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境遇及國家干預機制研究

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境遇及國家干預機制研究

《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境遇及國家干預機制研究》是董世華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1月。

該書考察農村國小兒童寄宿學習產生的背景及發展的路徑,聚焦農村低齡寄宿兒童問題核心,提出改善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境遇的策略。該書建議,構建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生活為中心的國家資源配置機制;設計專項資金供給機制,實行各級政府按比例分擔制度;制定農村寄宿制國小建設基本標準,設定準入門檻,防止盲目新增;創新學校管理機制,以宿舍為中心統籌兒童生活服務體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境遇及國家干預機制研究
  • 作者:董世華
  • 類別:教育學著作
  • 字數:410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低齡寄宿兒童群體生存境遇為研究的切入點,在梳理農村國小寄宿制教育歷史的基礎上,依託調查數據,從規模、地域、家庭、人口學特徵等方面總結了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的群體特徵,圍繞吃、住、學、樂、心理健康等方面對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並從人力、財力、物力、管理及家庭支持等維度深入剖析了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狀況欠佳的原因,最後系統構建了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活服務的供需機制、激勵約束機制、評估機制、社會參與機制。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農村低齡兒童寄宿制教育的演繹路徑
第三章 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群體基本特徵分析
第四章 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境遇的總體評價
第五章 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構建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境遇國家干預機制

創作背景

長期以來,中國農村寄宿制國小的資源配置與頂層設計多以學校硬體設施建設和學生成績為中心,理論研究與實踐層面對兒童的生存狀況關注不夠,農村低齡寄宿兒童成為被忽視的社會弱勢群體。顯然,低齡寄宿兒童作為學生,首先是一個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的個體,應該把學生健康成長、快樂生活作為制度設計的基本價值取向。低齡兒童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吃、住、學、樂、行諸多方面都會產生不適應,學校在硬體設施、人員配備、財力保障以及管理等方面均要做特殊考慮與安排。基於此,《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境遇及國家干預機制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認為,農村低齡兒童住校讀書是政府與家庭的一種“無奈”選擇,其直接影響就是未成年人過早與父母長時間分離。由於缺少父母的呵護,加上地方政府所辦學校基本條件參差不齊,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群體生活普遍“艱辛”。由於背離了“快樂生活、健康成長”的基本目標,生活的“艱辛”又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舉辦農村寄宿制國小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行為,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甚至鄉級政府迫於生源銳減和財政壓力,因陋就簡,大規模撤點並校並集中舉辦寄宿制國小。量變必然引起質變,隨著低齡寄宿規模的不斷擴大,原來的個別矛盾上升為普遍矛盾,亟待國家層面採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預。國家干預應該客觀面對鄉村教育“衰敗”的現實,尊重低齡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生活為中心,以教育資源配置為抓手,著力構建涵蓋供求機制、激勵機制、評估機制、社會參與機制等國家干預機制,確保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發展綜合保障體系形成。
該書主張農村寄宿制國小教育要充分利用鄉村教育優勢資源,尊重兒童生活經驗,在封閉管理與親近自然之間尋求平衡。農村國小一般都遠離城鎮,人員關係相對簡單,交通安全並不複雜,充分利用田野、山川、河流、花草等自然資源優勢,探索屬於農村自我的獨特教育教學方式。城鄉學生在需要掌握的現代知識與技能方面不能設定雙重標準,城鄉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國家政策也在逐步引導城鄉融合發展。農村的學生需要了解並掌握城市生活方式,為未來進城謀生和發展奠定基礎,更需要熟悉與傳承農村文化,為農村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城市學生未來生活範圍會逐步延伸至鄉村,節假日及旅遊等都需要了解農村文化,以便進入農村後理解與尊重農村、農業、農民。鑒於城市環境的複雜性,學校實行封閉管理無可厚非,況且,城市學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設備突破空間束縛。農村學生的優勢在於大自然與田野,農村土地資源相對充足,利用農民閒置土地完全可以實現空間突破,在封閉管理中實現親近自然,于田野尋找數學原型與文學靈感,在農耕文化中尋找快樂生活。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農村低齡寄宿兒童生存境遇及國家干預機制研究》
2021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7744-7

作者簡介

董世華,湖北省恩施市人,教育學博士,銅仁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學、教育經濟與政策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長期堅持農村義務教育政策研究,重點關注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農村學校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