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主要來源
辛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源於
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
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
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漢化改辛姓。清時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高麗有辛姓。今滿族、土族、藏族、土家族、
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即今陝西合陽地區),古人慣以地為氏,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為辛姓,稱辛氏。夏傳至桀時滅亡。
商朝時期,辛氏族人於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受封於長子(今山西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國都(今河南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際已播遷於今河南、山東境內。
兩漢之際,辛氏族人在隴西(今甘肅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後世辛氏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此際還有趙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經遍布北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隴西繁衍的辛氏已經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眾多,辛氏隴西郡望已經形成。另外,在雁門一帶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此際,由於隴西郡望的帶動,辛氏族人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另外,
辛普明由河南徙居會稽(今浙江紹興),當為辛氏族人入遷江南第一人。
隋唐時期,隴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並出現了辛氏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將。
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在今陝、晉、豫、冀、魯等地辛氏族人發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辛氏族人繁衍的尤為興盛。隨著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了更多的辛氏人家,並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閩。
元朝時期,有辛氏族人遷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朝以後,辛氏在中國分布廣泛,尤以山東辛氏繁衍最勝。
清朝康乾年間以後,河南、河北、山東之辛氏族人
闖關東者甚眾,其中山東辛氏為中堅力量。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中東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漢水流域,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臨夏州一帶。漢承秦制,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
雁門堂:以望立堂。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
劉聰以毒酒逼其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築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晉人
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幹,後為河南太守。羌
姚興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嚴辭拒絕羌姚興封官後被囚禁三年,後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咨議參軍。
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辛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後來升任為棗陽縣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
棗強堂:同環州堂。
孝友堂:明朝時期無錫人辛銘,字敬齋,其後人所建堂號。
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宗開莘國;秀毓隴西。
全聯典指辛氏源流和郡望。
詩名東漢;詞冠宋朝。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詩人
辛延年,生平無可考,作品存《
羽林郎》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詞人
辛棄疾,雅善長短句,縱橫慷慨,與蘇軾並稱。
免冠悟主;息訟安民。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狄道人辛慶忌。成帝時,歷官光祿勛、執金吾、左將軍。漢成帝要殺張禹時,辛慶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綬叩頭求情,張禹得以免死。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狄道人辛公義。開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稱他為慈母。後歷官牟州刺史、司隸大夫。此聯另有一版本下聯第三言的“安”字為“寧”字。
五龍美譽;二虎揚名。
上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涼的辛攀,兄弟五人並有才識,時人謂“一門五龍”。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辛武賢為酒泉太守,其子辛慶忌拜左將軍,父子皆以勇武聞,時人謂其父子俱為虎臣。
文成八字;才號五龍。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辛棄疾。下聯典指隋辛公義。
●六言通用聯
共仰稼軒道學;鹹稱起季直言。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詞人辛棄疾。下聯典指南宋萊州人辛次膺。
兄弟得五龍譽;父子有二虎名。
上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涼的辛攀兄弟。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辛武賢、辛慶忌父子。
●七言通用聯
兄弟得五龍之譽;父子有二虎之名。
上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涼的狄道人辛鑒、辛曠、辛攀、辛寶、辛迅兄弟五人,並有才學,當時人說:“五龍一門,金枝玉昆。”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狄道人辛武賢、辛慶忌父子。
