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海洋與河口漁業資源及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

“ 海洋與河口漁業資源及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 ” 是以農業部第四輪重點開放實驗室 “ 海洋與河口漁業重點開放實驗室 ” 為基礎,按照 “ 構建農業共性技術研發平台,提高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整體水平,突出重點、優勢和特色 ” 的要求,以強強聯合,優勢特色互補的方式,聯合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共同建設的。在我國近海與河口漁業資源衰退、社會經濟開發活動增強和漁業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狀態下,海洋與河口漁業資源的養護及其可持續利用、漁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新的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已構成了現階段漁業資源環境領域的研究主線。重點實驗室 以國家漁業發展需求為首要任務, 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發展目標, 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綜合套用高新技術,開展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究及其相應的套用基礎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部海洋與河口漁業資源及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
  • 主辦:農業部
  • 協辦: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研究內容: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研
養護,資源考察,安全評價,

養護

近海漁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 重點開展基於近海漁業生物學、生態學基礎上的資源調查與評估,研究主要經濟魚種資源的補充機制,進行資源量和總允許可捕量( TAC )的預測預報;重點研究海區漁具容納量、漁具標準和重點經濟種類的捕撈限額機制,通過分析不同管理措施下資源數量動態變化,提出海區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管理對策與措施;開展選擇性漁具漁法研究,開發具有減少幼魚和非目標魚種的漁具漁法,實行負責任捕撈,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套用 3S 技術,結合不斷創新的漁場多元信息採集技術,開發海區多元信息分析處理與管理技術,構建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評價與預警系統;研究海區主要經濟魚種不同地理種群的譜系分化、遺傳多樣性和生物地理演化過程,建立相應基因背景庫,為海洋劃界、 TAC 實施以及重大生態環境事件引發的資源衰退、迴避、遷徙以及種質變異等提供重要依據。
河口及其外緣海區漁業保護生物學及種質資源利用 —— 研究近海與河口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及其生態類型,研究解析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演化、維繫機制;重點開展優良經濟水產品種和瀕危珍稀動物的種質資源保護、保存研究,完善配子超低溫保存技術,研究種質資源保存集成技術,建立配子保存庫;開展優良養殖品種的種質評價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研究優良養殖品種和瀕危珍稀動物的繁殖生物特性,綜合其遺傳背景、環境行為選擇、生理反饋與調節機制以及營養特徵,探索在現行生態環境下生長、發育的條件與營養需求;研究野生優良經濟種類的馴養、親魚培育、苗種人工繁育和養殖等關鍵技術,以及資源增殖放流技術,設計形成穩定的生態安全資源增養殖模式,恢復河口及海區主要經濟品種的經濟可獲量和自然資源量;開展海洋與河口特有生物中天然產物的高通量、高內涵活性物結構篩選技術研究,分離、純化、製備天然產物,構建海洋-河口天然活性物結構樣品庫,修飾、最佳化活性物結構等。

資源考察

遠洋與極地漁業資源開發 —— 重點開展大洋性漁業資源調查,研究大洋性開發魚類的漁場、漁期、洄游規律與海洋環境特徵;按不同洋區和不同捕撈品種,開發與捕撈對象行為相適應並符合國際公約的選擇性漁具漁法;重點研究磷蝦的漁場形成機制、種群數量分布、水平與垂直移動規律;研製具有適配特性的高性能漁具材料,開發磷蝦規模化捕撈的漁具;套用衛星遙感信息技術,發展遠洋漁業漁情速預報技術,決策指揮及其管理技術,強化遙感信息服務的功能性研究,提高信息服務效率。

安全評價

漁業生態環境的安全評價 —— 開展基於化學、生物學、快速檢測技術等基礎上的漁業生態環境多參數綜合監測研究,診斷分析水域污染的成因與類型,根據污染程度和發展趨勢,作出評價和預警判斷;監測水產養殖、引種及航運過程中攜帶的外來生物(包括微生物、藻類、附著生物等),防止生物入侵;重點研究優先控制污染物(有機氯、重金屬、石油烴、天然毒素、合成藥物、環境激素、病原菌等)對水生動物及其生態系統群落結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其在生態環境中的存在形式(形態)、生物地理化學特徵及其代謝規律,闡明其最後歸宿;研究漁業水域富營養化與赤潮的發生機制、規律及其與赤潮毒素類型的相互關係,評價赤潮毒素在生物體和食物網中轉化、轉移過程;開展水生生態毒理學研究,評價低濃度污染物的亞致死效應及其脅迫效應,闡明其毒性、毒理機制,構建環境安全評價模型。通過對漁業水域環境中污染物的背景值、環境容量、污染物的入海通量以及污染物的物理、化學、生物化學轉移等綜合研究,按照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區劃漁業水域功能,設計提出緩解、治理方案和管理措施,為國家漁業主管部門制定漁業生態環境質量標準及其管理措施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養殖生態環境調控與生態修復技術 —— 開展養殖生態環境調控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針對養殖的自身污染和養殖品種生長慢、質量下降和種質退化等問題,重點開展健康養殖、生態養殖模式研究;研究水域營養水平、餌料生物消長和環境能量平衡、營養動力學及其資源生產過程中環境控制技術,從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入手,開展養殖區生態養殖容量研究,並進一步延伸至更大區域的環境容量研究,以保證 “ 優質資源 ” 的最大持續效益和生態效益;重點選擇幾種典型退化的漁業水域、重點水產養殖水域,結合生態系統的修復與重建目標,建立幾種典型的生態修復技術。如動植物移殖放流技術、底棲生物增殖技術、水生植被恢復技術、底泥氧化技術、種群和群落結構最佳化配置與重建技術、人工生態環境設計和運用技術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