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文化
- 外文名:Agricultural culture
農業文化一般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農業文化被認為是在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狹義的農業文化僅指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的觀念體系,其中包括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的哲學理念、價值觀...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簡稱GIAHS),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其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
農業文化,是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發源地 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古代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有五個:古巴比倫(公元前2250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臘(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之間)、古...
中國傳統農業,英文名稱: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體現和貫徹中國傳統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自然界各種物質與事物之間相生相剋關係的陰陽五行思想,精耕細作,輪種套種,用地與養地結合,農、林、牧相結合的一類典型的有機農業。中國居於原始農業和近現代農業之間的農業生產形態。以使用畜力牽引和人工操作的金屬...
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2013年5月21日,農業部公布了19個傳統農業系統為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3年11月,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和浙江仙居古楊梅群複合種養系統通過專家評審,正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水田耕作文化是農業作業方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旱田耕作文化相對。它的最大地域特性是分布在氣候濕熱,地形較為平坦的地區。主要作物是以生產水稻為主。在中國,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方是典型的水田耕作文化區。這裡有平坦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有溫熱的氣候,河湖縱橫,水田成片,發展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糧食作物耕種文化。“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關係溫飽問題的大事。在農業耕種區,人們非常重視選種,土地處理技術等。糧食作物是穀類作物(包括稻穀、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穀子、高粱等)、薯類作物(包括甘薯、馬鈴薯、木薯等)、豆類作物(包括大豆、蠶豆、豌豆、綠豆、小豆等)的統稱。亦可稱食用作物。其產品...
南江稻耕文化深藏著許多富有價值的成分。背夫山戰國墓出土的銅質鐮、鋸、鑿、刀、斧與《管子》擬出的農工工具名錄接近。南朝設定廣熙郡意味著進一步開發農業資源,從此在生產文化上凸顯有特色的技術和知識。唐代放養鯇魚來開荒是水田種養的“齊民上術”。進至明清,稻耕生產文化張揚,耕作方式和品種門類多樣性明顯,...
目前可以考慮鎖定偏遠區域和年紀大的老隊長、老技術骨幹為傳統農業實踐的調查對象。傳統技術還能在古代農業貢獻、地方志等文字記錄中獲得。應當對傳統農業實踐進行系統而廣泛的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嚴格的效果篩選和深入的機理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改造,並逐步推廣套用。這將有利於加速生態農業的發展。農業文化遺產 分...
五穀的社稷文化 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從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何紅中博士對作為五穀之首的粟進行了專門的文化考察。自新石器時代晚期粟取代黍的地位後,在古代一直是北方地區的重要食糧。《詩經·國風》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詩句反映出谷黍在當時作為主糧的事實。粟還是古代政府稅收的來源之一、社會財富的...
⑤珍稀生物資源,指具有科學、文化價值的珍稀動植物。⑥天敵資源,指有利於防治農業有害生物的益蟲、益鳥、蛙、益獸和有益微生物等。生產結構 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
慶陽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民俗文化獨樹一幟,“慶陽香包繡制”、“慶陽嗩吶藝術”、“環縣道情皮影”、“慶陽剪紙”、“窯洞營造技術”5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慶陽)周祖農耕文化節”由國家農業部、文化部、甘肅省政府作為支持單位,由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文化部...
農業文化資源是根植在農業的、可產業化的文化存在對象,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和時代特徵,包括農業歷史文化資源、農業生產文化資源、農業名人故里與歷史遺蹟文化資源、農業民情民俗文化資源、農業景觀文化資源、農業飲食文化資源、農業傳統工藝文化資源、農業口述文化資源等。存在問題 1.農業文化認識缺乏積極性 農業文化有著源...
西南少數民族農耕文化也是研究熱點之一,其中與農耕相關的神話傳說、祭祀儀式和生產、信仰的綜合研究獨具特色。農業民俗研究尚存在偏重農業歷史民俗的傾向,系統而有一定規模的田野調查還僅限於南方稻作區,農業民俗在社會企業文化方面的含義有待深入探究。推薦書目 鄒德秀.中國農業文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農業文化區是農業生產地域文化產生繁衍傳播的地區。是人們長期在自然環境與自身主觀能動性作用下形成的一種農業文明現象。解讀農業文化區特色主要是從農作方式,結構,及對自然環境的應對策略和智慧等方面考察。內容簡介 農業文化區是農業生產地域文化產生繁衍傳播的地區。是人們長期在自然環境與自身主觀能動性作用下形成...
“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大會”是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的重要平台。活動背景 每年在不同農業文化遺產地舉辦一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自2014年11月以來,已分別在雲南、浙江、河北、重慶、內蒙古召開過五屆,有力促進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主辦單位 活動主辦方之一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歷屆...
這種情況以及古史傳說都表明:中國是從採集經濟直接進入農業經濟,其間沒有經歷畜牧業經濟階段。各地特徵 各地區的原始農業黃河流域這一地區已知的最早的農業文化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南裴李崗文化和河北磁山文化,都位於黃土高原與黃河下游平原交接的山麓地帶,擁有種類齊全的農具,已進入鋤耕農業階段。距今七千到五千年的...
《中國農業文化精粹》是2015年12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思明、沈鎮昭。內容簡介 中國萬年農業文明的精粹和農業文化發展的縮影,簡明精要地展示了我國農業歷史的發展進程以及對世界農業發展的貢獻,有很高的閱讀和欣賞價值。從歷史發展的縱向演變角度,展示中華農業文明發生髮展的歷史脈絡和標誌...
生活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先民們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的落後狀態、發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產工具、普遍種植水稻的階段,作農業已成為當時主要的生產活動、河姆渡文化稻作農業的耕作形態堪稱世界上最為先進發達的耜耕農業。河姆渡遺址大量稻穀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
《中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全記錄》是一本2023年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思明。內容簡介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農業文化遺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其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些系統和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以滿足當地經濟...
農業是人類的主要經濟活動,同時它又頗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赤道雨林區是熱帶雨林環境下形成的農業文化發展區。本區由於終年高溫多雨,萬物興盛,森林高大茂密,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源和充足的水熱條件,產生兩大形式的農業文明:游耕農業(又稱遷移農業,自給農業等)和企業化農業(又稱種植園農業,農場農業等)。無...
《農業文化遺產與鄉土中國》是2022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通過烏丙安、李文華、閔慶文、王思明、曹幸穗、駱世明、樊志民、田志宏、朱啟臻、葉敬忠、楊庭碩等十幾個GUOJIAJI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專家分別就不同側面做的專題闡釋,多側面、多角度對中國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整體情況(價值、過程...
農耕文明,是指由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溫濕潤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雨熱同期是...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根據李根蟠等著《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一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採獵業”和“原始農業牧業...
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農業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被破壞、被遺忘、被拋棄的危險。我們不僅要傳承“耕育”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還要合情合理地套用於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開發建設中,讓古老的文明在當今的休閒、旅遊和經濟活動中重現生機,讓燦爛的文化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增添情趣。回望傳統的村落和民族,回味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