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房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詩﹐與王執謙﹑楊載齊名。有《披沙詩集》﹐已佚。

基本介紹

  • 本名:辛文房
  • 字號:字良史
  • 所處時代:元代
  • 民族族群西域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主要作品:《披沙詩集》
簡介,人物評價,成就,《唐才子傳》,書評,

簡介

辛文房,西域人,能詩,泰定元年(1324)官居省郎之職。此書成於元成宗大德甲辰(1304),共收唐五代詩人傳記278篇,傳中附及120,合計398人。 唐代許多詩人在舊史中無傳可稽,辛氏廣采資料,"游目簡編,宅以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以成篇,斑斑有據,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傳·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記載詩人登進士第年等,十分可貴;"傳後附以論,多掎摭詩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藝林"(《四庫全書總目》)。辛氏雖為眾多的唐代詩人立傳,而其主旨卻似乎在因人而品詩,重點在標其詩格,而不在考敘行跡,所以其中敘述詩人生平部分,雜采文集、筆記、小說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鑒辨,史實的疏誤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詩文,或採擇前人舊評,或在前人舊評基礎上有所增飾,或自出新意,品評詩歌,則頗具啟發性。所以,"此書的主要價值與其說在提供詩人傳記史料方面,倒不如說是在唐詩的品評方面。"(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但它畢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詩人傳記,故歷來為研究者所重視。
辛文房辛文房

人物評價

其始末不見於史傳。惟陸友仁研北雜誌》稱其能詩,與王執謙齊名。蘇天爵《元文類》中載其《蘇小小歌》一篇耳。其作《唐才子傳》是唐朝及五代詩人簡要評傳匯集,被列為國學入門必讀書目之中。此書對中﹑晚唐詩人事跡所記尤詳﹐也包括部分五代詩人。按詩人登第先後為序。書中保存了唐代詩人大量的生平資料﹐對其科舉經歷的記敘更為詳備。傳後又有對詩人藝術得失的品評﹐多存唐人舊說﹐其中頗有精闢之見。但所述多有失實﹑謬誤之處﹐如謂駱賓王宋之問唱和靈隱寺﹐《中興間氣集》為高適所編﹐李商隱曾為廣州都督等。也有因誤解材料而造成錯誤﹐如劉長卿傳﹐記權德輿稱劉長卿為“五言長城”﹐而據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實是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等。

成就

原書失傳,乾隆時,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中輯得243人傳,又附傳44人,共287人,厘為8卷。後元刊10卷足本在日本發現,光緒中,黎庶昌以珂羅版影印歸國,始廣流傳。今有周本淳《唐才子傳校正》,1987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由傅璇琮主編,集唐文學研究部分專家之力而成的《唐才子傳校箋》,在1995年出版,此版重在探索材料出處、糾正辛氏記事錯誤和補考原書未備之要事,實已在辛氏基礎上成為一部新專著。
作品作品

