣相互作用”3級課題:半乾旱草原溫室氣體與碳素循環研究,3萬元,起止時間:1996年1月—2000年12月。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全球變化的東北森林—草原樣帶研究”2級課題:錫林河流域羊草草原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實驗研究,14萬元,起止時間:1998年1月—2000年12月。
5 林業部GEF小型科研基金項目“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蒙古黃羊生存現狀與保護生物學機制研究”,4萬元,起止時間:1997年1月—1999年12月。
十五期間
1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渾善達克沙地與京北農牧交錯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試驗示範研究”, 總經費1000萬元,項目執行負責人;第3課題“京北農牧交錯區生態保育與農牧耦合技術試驗示範研究”,課題經費270萬元,主持人;起止時間:2000年1月—2004年12月。
2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我國生存環境演變和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究”,專題負責人,經費40萬元,執行時間1999年—2004年。
3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專題承擔人,經費70萬元,執行時間2000年10月—2004年10月。
4 農業部948項目:基於3S技術的草場監測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專題負責人,經費2萬元,執行時間1999年—2001年。
十一五
1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延續:“錫林郭勒草原適應性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研究”,課題負責人,執行時間2006-2010年。
2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北方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維持與適應性管理的科學基礎”, 首席科學家助理,經費2800萬元,執行時間2007-2011年。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北方草地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骨幹成員 。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典型草原植被-土壤系統中N同位素豐度對放牧梯度的回響格局與機理”,主持人,執行時間2007-2009年。
5 中國科學院“海外知名學者百人團隊”項目,國內合作負責人 。
6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草業高效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第一課題 ,專題負責人 。
學術貢獻
長期以來,以內蒙古草地為對象,系統、深入地開展了草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草原土壤-植被系統碳、氮循環和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共發表研究論文110餘篇,其中SCI論文56篇,編著專著4部。現將主要學術成果概述如下:
1 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碳循環的時空動態及其調控機理
在國內較早(1994年)綜述和介紹了國際上在草地生態系統土壤呼吸、土壤有機碳貯量與人類活動影響等方面的研究進展、發展方向和研究方法(生態學雜誌,17(40):45-51;植物生態學報,22(4):300-303;植物學通報,15(2):14-22)。系統深入地開展了內蒙古不同類型草原生態系統C循環的時空動態與調控機理,家畜放牧、開墾和草地管理等對土壤有機C貯量的影響,根系生產力與碳素周轉,生態系統碳平衡與含C痕量氣體釋放等研究工作。研究發現:①溫度是群落水平土壤呼吸季節動態的主要控制要素,而在景觀尺度上土壤呼吸的空間格局是由水分、土壤有機質和質地共同決定的。沿水分梯度上地上NPP與土壤呼吸速率之間存有高度顯著相關關係(植物生態學報,27:202-209;27:441-447;生態學報,23:972-978;24: 831-836/2649-2655)。②對錫林郭勒草原一個封育20年、處於穩定狀態的羊草群落的估算表明,該群落中碳素輸入略大於輸出,長期以來起著大氣碳匯的作用(Acta Botanica Sinica, 44: 593-597; 740-743);而在放牧利用的群落中,重度放牧(2/3採食率)和乾旱年份(降水量<300mm)碳素輸出大於輸入(植物生態學報,28:312-317)。根據對錫林河流域40年來草地放牧強度和年降水量變化的實際情況,初步估計該流域碳素收支的累加結果表現為碳素淨的釋放(植物生態學報,28: 312-317),由於過度放牧導致的土壤有機碳損失在12.4%(植物學報,40:955-961)。草地開墾為農田後1-3年內將使土壤有機碳損失20-40%(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86: 529-534; Biogeochemistry, 82: 127–138)。③草原群落中根系呼吸占土壤總呼吸比例的初步估計為20-40(植物生態學報,26:29-32)。④在我國典型草原區,採用鹼液吸收法測定結果一般比氣相色譜偏高,但顯著低於紅外CO2分析法(Acta Botanica Sinica, 45 :1024-1029;植物生態學報,28: 318-325)。⑤在我國北方草原地表河流豐富的區域,濕地的甲烷排放量比人們預期的要大的多(J.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0: D13304;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0, 5528-5532)。在該領域共發表CSCD論文約18篇,SCI論文10篇。這些論文被CSCD論文引用次數超過400次,被SCI引用超過50次。
2 內蒙古草原土壤N素轉化與δ15N大尺度格局