●八言以上通用聯
美備錢田,稼軒列寵;義全子弟,晉史流芳。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辛棄疾,有二美妾,一曰“錢錢”,一曰“田田”。下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的羊耽妻辛憲英有才智,其弟敞與子琇能保身全義,
功戰奇方,不讓關張獨步;慷慨大節,寧輸武穆居先。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將軍辛京果,由於辛京杲英勇善戰,肅宗召問他是:“黥彭關張之流乎?”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詞人辛棄疾事典。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此聯為郭沫若撰題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公園內辛棄疾祠聯。下聯“美芹”,指辛棄疾有《美芹十論》;“悲黍”,化用辛棄疾詞有“莫望中嘆黍離”句。
宗祠楹聯參考資料來源:
家譜文獻
譜名 | 編者及編纂方式 | 藏地 | 現存卷數 |
---|
| (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 | | |
| (清)辛廷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 | | 今僅存卷首、第三卷、第五卷、第九卷,另有一部今僅存卷首、第九卷 |
| (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 | | 今僅存第一~五卷、第八~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九~三十卷,另有一部今僅存卷首、第五卷 |
| (清)辛介福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 | | |
| (清)辛守質等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 | | 今僅存卷首、第一~九卷,另有一部今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 |
| (清)辛錫庚等纂輯,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 | |
| (民國)辛際唐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 | |
| 民國)辛在勤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泰來堂石印本四冊 | | |
| 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 | |
| 著者待考,民國丙戌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 | | |
| 著者待考,民國丙戌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 | | |
| | | |
| | | |
家譜資料參考文獻來源:
字輩排序
地域 | 字輩 |
---|
| 佩作公崇本全在義方餘澤可衍傳世明良敬脩吉慶統聚升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九代開始:允衍丕(pei)顯承,兆毓傳式方,志恆茂勝立,瑞廣德潤常 |
| |
| |
| |
| |
| 守士天純業世文本可長懋修國延運積善家餘慶,文明德維本 |
| |
| |
| |
| |
| |
| |
| |
| 邦欲起元良,廷用大經綸,朝升宰輔才,運會際平康;仕俊承天德,文明盛萬國,位列公卿職,英豪繩燕翼 |
| 金女樹炳基錦源植煥增均洪集熙起錫澤本輝培鎮滋東耀載銘濟材照至鐘漢果燁垂銓清松煒在 |
| 庭世民萬元文子思希仕政慶德原伯道昌榮永廷國應一以正大端方齊家經邦至誠為本安定賢良聖旨頌傳雄哉彥浩兆周杰強驚頂波濤遙廣武姿唐寶微豪神宣華夢石櫓峰貌悟綸赤樂碧雲示高葉茂豐隆宏盛殿考棄邑從鶩樽昆嗚嘯 |
| 文庠懷今都太然廷學長天開運通景正永茂光樹大世德隆承佳肇榮宗 |
| 思德道學加 朝士自日培;開為有宗本 克大尚守成 安國懷仁澤 致述必良明 建忠傳康景 昭立崇紹廷 敦勤來元秀 其承以錫純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始遷祖十一世孫輩:軍加有廣俊 景鳳永繼懷 善守保國(gui)殿 宗兆連昌玉 學效作存天 |
| |
| |
| |
| 振世明玉建國宏業,希永立國元長,承兆克悅華(獻),永明萬世守忠緒百年昌,成兆克若化,來庭光大月向炳英雪志永華,敏世建公遠燕時在永鎮家聲,建招西夢正桐永,曉連雲衍培顯承肇,天永幫常友文祅榮世聽 |
歷史遺存
少康城在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村,是夏朝“中興之君”少康王居住的地方,屬禹州順店鎮。原本只是一個聚落,後來築牆挖濠就成了邑。在後來少康王重振朝綱,在這裡建立了國都,就成了少康城。如今康城村西,還有夏代少康城夯土城牆數十米,點將台一座,村東還有少康修建的“禹王功德台”遺址,台上樹有禹王功德碑,凡七十七字,記述禹王治水的功德。
商丘古城南50里,有一個以帝嚳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鎮──高辛鎮。鎮西北不遠,有一座高大的墳塋,這就是帝嚳高辛氏墓,也稱帝嚳陵。
帝嚳高辛陵位於今陝西省合陽縣洽川鎮莘里村西。陵墓源遠流長,本有地面建築物,因歷經滄桑,少人修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僅剩一個大冢,高2—3米,圍長數十米。但“聖名靈氣”不絕,當地百姓不忘祖宗,每年都在這裡舉辦熱鬧的廟會。1999——2001年重修陵墓時築起園牆,陵前立石碑一通,上書“帝嚳陵”三字雄勁剛健,被列為洽川一景。帝嚳是帝號,高辛是國號,合稱帝嚳高辛;帝嚳陵也稱“古高辛氏陵”,合稱帝嚳高辛陵。
莘冢集遺址位於曹縣縣城西北約10公里,莘冢集公社莘冢集村東。1976年鑽探得知遺址為一南北寬168、東西長192米的緩坡台地,高出地表約2米。遺址南距百花河約0.1公里,東距菏澤至商丘公路、西距曹縣蘭考公路、北距紅衛河南支各約4.5公里。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辛姓歷代名人69名,占總名人數的0.1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二十位;辛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6%,排在並列第一百八十八位;辛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八十位;辛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5%,排在並列第一百九十八位。
辛甲,西周開國大史。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由召公奭推薦,任周大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為
《文子》。
辛勝,秦國將軍。秦王政二十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秦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於易水之西大破燕軍。
辛追(前3世紀—前186年),辛勝之女,因與後稱南越王趙陀之關係,為護家族之利,辛追嫁西漢長沙相利蒼助其抗趙陀,育有一子利豨,是長沙市馬王堆1號墓主人。
辛延年,公元前220年生,著名秦漢詩人。作品存《羽林郎》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與《陌上桑》相提並論,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
