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交錯地帶,亦稱“半農半牧區”。指介於農業區和牧業區之間的交錯或過渡地帶,兼有農區和牧區生產特點。中國農牧交錯地帶大致處於松嫩平原西部—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祁連山山脈—青藏高原東緣一線兩側,其間有局部農區,如河套平原、南疆墾區、河西走廊等。這條線西北部從農牧交錯地帶逐漸向純牧區、東南部向農業區過渡。因受歷史和人為因素影響,在土地利用和農牧業協調發展問題上長期存在尖銳的矛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牧交錯地帶
- 別名:半農半牧區
- 定義:介於農業區和牧業區之間的交錯或過渡地帶
農牧交錯地帶,亦稱“半農半牧區”。指介於農業區和牧業區之間的交錯或過渡地帶,兼有農區和牧區生產特點。中國農牧交錯地帶大致處於松嫩平原西部—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祁連山山脈—青藏高原東緣一線兩側,其間有局部農區,如河套平原、南疆墾區、河西走廊等。這條線西北部從農牧交錯地帶逐漸向純牧區、東南部向農業區過渡。因受歷史和人為因素影響,在土地利用和農牧業協調發展問題上長期存在尖銳的矛盾。
農牧交錯地帶,亦稱“半農半牧區”。指介於農業區和牧業區之間的交錯或過渡地帶,兼有農區和牧區生產特點。中國農牧交錯地帶大致處於松嫩平原西部—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祁連山山脈—青藏高原東緣一線兩側,其間有局...
農牧交錯帶指我國東部農耕區與西部草原牧區相連線的半乾旱生態過渡帶稱,是農業生產邊際地帶。是生態脆弱帶。簡介 我國農業生產大體以400mm 年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通遼、張北、榆林、蘭州、玉樹至拉薩附近)為界,可分為兩大區:以東、以南是種植業為主的農區,以西、以北是畜牧業為主的牧區。這兩大區...
半農半牧區又稱農牧交錯區, 是指以草地和農田大面積交錯出現的以典型景觀為特徵的自然群落與人工群落相互鑲嵌的生態複合體。發展歷史 第一階段(20世紀50~60年代), 關於半農半牧區的研究始於1953年, 趙松喬先生在進行察北、察盟、錫盟等地的經濟地理調查時提出到已有的集約農業地帶向北遞變為粗放農業區、定...
《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對策》是2004年6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建華、魏百剛、蘇大學。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了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與發展、農牧交錯帶的地位和功能、國外農牧交錯帶開發和治理的經驗與教訓、農牧交錯帶的典型案例與模式、農牧交錯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農牧交錯帶的治理與開發...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蒙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影響》是2009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黃健英。內容簡介 北方農牧交錯帶既是不同自然生態環境的交錯地帶,也是兩種不同生產方式的分界線和交叉地帶。農牧交錯帶的形成首先是人類經濟活動適應自然的結果,交錯帶以北的廣袤草原基本屬於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氣候...
例如北魏平定了赫連夏,並占有了秦隴以後,“以河西水草善,乃以為牧地”。隋朝在河套地區進行屯田,而在其南的今鄜縣、合川、涇川以南一帶,卻是“勤於稼穡,多畜牧”的農牧兼營區。由此可見,自北魏以來,在新恢復的河套農耕區以南與傳統農耕區關中平原之間,存在著一片半農牧或農牧交錯的過渡地帶。 唐代在安...
②農牧交錯類脆弱區。既有農業又有牧業的區域,如我國東部農耕區與西部草原牧區相連線的半乾旱生態過渡地帶。由於區域自身內部結構的不穩定性,如土壤乾燥貧癖、地表組成物質疏鬆等,加之外部環境的變化幅度加大,如降水量少且變動幅度大、風多風大等,導致農牧交錯區呈現出嚴重的草地退化、沙化和鹽鹼化。表現出植被...
櫟樹葉中毒的發病地區集中在我國農牧交錯地帶,即從東北吉林省延邊到西南貴州省的畢節,呈一斜線分布。本病的臨診特徵是消化障礙、體軀下垂部位皮下水腫和體腔積液。病原病因 本病主要發生於生長櫟樹的林帶,尤其是喬木被砍伐後形成的灌木林帶,放牧牛採食櫟樹葉占日糧的50%以上即可引起中毒。也有因採食櫟樹葉墊草...
