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拼音:rǔ)是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辱本指耕作,這個意思被後起的“耨”字所取代。誤了農時,耽擱了耕作大事,有殺頭之罪,所以“辱”字又有“羞恥”之義。又指使人受到羞辱,用作動詞。
辱是上下結構,但是辱用作偏旁時,左上的撇拉長,包住下邊的“寸”。如蓐、褥、縟等。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辱
- 拼音:rǔ
- 注音:ㄖㄨˇ
- 平水韻:入聲二沃
- 五筆:DFEF
- 造字法:會意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部首:辰
- 總筆畫:7+3
- 筆順:一ノ一一㇙ノ㇏一亅丶
- 四角碼:71343
- 鄭碼:GHDS
- 倉頡碼:MVDI
- 異體:𢛚、𢟲、𢟹、𧗈
- 字級:一級(1860)
- 統一碼:8FB1
字源解說
詳細釋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rǔ | 名詞 | 聲譽上所受的損害。 | disgrace; humiliation | 《周易·繫辭上》:“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 |
〈文言〉過失。 | 《左傳·成公十七年》:“公使辭於二子曰:‘……大夫無辱,其復職位。’” | ||||
動詞 | 使受恥辱。 | insult | 《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 辱罵;侮辱;折辱;喪權辱國 | |
玷污;辜負。 | 《論語·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 辱沒;辱命 | |||
〈文言〉勞駕;降臨。 | 《史記·汲鄭列傳》:“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 ||||
〈文言〉委屈;埋沒。 | stifle | 韓愈《雜說四首(馬說)》:“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 |||
形容詞 | 〈文言〉污濁;混濁。 | 《老子》:“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 |||
副詞 | 〈文言〉謙詞。表示承蒙。 | be indebted to sb | 辱臨 | ||
rù | 動詞 | 〈文言〉通“溽”。濕潤。 | moist |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
近字辨析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廣韻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清濁 | 韻母 | 韻目韻部 | 韻系 | 聲調 | 等 | 四呼 | 擬音 | 韻攝 | |
---|---|---|---|---|---|---|---|---|---|---|---|---|
上古音 | 屋 | njoɡ | ||||||||||
廣韻 | 辱 | 而蜀切 | 日 | 次濁 | 三燭 | 锺 | 入聲 | 三等 | 開口 | ȵjuok | 通 | |
中原音韻 | 辱 | 日 | 次濁 | 魚模撮 | 魚模 | 入聲作去聲 | 撮口呼 | ɽiu | ||||
洪武正韻 | 肉 | 而六切 | 日 | 次濁 | 一屋 | 東 | 入聲 | ȵyuk | ||||
分韻撮要 | 欲 | 以 | 篤 | 第六東董凍篤 | 陽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