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幸福指數

農民幸福指數,是用於分析民生問題的新科目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民幸福指數
  • 外文名: 無
  • 類別:新科目研究
  • 作用:分析民生問題
2014年05月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在湖北武漢發布我國首個“農民幸福指數”,經過數據的測算,作為我國人口最大基數的農民,幸福指數為0.5578(1為滿值),屬於中等水平。值得關注的是,研究還顯示,務工農民幸福指數低於務農農民。
農民幸福指數
調查把樣本農民的職業分成務農、務工、做生意、教師及其他五類,務農農民的幸福指數最高,務工、教師及其他職業農民的幸福指數十分接近,而做生意農民的幸福指數居中。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鄧大才教授認為,這源於務農農民主觀上的幸福感,包括生活的樂觀和內心的安寧滿足。
鄧大才分析,民工潮之初,進城務工的農民告別了土地,開始在城市的全新生活,經濟收入改善明顯。但是近年來,隨著進城務工人員在外闖蕩,眼界開闊,需求自然增加,在城市的相對落差變得明顯,收入較低、工作環境差、工作強度大和社會保障不完善一一凸顯其“過客”身份;而此時,農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產的機械化和科學化程度不斷提升,大量的惠農政策相繼出台,務農農民的幸福感自然不斷增強,“一增一減之間,折射中國社會特殊的時代變遷”。
調查還顯示,在農村生活條件大幅改善的今天,“和村幹部能平等對話,自己的意見在村里更有分量”成為當下農民新的訴求。湖北廣水市一個村的村民對調研人員說:“村裡的事務從未公開過,連村幹部是怎么選出來的、上任後分管什麼工作,我們都不知道。”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說,部分村幹部認為,他們為村里幹了實事,卻還是受到村民的抱怨,是典型的“拿起筷子吃飯,放下筷子罵娘”。“他們不知,改革開放多年來,農民的生活條件好了,權利意識開始覺醒,希望在村里說得上話,說的話管用”。徐勇說。
該報告來自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百村觀察”平台,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200多個村,調查了3648位農民,數據來源於連續4年的跟蹤調查。
該項調查涵蓋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生活狀況、社會環境、幸福信心等方面,包括30項指標,其中受關注度最高的3項分別是:環境衛生、生活便利、社會平等。而作為傳統觀念里最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收入狀況,在此次調查中排位相對靠後。
調查還發現,從區域來看,東、中、西部地區農民幸福指數依次遞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