我國生態脆弱區大多位於生態過渡區和植被交錯區,處於農牧、林牧、農林等複合交錯帶,是我國目前生態問題突出、經濟相對落後和人民生活貧困區。同時,也是我國環境監管的薄弱地區。加強生態脆弱區保護,增強生態環境監管力度,促進生態脆弱區經濟發展,有利於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境內,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緣,處於我國北方半乾旱農牧交錯區。最典型的地貌是草原,但又不像內蒙古大草原那樣碧綠平坦,而是具有代表性的沙地草原。保護區總面積13.7萬公頃,流動及半流動沙地面積為4.4萬公頃,約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2%,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這一地區處於我國半乾旱黃土高原向乾旱風沙區過渡的農牧交錯地帶,生態脆弱,乾旱少雨,土地瘠薄,資源貧乏,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南部陰濕低溫,北部乾旱少雨,年平均氣溫5℃—8℃, 晝夜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650毫米,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量少質差,區域水資源總量2.4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
中國人口東稠西疏的區域分界線,即胡煥庸線[13]在晉陝內蒙古地區斜穿,大體位置在農牧交錯地帶。此線以西為牧區,人口密度小;以東為農牧交錯區和農區,人口密度較大。它實際上區分了人類作用於土地的程度和對土地退化敏感區的擾動方式。其中農牧交結地帶是本區土地利用是不穩定的地帶,與農區相比土地經營更為...
《桑乾河流域歷史城市地理研究》是2015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靖國。內容簡介 本書所研究的桑乾河流域,其地理位置介於內外長城之間,在氣候上處於暖溫帶半濕潤區域向寒溫帶半乾旱區域過渡,在經濟上屬於農牧交錯地帶。由於宜農宜牧,所以在歷史時期,中原農耕政權和遊牧民族都曾占據本地區。受其...
中國人口東稠西疏的區域分界線,即胡煥庸線在晉陝內蒙古地區斜穿,大體位置在農牧交錯地帶。此線以西為牧區,人口密度小;以東為農牧交錯區和農區,人口密度較大。它實際上區分了人類作用於土地的程度和對土地退化敏感區的擾動方式。其中農牧交結地帶是本區土地利用是不穩定的地帶,與農區相比土地經營更為粗放,...
本區地處蒙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次之。植被覆蓋率在90%以上,為華北亞高山草甸保存最好的區域之一。另一方面,本區位於西遼河和灤河和發源地,處於農牧交錯地帶,生態系統脆弱敏感,穩定度低,容易引起沙化退化。保護資源 由於本區位於東北、華北、內蒙古三大植物區系交匯地帶,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每 平方米種子植物...
《赤峰市敖漢旗土壤有機碳時空變異研究》是2020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龍、姚雲峰、秦富倉。內容簡介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屬於典型的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地處平原向山地過渡的農牧交錯地帶,土壤侵蝕類型複雜多樣,這也使得這一地區的生態建設發展較早。同時,敖漢旗在我國碳匯林營造中同樣起步較早規模較...
(二)北方農牧交錯區 區域特點:該區是連線農業種植區和草原生態區的過渡地帶,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陝西、甘肅等省(區),屬於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好,但水資源緊缺,土壤退化沙化,是我國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繁、災情嚴重的地區,其中乾旱發生機率最大、影響範圍最...
《水利、移民與社會》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杜靜元 內容簡介 水利社會史的研究多集中於成熟的農業社會,本書卻關注在農牧交錯地帶由於民間大型水利開發而形成的新的農業社會。河套地區的特殊性早已被顧頡剛、侯仁之等學者發現,本書在長期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圍繞從19世紀下半葉延續至今的水利開發過程和...
我國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大多分布在西北農牧交錯地帶,這裡多為旱作農業,其農業產量受氣候波動的影響較大,糧食產量和降雨量之間存在著較密切的關係。因此這裡的農業被形象地稱為“波動農業”。“波動農業”的特點就是“廣種薄收,以豐補欠”。這種農業特徵在甘肅的定西和毛烏素地區表現的非常明顯。“廣種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