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氏伊蚊

辛氏伊蚊(Finlaya sintoni Barraud,1924)是蚊科伊蚊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辛氏伊蚊
  • 拉丁學名:Finlaya sintoni Barraud,1924
  • :雙翅目
  • :蚊科(Culicidae)
  • 亞科:庫蚊亞科(Culicidae)
  • :伊蚊屬(Aedes)
  • 亞屬:紛蚊亞屬(Finlaya)
  • :(Sintoni)
  • 分布區域:雲南,印度
  • 定名人:Barraud
  • 定名時間:1924
  • 編號:19627
  • 原始文獻:Ind. J. med. Res. 11:967
  • 生境:幼蟲孳生在石洞積水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足無白環;中胸盾片具金黃鱗飾;腹節背暗黑色,節Ⅱ具中央白斑,節Ⅲ-Ⅶ具側白斑。雄蚊抱肢端節末端膨大,呈鵝頭長;小抱器乾柄末端有顯著的內突。幼蟲觸角有細刺;頭毛4-C位於5-C的後方,5-C和6-C位於頭前端,接近在同一橫線上;櫛齒50個以上;梳齒接近等距排列;腹毛3-X單枝。
形態描述
雌蚊中型蚊蟲。頭:頭頂中部覆蓋金黃窄鱗,後部有少數褐窄鱗,兩側各有一窄鱗形成的褐色斑;這褐色斑下側具平覆淡黃寬鱗斑,延伸到眼緣,它的中部並有一褐色寬鱗小斑;頭頂後部和後頭具淡黃和褐色豎鱗。觸角梗節淡褐色,內面平覆淡色小寬鱗,雜有少數褐寬鱗;鞭分節1有褐鱗。唇基褐色,有少數細小毛狀淡色鱗。喙和觸鬚暗黑色;喙比前股長;觸鬚約為喙的1/6長,有少數淡黃鱗。胸:前胸前背片上部、下部和前緣具金黃寬鱗,中部具褐寬鱗;後背片上部和下部具金黃寬鱗,上緣有窄彎鱗,中部具褐寬鱗。中胸盾片覆蓋深褐和金黃細鱗,後者在前部形成中央鱗區,向後逐漸細削,形成中央縱線,在小盾前區分叉;有一對不很明顯的側前盾線,與後肩線相連,並內彎形成後亞中縱線,伸達小盾片前;此外,翅上方、肩窩等處都可有散生金黃鱗,翅基上
雙翅目 蚊科(上) 庫蚊亞科 145
的形成明顯的條紋;小盾片具淡黃窄鱗;側背片具寬白鱗。有氣門後區、氣門下和亞氣門鱗簇;有翅前結節下、腹側板上位和後位以及後側片淡寬鱗簇。翅:翅鱗深褐色。平衡棒具淡色鱗。足:深褐色。各足股節都有明顯的膝白斑;前股基段1/3的前腹緣和後腹緣有淡金黃縱線或縱條;中股基段前面1/2有散生金色鱗,形成不明顯的縱條,後面淡黃色;後股除基段1/3具深褐背縱線外,全部或大部淡黃色。各足脛節和跗節一致深褐色。腹:背板深褐色;節Ⅰ側背片覆蓋白寬鱗;節Ⅱ有基中白斑;節Ⅲ-Ⅶ有銀白側斑,延伸到背面。腹板大部淡黃到橙黃色,有深褐基帶。
雄蚊與雌蚊近似。觸鬚約為喙的3/4長,節3末段以及節4和5有長剛毛。中胸盾片的金黃鱗較雌蚊的色淺。前跗和中跗節4-5有少數金黃色鱗,形成不明顯的縱線。
尾器:腹節Ⅸ背板的兩側葉接近,各具20根左右長剛毛;節Ⅸ腹板末緣具一對長剛毛,其後及兩側各有一對短剛毛。抱肢基節較寬;背基內葉不發達,該區有一簇剛毛;腹內緣末段2/5處有一列長鱗和長剛毛。抱肢端節基段較粗而中段略細,末端膨大呈鵝頭狀;指爪位於末端。小抱器刀葉比干柄短,乾柄末端有一明顯拇指狀突起。
幼蟲頭:觸角有細刺;觸角毛1-A位近中央,分2-4枝。頭毛4-C較細小,分3-5枝,位於5-C之後;5-C分2-5枝;6-C分3-4枝,都位於頭的前端。胸腹:胸毛1-3P位於同一基片上。部分腹毛棘毛狀。櫛齒54-65個,排列成一齒區,各齒末端圓鈍而具繸。呼吸管有管基突;指數2.2,長為基寬的2.1倍,約為尾鞍的3.0倍;梳齒20-24個,除基部2-4個較小外,其餘的接近等大;1-S位於中央之前,末一梳齒之下,分3-5枝。尾鞍不完全,後緣有細刺;腹毛1-X單枝;2-X分4枝;3-X單枝;4-X12株,有1-2株在柵區外。肛鰓長,為尾鞍長的3倍以上。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地理分布 雲南(3 ♂♂ , 4♀♀,1L)。
國外分布:
國外:印度(Barraud, 193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