辛武賢,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著名漢朝大臣。曾任酒泉(今甘肅酒泉)太守、破羌將軍。
辛慶忌(?—前12年),字子真,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西漢將領。
辛毗(?—235),字佐治,本居隴西(今甘肅臨洮縣),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其先人東遷潁川陽翟。三國時魏國謀士。
辛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今甘肅境)人。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著名。秦、雍為之諺曰:“三龍一門,金友玉昆。”
辛公義,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今甘肅臨洮)人,憑功勞被授予宣納中士的官職,征討動亂,升遷為掃寇將軍。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曾任唐高宗宰相。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
辛雲京(713—768),唐代將領,隴右道金城(今甘肅蘭州)人。
辛京杲(?—784),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辛雲京從弟,唐朝將領。
辛秘(757—820),子藏之,隴西(今甘肅境)人。元和初,歷任湖州刺史、河東行軍司馬、汝州刺史。九年,征拜諫議大夫,改常州刺史,選為河南尹。十二年,拜檢校工部尚書,代郗士美為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昭義軍節度、澤潞磁洺邢等州觀察使。久歷重任,無豐財厚產,為時所稱。
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後歷任任潤州刺史、魏州刺史。
辛仲甫(927—1000),字之翰,汾州孝義(今山西孝義)人,宋初大臣。
辛棄疾(1140—1207),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辛彥博。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擢監察御史、僉都御史,調山東浙江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應乾(1521—1593)原名子厚,字伯符,號順庵,山東省安丘人,明中期大臣。
辛可選,號鄉屏,坊子區眉村鄉北眉村人。曾任本村莊田董事,得百姓信賴。辛可選晚年從商,曾在濟南設“福德棧”商號,在濰城設“福德昌”商號。
辛樹幟(1894—977),字先濟,農業教育家、生物學家和農史學家。
辛國治,1921年生,河北省黃驊市人。抗日戰爭時期,任黃驊縣抗日救國會第11分會秘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師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辛明(1924—2006),原名羅大新,江蘇省(今屬安徽省)蕭縣人。抗日戰爭時期,任蕭縣抗日游擊隊文化教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廣西軍分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同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2006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辛世文,1942年生,農業生物技術專家,生物基礎理論和套用科學領域的世界級傑出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籍雷州市附城鎮芙蓉村,出生於廣東省湛江市。
辛國榮,1963年生。男,漢族,重慶市北碚區人,經濟師,重慶市潼南縣委書記。
辛國斌,1965年生,男,漢族,黑龍江方正人,現任中共海西州委書記、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黨工委書記。
辛桂梓,1956年生,男,漢族,山東萊陽人,現任中共遼寧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辛維光,1954年生,男,漢族,山東棲霞人,現任中共雲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辛俊峰,1975年生,河南孟津人,2012年12月至今,任孟津縣政府副縣長。
辛琰,1963年生,女,漢族,山西侯馬市人,高級工程師,民革成員。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辛華,1961年生,男,漢族,河北鹽山人,現任重慶市江津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人口統計
中國辛姓的人口約一百一十萬七千餘,為中國第一百四十五位姓氏,大約占中國人口的0.06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辛姓人口的增長率呈∨形的態勢。中國辛姓主要集中於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這四省中的辛姓占辛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布於河北、陝西、河南、山西,這四省中的辛姓又集中了23%。中國形成了以東北為重心,南牽華北,環繞渤海灣的辛姓分布區。
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陝西大部、山西西段、甘肅東端,辛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7%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6.3%,居住了大約49%的辛姓人群。在冀晉大部、京津、內蒙古大部、山東西部、河南、皖蘇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雲南中部、廣西西部、陝西西南和東南、寧夏、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辛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1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6%,居住了大約32%的辛姓人群。
研究考證
《潛夫論》記載:“莘,禍融氏之後,分為八姓,已、禿、彭、嬗、曹、斯、莘”。
《通志·氏族略》記載:“辛氏即莘氏也。”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扎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張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扎拉哩·辛泰,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②滿族覺爾察氏,以地為氏,族人眾多。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所冠漢姓為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覺爾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游擊世職。其子覺爾察·辛泰承襲游擊之職。在覺爾察·辛泰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