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經濟行為

農民經濟行為

農民經濟行為就是農民在以土地生產資料而生產勞動產品,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在獲利慾望驅使下(生存與更好的生活),進行的理性(或非理性)的選擇性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民經濟行為
  • 類型:經濟術語
行為特點,因素,

行為特點

1.趨同性。農民的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趨同性,這是由農民的居住方式和文化水平決定的。由於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他們一般是隨地而住,居住比較分散,從而造成人際交往的不便。他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有限,除政府引導外,主要依靠周圍人們的示範、交流。因此,他們不願意冒大的風險,以免影響家庭生活。而照搬別入的成功經驗,無疑風險是最小的。於是,在農村就出現了專業村、專業鄉等。農民的經濟行為的趨同性,還由於農民文化水平的有限性,創造性差。一項農業技術在農村廣泛傳播,但很少有人能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加以改進,往往是隨著傳播範圍的擴展,技術要素丟失越來越多。
2.隨意性。農民的經濟行為的隨意性,根源於經濟信息的不全面和小農意識。雖然在利益動機驅使下,農民都想追求利潤最大化,但由於小農意識的存在,難以做到根據邊際效益大於邊際成本的原則來安排生產,往往是求穩,以風險最小作為經營準則。因此,在項目選擇上,不是根據本地本戶的具體條件,而是看別村鄰戶某個項目獲利大,就選擇某個項目。這種行為缺乏科學性和預見性,往往大量重複生產,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
3.短期性。農民的經濟行為的短期性,與農民自身素質和經營環境有關。從自身素質來看,農民大多數是“萬能”型公民。缺乏真正的專業技能,往往什麼都能幹,什麼都不行。於是,他們今天看這個掙錢就幹這個,明天看那個掙錢就乾那個,趕潮流,跟風走,沒有真正的經營方向。從經營環境來看,由於農民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趨同性,易導致農產品很快飽和,如果不改變經營項目就難以生存。如陝西關中地區一些農民種辣椒、蘋果的經歷,就是很好的證明。因此,在農民自身素質和經營環境的雙重作用下,農民經濟行為必然帶有短期性。
4.個體性。農民的經濟行為主體,一般是個體或家庭。這是由歷史和現實原因決定的,自改革開放以來 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從政策上強化了農民經營的個體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個體經營的弊端暴露無遺,但出於歷史的原因和自身素質的限制,大多數農民還是不願意與他人合作經營,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遂堅持個體或家庭經營。

因素

影響農民經濟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與農民經濟行為的關係密切程度來看,可以分為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
(一)直接因素
1.利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自主經營的經濟活動主體。提高經濟效益,追求最大利潤是其基本目的。農民與幹部、工人、教師不同,僅僅靠努力工作是不夠的。他們經濟收入的增加。不僅需要認真努力的工作,而且需要善於經營。他們經營的好壞,直接影響其經濟收入,影響一家人的生活狀況。因此,農民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經濟人”。為了全家人的生存,追求最大利潤是其當然的選擇。經濟利益是農民經濟活動的根本動力。
2.風險。任何經濟活動在獲得利潤的同時,也會有一定的風險。一般來說,利潤愈大,風險也愈大,利潤與風險成正比。因此,農民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也會充分考慮風險的存在,農民經過長期的自主經營鍛鍊,風險意識及承擔風險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在一般情況下,農民不願意冒險經營。但在特殊情況下,如經濟困難或利潤極大時,也會“鋌而走險”,從事經營活動。風險對農民的經濟活動行為有重要的制約作用。
3.資金。資金是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物質基礎。沒有足夠的資金,就無法從事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資金短缺是農民在自主經營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農民自有資金短缺,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嚴重的問題是,農民利用社會資金的渠道不暢,無法自救,也很難找到他救的途徑,從而使農民陷入資金嚴重缺乏的泥潭。因此,資金成為制約農民經濟活動行為的重要因素。
4.技術。技術是農民進行經濟活動的關鍵。如果說農民沒有資金還能借貸的話,沒有技術卻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許多地方的農民就是苦於有資金而沒有技術,有錢沒處投資,根據對農村勞動力狀況的調查,農村勞動力中的年輕人、文化水平較高者大多外出發展,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一般是年齡大的、文化水平低的人。他們沒有技術,也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許多好項目無法經營。一些技術要求低的項目,產品競爭激烈,利潤也比較低。因此,技術也是影響農民經濟行為的重要因素。
(二)間接因素
1.信息。農村大多處在半封閉狀態,特別是西部農村,信息不暢是制約農民增收的原因之一。信息不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民所需要的技術、購銷信息傳人不暢;二是農民要銷售的產品、待開發的資源信息傳出不暢。信息不暢不僅影響了農民致富能力的提高,而且影響了外來資金、技術的引進。因此,信息成為影響農民經濟行為的重要因素。
2.競爭農產品市場完全競爭市場。由於農民經濟行為的趨同性,使農產品的競爭十分激烈,如蘋果、辣椒等。要使農產品的競爭有所緩和,就需要提高農民的創新能力。這在短時間內是難以達到的。在未來很長的一個時間內,農產品銷售的激烈競爭局面都無法改變。因此,農產品銷售的激烈競爭局面,無疑對農民的經濟行為會構成重要影響。
3.政策。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經濟的指導是長期的、深遠的。因此,體現國家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的各種政策對人們經濟生活、經濟行為的影響也是長期的、深遠的。農民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弱勢群體,他們需要國家的扶植、指導。國家政策的任何調整、變化,都會影響到農民的既得利益。因此,國家政策是影響農民經濟行為的重要因素。
4.環境。“三農”作為社會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社會成為“三農”發展的環境因素,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深深地影響農民的經濟行為。如“文化大革命” 、“通貨膨脹”、“金融危機” 、 “加入世貿組織”等。健康、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會使農民收入增加;反之,會減少農民收入。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是農民必然的、正確的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