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消費市場

農村消費市場

農村消費市場是指在農村的地域範圍內產生的各種消費關係的總和。消費關係的主體,是在農村地域範圍內穩定存在的消費者,即農村居民,包括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和非農業人。

農村是一個地域概念,是以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在經濟意義上的內涵有了擴大,特別是涉及市場化的領域更是如此,比如“大農村市場”概念的出現。“大農村市場”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之外,還將大城市周圍的衛星城鎮、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縣級市及小城鎮,都劃人農村市場的範圍。

在市場經濟正常發育條件下,並不會存在一個相對獨立的農村消費問題。而在我國,由於計畫經濟時期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體系,事實上在國民經濟中形成了城鎮和農村兩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雖然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但分割城鄉的經濟和社會壁壘並沒有完全得以清除,農村經濟系統的相對獨立性仍然明顯,因此研究農村消費市場非常必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村消費市場
  • 群體:農村居民消費者
  • 特殊性:潛力性、差異性等
  • 範圍:農村地域範圍
功能,特點,意義,開拓策略,

功能

與其他消費市場一樣,農村消費市場在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農村消費市場牽涉到廣大農民的衣、食、住、行、勞務消費等各個方面的需要,關係重大。市場經濟越發展,消費市場的功能就越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使農民消費品中的商品性比重將越來越大,除了一部分農產品外,消費所需要的其他農產品和一般日用品及耐用消費品的消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消費市場。而且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消費需求的多樣化發展,滿足其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更要通過消費市場。
2.引導生產
市場是聯繫生產和消費的橋樑,市場不僅幫助生產者銷售其商品,而且能夠指導商品生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的進步,我國長期存在的商品短缺狀況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傳統的供給主導型經濟已經轉變為需求主導型經濟,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要,在消費市場上直接表現為以商品的市場價格為中心的消費信息,消費信息是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方向和規模的主要經濟槓桿。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市場能夠起到引導生產的作用,並且這種功能還將不斷增強。
3.指導農民消費
商品必須通過市場銷售出去,才能進入消費,因此消費市場不僅能夠引導生產,而且能夠指導消費。市場可以通過價格、信息、行銷、管理和宣傳教育等方式,鼓勵或者限制某些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通過農村消費市場,能夠指導農民進行正確的消費活動。農村消費市場的這個功能,其意義不僅僅在於農村經濟領域,而且對促進農村現代文明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特點

除了具有消費市場的基本共性外,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現階段還表現出以下幾點特殊性:
1.潛力性
我國目前農民收入水平仍然較低,大部分農民的消費需要因為收人不足而無法實現。在農民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表現為自給性農產品的實物收入,現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必須用於生產性支出。另外,農民防災、防病、防老的意識增強,對消費持十分謹慎的態度。這些因素都阻礙著農村市場潛在需求向現實需求的轉化,但這也恰恰說明了我國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很大,前景廣闊。開拓這個潛在市場,對於改變目前消費市場的疲軟狀況,刺激工業生產的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繁榮經濟,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2.差異性
差異性是農村市場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點:①地區間購買力水平的差異性,富裕地區、發展地區與貧困地區,在消費品需求的質和量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差異;②地區間消費環境的差異,除了基礎設施狀況不同外,各地區地理環境差別較大,而不同環境的地區,即便對同一產品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③同一地區內不同農戶之間的購買差異,農村居民之間在收入上存在較大的差距,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農民與尚處於溫飽階段的農民,‘在捎費需求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上差異明顯。
3.層次性
農村市場的層次性表現在:①指農村與城市消費時間上的差距,如一些在城市已日趨飽和的產品在農村則剛剛進入消費高峰冊。研究表明,現在我國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消費差距約為重0年,也就是說城市消費市場10年前的熱銷商品是現在農村消費市場的熱銷商品,城市消費市場現在的熱銷商品將是農村市場10年後的熱銷商品,這是一個大致的規律。②沿海、中部與西部地區消費的梯度性,即消費基本具有從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輻射的趨勢。③農民消費結構的次序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農民選購的次序大致為:首先是生產需要,如化肥、農藥、種子、農用薄膜、農用機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築材料、裝飾材料等;然後才考慮耐用消費品等方面的需要。

