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與鎮江》是2011年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康琪、鎮江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辛亥革命與鎮江》是2011年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康琪、鎮江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辛亥革命與鎮江》是2011年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康琪、鎮江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內容簡介《辛亥革命與鎮江》由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據介紹,這本圖書編選整理了辛亥親歷者趙聲、林述慶、李竟成、冷遹、解朝東、馬貢...
南京之戰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11月至12月,江蘇、浙江革命軍聯合攻占南京(時稱江寧)的作戰。戰役過程 1911年11月,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率所部進攻南京失敗,遂趕赴上海,與上海都督陳其美及蘇、浙起義將領集會,決定組織蘇浙聯軍,再攻南京,以發展東南各省的革命形勢。聯軍以徐紹楨為總司令,設司令部於...
辛亥革命後稱丹徒縣,1928年改為鎮江縣,1929年至1949年為江蘇省政府所在地。鎮江解放後,劃市區與近郊為鎮江市,1953年設鎮江專員公署,1983年3月改為省轄市,現轄三市四區,即丹陽市、揚中市、句容市和丹徒區、京口區、潤州區、鎮江新區。人口289萬,面積3843平方公里。鎮江歷史悠久,文脈深厚,民風勤樸,胸襟...
辛亥革命時為救護傷病員,地方人士聯合各教會醫院於當年建立鎮江紅十字分會,這是國內大中城市最早建立的中國紅十字會分會之一。民國2年(1913年)後,鎮江因無戰傷救護任務,紅十字會自行解體。民國13年,滬寧鐵路線發生齊(燮元)、盧(永祥)戰爭,鎮江陸小波等30人發起重建鎮江紅十字分會,胡健春、陸小波為正副會長...
鎮江烈士紀念館總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整個展館分“鴉片戰爭”、“辛亥革命”、“黨的創建”、“土地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緬懷廳”8個部分,共展出了犧牲在鎮江和犧牲在外地的鎮江籍3000餘名烈士中的231名烈士的事跡和遺物。展示方法 在陳展手段上,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序廳採用長達40...
《鎮江淪陷記》的作者張懌伯(1884——1964)是一位富有革命思想的企業家。辛亥革命時,他任北洋海軍海琛號巡洋艦正電官(電台台長),因受革命思潮的影響,曾策動艦隊官兵起義。革命成功後,為了實業救國,他退出了官場,改而開辦工廠。日寇入侵中國時,他是無敵牌鎮江工廠股份兩合公司總經理兼無限責任股股東。1937...
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急劇轉型的時期,而鎮江又是一個近代元素較為齊全的城市,新舊共存和新舊更替的特徵都十分明顯。本書這種考察在這段歷史時期里鎮江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思潮。分別對鴉片戰爭中的守城戰役,太平天國時的社會生態、開埠之後的經濟繁榮,乃至辛亥革命前後整個社會分崩離析和政權重構的過程,進行考察...
鎮江市紅十字會創建於1911年11月,系辛亥革命時期,為救護戰傷病員,由地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人士發起,聯合各教會醫院組成。是中國國內大、中城市最早建立的紅十字分會之一,是以從事戰地救護、賑災醫療為主要任務的社會福利性團體,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地方分支機構。1913年後曾逐漸消失。1923年因滬寧線發生戰爭,鎮江商團...
孫中山兩次來鎮江 鎮江收回英租界及日期的確定 《江聲日報》事件 兩次淪陷中的鎮江婦女 “小雨花台”得名由來 民國時期省會市政建設 認識長江路 “京口渡”的獨特景觀 二、名人軼事 鎮江最早的開拓者、統治者“宜侯■”法海辨趣 岳飛與鎮江 康熙南巡中的焦山游 辛亥革命中的鎮江籍將領 一個將自己稱作“狗”的...
楊邦彥(1857-1936),字振聲,號艮齋,江蘇鎮江人。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後入明治大學經緯學堂師範科。在日本他加入了同盟會。1905年回國後,受地方人士推舉,擔任鎮江府中學堂監督,又被推為丹徒縣教育會會長,城廂自治議事會議長等職。辛亥革命時,楊邦彥與李竟成、林述慶等積極配合,團結地方人士回響起義。鎮江...
伯先公園,坐落在樹林蔥鬱、景色秀美的雲台山上。 1926 年,鎮江人民為紀念辛亥革命先烈趙伯先,由知名人士冷御秋倡議籌建,辟雲台山為趙伯先公園,由園藝專家陳養材精心設計,歷時 5 年,至 1931 年 6 月落成開放。公園門前有石獅一對,形象生動,雕工精良。大門兩側牆上嵌有兩塊漢白玉金字刻石。右側的“伯先...
金鉞,福建建甌人,字仲顯,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二月十七日,同盟會會員。清朝後期考入陸軍學校,後進保定入伍生隊實習,正好碰上辛亥革命爆發,他擔任學生軍教練長,由鎮江進攻天保城立下大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人物經歷 民國初袁世凱竊國稱帝,金鉞亡命到日本,袁世凱倒台後回國。民國7年(1918)追隨方聲...
著有第一部全面系統的漢語語法專著《馬氏文通》的馬建忠,歷史學家柳詒徵,飛機製造專家巴玉藻,華生電扇發明者楊濟川,世界語運動開創者之一的符惱武,金融家陳光甫,橋樑專家茅以升,辛亥廣州起義總指揮、被南京臨時政府追授為上將軍的趙聲,辛亥革命著名將領李竟成、解朝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鎮江籍5人,有...
