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信貸補貼論
- 外文名: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
- 性質:農村金融理論
- 理論前提 :農村居民、貧困階層沒有儲蓄能力
基本定義,缺陷,評價分析,
基本定義
所謂農業信貸補貼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處於主導地位的農村金融理論。該理論支持信貸供給先行的農村金融戰略。該理論的前提是:農村居民、特別是貧困階層沒有儲蓄能力,農村面臨的是慢性資金不足問題。而且由於農業的產業特性 (收入的不確定性、投資的長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為以利潤為目標的商業銀行的融資對象。該理論因此得出結論:為增加農業生產和緩解農村貧困,有必要從農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資金、並建立非營利性的專門金融機構來進行資金分配。 根據該理論,為縮小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結構性收入差距,對農業的融資利率必須較其他產業為低。考慮到地主和商人發放的高利貸及一般以高利率為特徵的非正規金融,使得農戶更加窮困和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促使其消亡,通過銀行的農村支行和農業信用合作組織,將大量低息的政策性資金注入農村。同時,以貧困階層為目標的專項貸款也興盛一時。
缺陷
農業信貸補貼論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如果農民存在可以持續得到廉價資金的預期,那么農民就缺乏儲蓄的激勵,這使得信貸機構無法動員農村儲蓄以建立自己的資金來源,從而農業信貸成為純粹的財政壓力;
當低的利率上限使得農村貸款機構無法補償由於貸款給小農戶而造成的高交易成本時,那么官方信貸的分配就會偏向於照顧大農戶,這使得低息貸款的主要受益人不是農村的窮人,低息貸款的補貼被集中並轉移到使用大筆貸款的較富有的農民身上;
)政府支持的、不具有多少經營責任的農村信貸機構缺少有效地監督其借款者投資和償債行為的動力,這樣會造成借款者故意拖欠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