意義

農村消費市場是整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進程中,市場機制越來越大地發揮著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對經濟全局的影響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戰略性決策。從1998年開始,我國逐步開始進行發展農村消費市場的各項改革,如建立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重點聯繫地區並全面推廣;啟動萬村千鄉市場建設工程,建立一個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現代化流通體系;組織“雙百”工程,在全國選擇扶持1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100家農產品流通企業為農民服務,建立健全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等。
1.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是培育市場、擴大內需、拉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堅實基礎
農村消費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消費市場能否得到有效開拓,直接關係著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建設的成敗,關係著農民的根本利益和生活質量能否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與城市消費市場相比,我國農村消費市場更具發展潛力:①市場容量大。農村面積是國土構成的主體,農村人口是國家人口構成的主體,因此理論上居民消費的主體應該在農村。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消費市場的容量將日益擴大。②需求增長的空間大。特別是農民消費結構和層次的差別,導致消費需求的多層次、多樣化趨勢,形成了需求增長的廣闊空間。③城鄉之間存在的“消費斷層”,使農村消費潛力轉化為有效需求的進程大大加快。目前,城市居民已經飽和的消費品,在農村的普及率仍然較低,儘快促使農民消費填補城市消費飽和後留下的市場空白,是支撐國民經濟繼續快速增長的迫切要求。
2.拓展農村消費市場。能夠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
農村消費市場的發育,有利於更有效地配置資源,為生產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提供廣闊的舞台。市場是一種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這個最有發展前景的資源,必然催生出一批持久而有力的經濟成長點。農村消費市場的開拓,不僅能夠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而且能夠引導工商企業把結構調整的啟動點放在農村,生產出適合農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物美價廉的產品。農村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利於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結構調整,也有利於工業企業的結構調整,不僅為國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前提條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結構調整的方向、力度和效果,推動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隨著消費市場的迸一步擴大,必將吸引一部分人從事消費工作,從而加快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加速農民向非農產業轉化的進程,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3.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是促進城鄉交流,減少城鄉差別的重要途徑
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從一定意義上說,開拓農村消費市場也是開拓城市市場。近年來,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與城市經濟發展的差距拉大,城鄉差別十分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消費市場沒有得到有效開拓。只有在開拓城市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增進城鄉兩個市場的連線與交流,才能使城市為農村提供商品、技術和資本的渠道更加通暢。開拓農村消費市場,不僅有利於促進農村信息、運輸、加工、銷售、信貸等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壯大,為農民進入第二、三產業提供更多的機會,推進城市化進程,而且有利於增強城市工商業的活力,促進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實現城鄉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4.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是促進農產品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客觀要求
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經濟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但受世界經濟的制約性也會更大。目前,我國農產品無論是在品種和質量還是在加工能力和加工程度、科技含量等方面與國際市場要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競爭力較差。通過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大力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農產品種植技術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全面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有利於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開拓策略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項戰略性決策,應圍繞全面構築現代農村消費市場體系這個核心,在積極創造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的延伸,培育和滿足農村消費需求,逐步建立起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為擴大內需和拉動國民經濟成長做出積極貢獻。
(一)增加農民收入,調整收入分配,提高農民整體消費水平
我國農村消費市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但由於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農村消費潛力難以轉變成現實消費,主要原因就是農民收入水平增長較慢以及農民消費傾向不足。農民的收入水平,直接決定著農民在市場消費中的支付能力的大小,從而也決定了農村消費市場需求的大小,最終限制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
在農民收入水平增長緩慢的同時,收入差距也在擴大。高收入家庭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需求早已滿足,住行消費的需求也基本飽和,這一階層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而低收入階層的潛在消費需求,因收入增幅下降而難以轉化為現實消費,使得總體邊際消費傾向下降。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可避免降低了整體消費傾向,制約了整體消費能力的提高,這也限制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
因此,要開拓農村消費市場,一方面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使其潛在的消費欲望得以實現;另一方面,要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下,保護合法收人,調節過高收入,推行收入補貼政策以增加對中低收入農民的轉移支付,從而提高農民的整體消費水平,擴大農村消費市場的有效需求。
(二)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適應性,增加有效供給
農村消費品供需結構不匹配,最終必然影響到農民潛在需求的實現,使市場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這也是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制約因素。