在公元1911年10月爆發的辛亥革命的武裝鬥爭中,南京城的光復之戰,以其戰鬥激烈、戰果輝煌而載入史冊,成為辛亥革命勝利的奠基之戰。武昌起義後同盟會積極在南京發動起義。兩江總督張人駿懷疑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將其所部調出南京城,並不補充子彈。清軍統領張勛又派人謀刺徐紹楨。徐紹楨因此不滿;加以同盟會員...
雨花台位於南京城南中華門外,是南京城南距離城牆最近的高地。雨花台同南京城東的紫金山互為犄角之勢。在中國近代史上無論是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還是在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之中,雨花台都是攻守金陵的戰略要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理想、為國家捐軀的動人故事。雨花颱風景區東北...
盧鎮瀾(1879-1967),字潤州,江蘇鎮江人。辛亥革命鎮江光復,被推為軍政府法務部長;不久改稱地方審判廳廳長,籌設法政學堂,自任教務長。後歷任浙江杭州高等審判廳廳長,鄞縣、松江地方審判廳廳長、廣東護法軍政府內務部第一司司長、大理院推事等職。1922年陳炯明叛變後,在鎮江執行律師業務。解放後,為民革黨員、...
陳恭祿,生於1900年7月28日,江蘇省丹徒縣高資鎮人。陳氏出生於商人家庭,辛亥革命前後,與弟恭禎同往鎮江求學,曾受業於鮑心增老師門下。1916年,陳恭祿赴揚州入美漢中學讀書,該校為美國教會所辦,經此陳氏的中、英文根底在中學時代已初步鞏固。1921年,考入金陵大學,該校亦為美國教會所辦。當時金陵大學歷史...
徐寶山(1862年—1913年),字懷禮,江蘇丹徒縣南門(今鎮江)人,民國軍閥。生於1862年(一說1866年)。早年以販運私鹽為業。身跨青、洪兩幫,1899年開春寶堂。翌年受兩江總督劉坤一招撫,授游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在鎮江率舊部反正。旋編入江浙聯軍,參與會攻南京。後任北伐司令、揚州軍分府都督。1912...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民國元年(1912) 元旦,孫中山由上海乘火車赴南京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中午,經鎮江南站,民眾熱烈歡迎。10月,再抵鎮,下榻廣肇會館,於商會及商團兩處演說,並巡視象山炮台。 1月5日 遵省頒《江蘇暫行縣制》條例,丹徒縣成立臨時議事會,議員33名。 1月14日 丹徒縣臨時議事會發起組織江蘇全省...
是役也因其戰鬥激烈、戰果輝煌而載入史冊,成為辛亥革命勝利的奠基之戰。不攻下南京,不足解武漢頹勢 1911年11月10日,鎮江萬全樓旅館,起義失敗、率殘兵退到鎮江的徐紹楨正在焦急地等待著鎮軍都督林述慶的接見,共謀攻取南京的大計。“不過,林述慶並不買徐紹楨的賬,多次拒絕了徐紹楨的求見請求,最後還是林述慶...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和國民革命軍先後派兵駐守圌山。抗日戰爭期間,譚震林同志曾登臨圌山視察。60~7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部在圌山駐防,建立船廠(4822工廠)。區域位置 圌山風景區地處鎮江市京口區沿江南岸,主體由五峰山及圌山組成,兩山既相互連結,又獨立成峰,宛若一條長龍俯臥長江之陰。鎮江金港大道為城市一...
徐寶山墓位於鎮江潤州區韋崗鎮。文物歷史 徐寶山(1866—1913),鎮江人,當地人稱“徐老虎”。1911年秋,武昌舉義後,欣然接受鎮江籍同盟會會員李竟成的合作要求,在光復鎮江的過程中,作出積極的努力。在辛亥革命中曾參加江浙聯軍攻打南京立有功勳,並參與北伐事宜,任北伐軍第二軍軍長,後被稱為民國十將軍之一。1913...
辛亥革命時與楚謙艦駐留江蘇省城江寧(其餘四艦前往武昌鎮壓起義)1911年11月3日,革命黨在上海起義成功,江南製造局被占,長江艦隊失去彈藥補給渠道,7日江蘇新軍在鎮江發動起義,12日所有在寧軍艦換掛白旗駛至鎮江江面宣告加入民軍。辛亥革命成功時南京臨時政府委任楊樹莊為"楚觀"艦艦長。1914年,楚觀艦加裝西門子...
馬貢芳, (1874.11-1939),江蘇省鎮江市人。辛亥革命元老之一,1911年武昌起義之前二次廣州起義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廣東北伐軍副總司令,陸軍少將,愛國將領,系近代史上有名的“討袁七將軍”之一。人物簡紹 亦是江南重鎮,古城鎮江的歷史名人。參與兩次廣州起義 1909年,馬貢芳受同盟會的派遣,奉命打入新軍,在廣州...
36歲時,被葉氏調來鎮江,主持順記煤鐵號,從此定居鎮江。其後自己開設義昌潤藥行,並一度擔任鎮江美孚洋行經理,成為鎮江工商界實力人物。朱中孚熱心公益,辛亥革命時,他趕製麵包、牛肉及芻草、料豆等,供民軍人馬食用。討袁戰爭失敗,鎮江駐軍失去領導,欠餉數月,張勛部隊又要渡江,全城危懼,商會總理吳澤民束手...
1864年,上海道在租界設立“會審公廨”。案件由中方官員主審,西方官員會審。後來,外國侵略者千方百計地控制這個司法機關。辛亥革命爆發,中國法官逃跑,外國領事出面維持會審公廨,工部局出錢聘請中國人充當審判官,司法權全部落入帝國主義之手。1860年,太平軍攻克蘇杭,避居上海租界內的中國人達30萬,到18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