《唐才子傳》

作者:辛文房
魏帝著《論》,稱“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未若文章之無窮”。詩,文而音者也。唐興尚文,衣冠兼化,無慮不可勝計。擅美於詩,當復千家。歲月苒苒,遷逝淪落,亦且多矣。況乃浮沉畏途,黽勉卑宦,存沒相半,不亦難乎!崇事奕葉,苦思積年,心神遊穹厚之倪,耳目及晏曠之際,幸成著述,更或凋零,兵火相仍,名逮於此,談何容易哉!夫詩,所以動天地,感鬼神,厚人倫,移風俗也。發乎其情,止乎禮義,非苟尚辭而已。溯尋其來,國風、雅、頌開其端,《離騷》、《招魂》放厥辭;蘇、李之高妙,足以定律;建安之遒壯,粲爾成家;爛漫於江左,濫觴於齊、梁,皆襲祖沿流,坦然明白。鏗鏘愧金石,炳煥卻丹青,理窮必通,因時為變,勿訝於枳橘,非土所宜;誰別於渭、涇,投膠自定,蓋系乎得失之運也。唐幾三百年,鼎鐘挾雅道,中間大體三變,故章句有焦心之人,聲律至穿楊之妙,於法而能備,於言無所假。及其逸度高標,餘波遺韻,臨高能賦,閒暇微吟,舊格近體、古風樂府之類,芳沃當代,響起陳人,淡寂無枯悴之嫌,繁藻無淫妖之忌,猶金碧助彩,宮商自協,端足以仰緒先塵,俯謝來世,清廟之瑟,薰風之琴,未或簡其沉鬱,兩晉風流,不相下於秋毫也。余遐想高情,身服斯道,究其梗概行藏,散見錯出,使覽於述作,尚昧音容,洽彼姓名,未辨機軸,嘗切病之。頃以端居多暇,害事都捐,游目簡編,宅心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擬成篇,斑斑有據,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各冠以時,定為先後,遠陪公議,誰得而誣也。如方外高格,逃名散人,上漢仙侶,幽閨綺思,雖多微考實,故別總論之。天下英奇,所見略似,人心相去,苦亦不多。至若觸事興懷,隨附篇末。異方之士,弱冠斐然,狃於見聞,豈所能盡。敢倡斯盟,尚賴同志相與廣焉。庶乎作九京於長夢,詠一代之清風。後來奮飛可畏,相激百世之下,猶期賞音也。傳成凡二百七十八篇,因而附錄不泯者又一百二十家,厘為十卷,名以《唐才子傳》雲。有元大德甲辰春引。
作品作品
譯文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聲未起的時候,(有一次)去京城遊玩,拜見(當時名流)顧況。顧況是南方吳地人氏,自恃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人,於是就取笑白居易說:“長安城什麼東西都貴,要想‘居’於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閱白居易詩卷,讀到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詩時,他就又感慨道:“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居天下都不難。老夫我之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了。”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主持進士考試,選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為校書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寫作樂府及詩歌一百多篇,諷諫時事,流傳到了宮中。皇帝讀了他的詩後非常喜歡他,召見他並且授任他翰林學士一職,接著又歷任了左拾遺。當時有盜賊刺殺了宰相,京城議論紛紛。白居易第一個上疏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有權貴厭嫌他越職行事,對他十分惱怒。不久就有傳言說:“白居易的母親落井而死,他卻寫了篇《新井篇》,詞句十分浮誇華麗,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後來白居易就被貶為江州司馬。起初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暴屍街頭,其實並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奸黨,於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說超脫形體的痛苦。很長一段時間後,又調任中書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發生暴亂,朝廷出兵無功,白居易又向朝廷進諫,沒有被採納,於是請求外調,擔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後,下詔升任白居易為刑部侍郎會昌初年辭職回家,最後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為忠誠耿直遭到排斥,於是就縱情喝酒作詩。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在履道里購宅定居,與香山僧人如滿等成立淨社。每天開挖溝池,栽種樹木,建造石樓,開鑿八節灘,作為遊玩之樂,茶壺鍋子酒杯不離身。曾經有一次光著頭,像箕一樣張開腿盤坐著,談論佛理,吟詠古詩,十分清靜安閒。自己號稱醉吟先生,並且還為此作了篇傳記。白居易十分喜歡佛教,也常常幾個月不吃葷,自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等人宴飲集會。這些人都是年紀大卻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請,當時人們很羨慕他們,有人給他們畫了一幅《九老圖》。
白居易的詩以風雅頌賦比興六義為主,不推崇艱澀難懂,每寫成一篇,必定讓他家裡的老婆婆先讀一讀,詢問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錄下來。後人評價白居易的詩作就像崤山以東的百姓談論農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樸實的話。雞林國的商人把他的詩作賣給他們的國相,每篇都是一百兩銀子,如果是偽造的,雞林國相馬上就能分辨出來。白居易與元稹關係十分要好,友情可謂如膠似漆,寫詩追求的音韻也相同,天下人把他們並稱為“元白”。元稹死後,白居易與劉禹錫齊名,並稱為“劉白”。白居易喜歡神仙,曾經自己造了一雙飛雲鞋,點起香舉起腳,好像在騰雲駕霧,雲霧冉冉降臨。剛來九江時,居住在廬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煉製丹藥。這座草堂如今還保存著。

書評

《唐才子傳》評價《唐才子傳》,十卷,元辛文房撰。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據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楊士奇《東里集》有是書《》,是明初尚有完帙,故《永樂大典目錄》於“傳”字韻內載其全書。”到清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已成八卷,說明該書已散佚。所幸元刊十卷本早已傳入日本。清光緒年間,宜都楊守敬從日本訪得一個元刊十卷足本,遵義黎庶昌以珂羅版將其影印,該本當是目前最好版本。
中國是詩的國家,唐代是詩發展的頂峰。《全唐詩》共收詩人二千二百餘人;日本學者彼邦文獻保存之佚詩,編為《全唐詩逸》三卷,又得詩人一百二十八人(其中八十二人不見於《全唐詩》);《全唐詩續拾》,又得詩人一千五百人左右。上述諸書合計三千八百餘人。然而,在辛文房《唐才子傳》之前,尚無一本唐代詩人專門傳記。一個西域人,能為唐代詩人寫傳,材料豐富,搜羅廣泛,評論貼切,語言簡煉生動,使許多史傳無名的詩人事跡不致湮沒,保存了很多有價值的史料。所以魯迅先生在給青年介紹文學閱讀書目時,把《唐才子傳》列了進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