我國多數地區農民消費支出的先後次序一般是:建房、子女教育、婚嫁、家用電器和日常消費品,建房與裝修房屋是農民消費的首要選擇,而目前大多數工業企業僅僅把生產、銷售、服務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市場,不重視市場區隔,缺乏對農民消費需求、消費結構、消費特徵的研究,在進入農村消費市場時,只是簡單地將在城市滯銷的消費品銷往農村,“切入點”選擇的偏差必然造成開拓效果不明顯。農村消費市場上的商品供應存在嚴重的供求脫節的情況:一方面,一些質量不高、貨不對路的商品大量積壓、滯銷;另一方面,農民真正需要的產品嚴重短缺。
在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過程中,工商企業要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協作,共同開拓。商業企業應該積極加強對農村消費市場的調查研究,加快現代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在農村的套用,及時收集和分析農村、農民的需求信息,並及時把這些信息反饋給生產企業。工業企業除了要提高對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視程度、積極增加供給以創造需求以外,還要根據農村消費市場的實際消費需求,不斷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的產品,生產適合農村和農民消費需求的、價廉物美的產品。同時應該看到,現在農民的收入水平還較低,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還很弱,不可能去大量購買價格很高的商品,因此,工業企業應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強調用價格的適銷性去不斷拓展農村消費市場。此外,工商企業還要積極建立農村的商品售後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村經營人員的培訓工作,建立農村地區主要商品的維修服務站,鼓勵農民消
(三)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消費環境是制約農村消費的重要因素,能從多方面影響農民的消費。
由於長期以來投入不足,農村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規模還是在質量等方面,都遠遠不能滿足農村消費市場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農村供水、供電條件差,交通不便利,通訊設施落後,限制了一大批商品進入農村。此外,農村商品流通渠道不暢,流通環節多,服務功能差,市場不健全,也是制約農民消費需求的重要因素。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有很大規模的資金投入,需要政府在投資計畫上的傾斜,優先考慮農村的需要,發展農村電網,加強用電和收費管理,合理收費;興修水利,改善農村飲水質量,發展自來水供應系統;加強鄉村道路建設,方便農民購物;改善農村通訊條件,提高電視信號接收質量和覆蓋面,發展農村電話網;完善農村的服務和維修網點,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等。通過改善農村的用水、供電、交通和通訊條件以及售後服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既可緩解農村居民服務性需求對社會構成的壓力,又有利於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促進農民消費需求增長。
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除了要在硬體上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外,還要在軟體上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轉變消費習慣,培養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一旦農民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消費觀念和科學的消費習慣,就會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願意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農民的消費質量自然就會提高,農村的消費領域自然就會拓寬,農村消費市場也自然就會擴大。
(四)整頓和規範農村消費市場秩序,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市場經濟的法制不健全、規則不完善,市場信息不充分、不對稱,市場交易不透明、不規範,導致目前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的無序性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一是市場上非法經營、惡性競爭、不正當競爭行為屢見不鮮;二是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無證經營、偷稅漏稅、商業欺詐現象普遍;三是市場信息來源不確定,導致信息不真實、不充分、不對稱。在不規範的市場秩序下,市場外交易增加,各種非經濟作用上升,從而導致市場規則失效,使本來就發育不良的市場更加扭曲;在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對比價結構的認識能力降低,形成不對稱的市場壟斷,削弱了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使市場化進程延緩和經濟成長速度下降。農民普遍缺乏使用法律手段來保護消費權益的意識,不法分子坑農騙農現象時有發生,農民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這些均是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重大障礙。
整頓和規範農村消費市場秩序,必須堅持依法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生產和經營行為,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完善農產品的檢測手段,建立質量檢測體系,逐步杜絕假冒偽劣商品進入農村消費市場。同時,從目前來看還可以通過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鄉鎮和村辦企業),在資金、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利用廣大中小企業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占領農村消費市場,從源頭上堵住假冒偽劣商品。
重視對農村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同樣是整頓和規範農村消費市場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農村建立有效的消費者維權職能機構,讓農村消費者在其權益遭受侵犯時能夠高效率、低成本地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積極性,打消農村消費者在思想上的顧慮。
(五)改革消費政策,促進商品消費模式轉變
我國現有的許多消費政策,還是短缺經濟時代為防止過度膨脹的消費需求拉動通貨膨脹而制定的抑制性政策。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許多消費品的生產能力已經嚴重過剩,有效消費需求不足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需要在巨觀上改革抑制消費的政策,採取鼓勵消費的政策,促使商品消費模式從自我積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轉變。
發展消費信貸已經被證明是推動消費升級、提高消費水平的有力手段,在條件具備的農村地區開展消費信貸,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農民消費斷層問題,使有一定支付能力的農民可以提前實現消費願望。在市場需求約束強化的情況下,消費者持幣觀望將嚴重影響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規模的擴大。發展消費信貸對消費需求的刺激作用將激活相關產業,進而帶動經濟的回升。
從實踐來看,小額貸款是受到農民普遍歡迎的貸款方式。積極引導農村信用社轉變觀念,加大對農民消費信貸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小額貸款業務,簡便貸款手續,提高農民貸款的積極性,同時國家對農民信貸消費給予利率優惠、優先安排等方面的支持,將有助於引導農民合理消費,為農民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村消費市場的進一步開拓創造條件。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農村消費市場的開拓要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減輕農民負擔和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與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農村消費市場體系建設相結合,與開拓國際市場相結合,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相結合,與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相結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