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
1951年6月,經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批准,中國紅十字會鎮江市分會正式成立,由21名理事組成建國後鎮江市紅十字分會第一屆理事會,並產生5名常務理事。 “文化大革命”開始,分會與基層組織癱瘓。1982年9月,鎮江市紅十字分會恢復,並產生第二屆理事會。1985年1月19日,鎮江市紅十字分會第三屆理事會召開,31名理事出席,由14名理事組成常務理事會,至當年底,市區已重新發展基層組織11個,會員2130人,其中團體會員1128人。
主要活動
解放前,鎮江紅十字分會的主要活動是以募捐等方式籌集資金,收治戰爭中傷病員。辛亥革命發生後,至民國2年(1913年),共治療傷病員1300餘名。民國13年9月,齊、盧戰爭救護任務繁重,分會設醫士會參與救護。同時在基督醫院、婦幼醫院、徐靜仁醫院內分設3所傷兵醫院。當年9月15日-10月12日,分會接運傷員近400名,其中留鎮治療的33名。後因傷兵眾多,次年又專設紅十字醫院於布業公所,設第二病院於冬賑局、公善堂,設第三病院於弘仁醫院新屋。民國16年9月,北伐戰爭中龍潭積屍甚多,分會招募約200名夫役組成掩埋隊,會同上海紅十字會總辦事處人員前往龍潭,在10天內掩埋屍體2580多具,並立碑識別。民國22年,組織救護隊參加東北戰地救護。民國26年鎮江淪陷時,分會組織力量掩埋慘遭日軍槍殺的中國軍民屍體。民國37年9月,分會建立鎮江紅十字診療所,曾免費為貧苦民眾治病。抗美援朝期間,分會協助中國紅十字總會及蘇南行政公署衛生處在鎮江動員17名醫務人員,參加國際醫療服務隊赴朝服務。從50年代起,分會發揮紅十字診療所作用,開展預防醫療服務,僅1953和1954年,共門診治療病人37855人次;在參加郊區生產自救和防汛防颶風醫療隊工作中,施行急救8096人次;完成種痘及其他預防注射、服藥23686人次;配合市血吸蟲病防治站治療血吸蟲病人132人,還參與新兵體檢及兒童健康檢查。1958年丹徒縣併入鎮江市,紅十字診療所撤銷,醫療器材及部分醫務人員充實原丹徒縣寶堰鄉村醫院,醫療服務停止。分會還通過街道紅十字衛生所、站及中國小校、商業、交通系統等基層紅十字組織,動員近萬名會員和紅十字青少年參加愛國衛生運動,普及除害滅病衛生知識宣傳,舉辦衛生講座,參與各行業衛生、安全檢查和監督。 1982年分會恢復後,遵循“救死扶傷、尊老助殘、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方針,開展以急救技術培訓、保護中小學生視力、敬老助殘及賑災等為主要內容的活動。至1985年底,分會舉辦的心肺復甦師資培訓班,共培訓中心衛生院以上各級各類醫院主治醫師、護士長115名,旁聽學員120名;協助各類醫院舉辦的心肺復甦技術培訓班,共培訓醫務人員600餘名;開辦的保護視力知識技術培訓班,計有80名中國小教師和40名中小學生參加學習。1985年,分會購置了10輛手推輪椅,發給街道紅十字衛生所和敬老院,方便老弱病殘就醫。同年5月18日-7月18日,為救援非洲災民,分會在市區範圍內開展社會募捐活動,共募集捐款1834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