1998年開始,沿IGBP中國東北樣帶(NECT)對8種草原植物15N 自然豐度(15Nδ)的梯度變化及其與氣候要素的關係進行了研究(植物生態學報,24(6):648~655)。2004年沿該樣帶考察了降水和溫度變化對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δ15N梯度變化的可能影響。重要發現是:①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土壤15N自然豐度隨降水量的增加而下降,這與全球尺度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然而,其下降的程度要比全球多元模型預測結果大的多,並且水分和溫度變化僅能解釋δ15N梯度變化總變異的50%(圖1,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doi:10.1029/2008GB003315),說明非氣象因子在控制生態系統土壤15N自然豐度的梯度變化中具有重要作用。②家畜放牧可導致土壤15N同位素自然豐度的增加,主要是由於放牧通過踐踏和排泄物促進了土壤礦化過程中含N痕量氣體的釋放,同時使生物固氮降低(地表結皮微生物和固氮植物減少),但短時期放牧(20年)的影響效應未達到顯著(Plant Soil, 300: 289–300; Biogeochemistry, 88:103–115)。③在內蒙古農牧交錯區,克氏針茅(Stipa krylovii)群落在N添加的第三年後,隨N施肥量的增加不同植物的相對生產量和優勢度就發生了顯著變化,禾本科植物優勢度明顯增加,而豆科和雜類草的優勢度卻顯著降低,優勢物種的C/N比也發生了改變,主要是由於N輸入增加導致了不同植物氮素利用效率(NUE)的分異性變化(Plant Soil, 306:149–158)。高的N沉降速率可能加速含N痕量氣體的釋放(Acta Oecologia, 34:322-330)。據此我們推測,近幾十年來在區域尺度上影響內蒙古草原N循環的非氣候因子不是放牧,而可能是大氣N輸入變化。上述結果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大氣N輸入增加可能導致歐亞溫帶草原大尺度N循環發生改變,從而被著名刊物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優先發表。在該領域共發表SCI論文5篇,大部分發表在2008年之後。
3 內蒙古草原土壤資源有效性與植物養分利用效率
系統深入地研究了50餘種草原植物的N素利用效率及其與土壤水分和N素供應的關係。結果表明:①不同功能群植物的N素利用效率(NUE)明顯不同,而功能群內不同植物之間差異則較小(J. Arid Environments, 63: 191-202);隨著土壤供氮能力的下降,NUE呈上升趨勢(Oecologia, 148: 564-572; Acta Botanica Sinica, 46:1032-1039)。植物的NUE與土壤水分供應狀況負相關(Plant and Soil, 301: 303-313; Plant and Soil, 278: 183~193)。②草原植物NUE和MRT(平均滯留時間)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協衡關係(trade-off),在氮素貧瘠的生境中,植物具有較高的MRT和較低的NP,氮素豐富的生境中的植物則具有較高的NP和較低的MRT,這種協調關係反映了植物對不同氮素生境的適應策略(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56: 272–277; J. Arid Environments, 61: 13-25)。③在群落和生態系統水平上,NP與MRT之間也存在相互協衡關係,不同水平上的NUE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繫(Plant and Soil, 273: 257-268)。④植物的NUE與氮素回收轉移特性密切相關,植物提高氮素回收效率(NRE)可以延長MRT,從而提高NUE (Plant and Soil, 273:257-268;Acta Botanica Sinica, 46:889-895)。 這些結果為解釋我國半乾旱草原植物種類替代和植物群落演替提供了重要生態學依據。以我國溫帶草原重要建群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為對象,研究了根系壽命、生產力及其對土壤施肥、刈割和淺耕翻的響影。研究首次揭示:施N肥顯著降低羊草根系壽命,且不同土層和不同季節出生的根反應各不相同(Functional Ecology, 22: 583-591.);與人們長期的認識相反,淺耕翻能夠顯著提高羊草根系壽命,從而增加了C素周轉時間,這可部分地彌補由於對土壤擾動增加的土壤C呼吸損失(Plant Ecology, accepted)。這些結果對於正確認識草地管理措施對草地C循環的影響,確定C固持技術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發表在Oecologia(2006)上的研究結果屬於新發現,2年來被SCI引用次數達到11次。
4 農牧交錯區生態系統受損機理與恢復重建途徑
過度放牧和開墾導致的草地退化是影響我國北方草原生態環境規模最大、最普遍和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制約最大的人類活動。圍繞這一重要問題,我們對內蒙古農牧交錯區撂荒地、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和8種天然群落的土壤有機質動態、養分循環、土壤種子庫、退耕還草生態功能恢復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在Journal of Ecology、Acta Oecologia、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Photosynthetica、Applied Soil Ecology和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等刊物上共發表SCI論文12篇。基於此,提出了農牧交錯區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原則是:以“退耕還草、生態保育”為生態治理原則,以“北繁南育、農牧耦合”為主要生產模式,將生態治理與農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退耕還草將沙化農田和撂荒地改建為以多年生豆科植物為主的人工草地,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N素和土壤有機質,將貧瘠的農田採取草田輪作的方式加以培肥。通過人工草地建設,達到“進一退五”,從而實現生態保育的目標。該模式在內蒙古多倫縣實施6年來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沙塵暴明顯被抑制,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恢復生態學導論,2008)。這些結果為我國“退耕還草”生態治理及其效應評估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與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