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志--農墾志》 由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該書採用篇章節體,概括了安徽省全部省屬縣團級以上國營農場的創建、發展過程,記述了農墾農場、軍墾農場、民政農場、勞改農場和外省市在安徽的國營農場概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墾志
- 主 編:劉心恕
- 字數:67.6萬
- 出版單位:1997.8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主 編:劉心恕
字數:67.6萬
出版單位:方誌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8
責任編輯:何靜恆
封面設計:王國亮
裝幀:16k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方誌出版社出版,,校對劉繼光、何靜恆,,16開本,精裝,29.5印張,12插頁,67.6萬字,199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數1-1200冊,彩色插圖35幅,黑白插圖2幅,表格42個。
該書主編劉心恕,副主編彭萬賢、劉繼光,總纂劉繼光,撰稿劉繼光、彭萬賢、羅治本等,寫稿何靜恆、萬洪翹、梅森、鄧國寶。
內容簡介
該書正文有概述,第一篇安徽屯墾志略,第二篇農墾農業,第三篇綜合經營,第四篇安徽省國營農場,第五篇農墾科教衛,第六篇經營管理,共30章,115節。
該書採用篇章節體,概括了安徽省全部省屬縣團級以上國營農場的創建、發展過程,記述了農墾農場、軍墾農場、民政農場、勞改農場和外省市在安徽的國營農場概貌,使讀者對安徽的國有企業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安徽農墾事業和悠久的安徽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地處江淮之間的安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屯田區域。早在1800年前的東漢時期,已有屯田墾殖的史料記載。安徽大規模的屯田始於三國時代。正始初(240),在兩淮地區修水利,大規模開展屯田,使當時尚未開發的淮南變成了重要的農業生產區。明朝時期,更是把屯田作為基本國策。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尤其重視屯田,多次把全國各地數十萬人遷移到鳳陽及其周圍地區屯墾。民國初期,安徽的農業生產開始學習西方,實行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農業企業化經營的屯墾事業受到重視,採取了新方法經營墾殖,並成立了專門墾荒機構,鼓勵百姓墾荒,出現了一批國營農場。新中國成立後,安徽農墾遵照關於“開墾荒地,恢復生產”的指示,迅速創建起來。特別是1978年以後,安徽農墾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生產逐年發展,改革逐步深入。經過40年的努力,安徽農墾系統已擁有較為先進的技術裝備,初步形成農、工、商、運、建、服為一體,教育、科學、醫療衛生事業全面發展的一個系統。安徽的國營農場在農業綜合開發,農工商綜合經營,產供銷一體化,組建企業集團,發揮外向型經濟方面,已取得了經驗,創造了較好的效益,為安徽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