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的實踐:對一個“城中村”社區的人類學研究(轉型中的實踐)

轉型中的實踐:對一個“城中村”社區的人類學研究

轉型中的實踐一般指本詞條

《轉型中的實踐:對一個“城中村”社區的人類學研究》是邵媛媛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2年10月。

該書是對廈門島內一個“城中村”社區——廈禾村城市轉型的個案深描,以村落轉型中主體實踐為著眼點,側重於呈現在由農村到城市、由農民到市民、由傳統到現代這一轉型過程中社區各個層面的真實存在狀態及其生成、運行邏輯,考察作為主體的“城中村”民眾如何對城市轉型做出應對與調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轉型中的實踐:對一個“城中村”社區的人類學研究
  • 作者:邵媛媛
  • 首版時間:2012年10月
  • 字數:319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八章,除緒論外,其餘各章內容如下:第二章回顧廈禾村19世紀末以來的發展歷程,著重分析廈禾“城中村”形成的內外因素。第三章首先從信仰、婚育及民間糾紛三個方面描繪廈禾民眾日常生活文化在“城中村”狀態下的延綿與變異;其次關注廈禾民眾從“農民”轉變為“市民”後的身份認同及心態狀況。第四章記述廈禾村五支宗族重建的動因、經過及一個村社為村廟申請文物保護單位的運作過程,並以此為據闡釋傳統文化資源在村落城市化轉型中的意義。第五章聚焦廈禾村舊村改造與集體經濟股份改制兩大事件,展現各利益主體博弈的複雜過程及其對村落城市轉型的深刻影響。第六章以村莊選舉事件為切入點,透視“城中村”內部因素如何作用於廈禾民眾的政治實踐,從而造就出廈禾村當代的政治生態與權力結構。第七章集中展現廈禾村治安、計生、衛生治理及行政工作的畫面,側重於揭示廈禾村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利用本土性的方法與技巧維持社區管理局面的平衡。最後一章總結該書的主要結論。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章 舊村改造與集體資產改制
第二章 百年時空變遷中的廈禾村
第六章 廈禾村的民主選舉與村落政治
第三章 廈禾人的生活世界與身份認同
第七章 社區管理:一門亂中治亂的技術
第四章 宗族重建與廟宇保護:五個樣本與一個案例
第八章 結論

創作背景

在中國農村“非農化”過程中誕生了一類以物業出租為主要生計方式的“後工業型”村落。“後工業型”村落是指沒有經過工業化而直接進入城市化進程的村落。這些村落原本位於城市近郊,在城市擴張中村落土地逐漸被國家徵用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在失去土地後,原本以耕種為主要生計方式的村民便在宅基地聚居點興建起出租屋,以向外來人口收取租金為生。這種處於城市包裹,在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上已經“非農化”,但在制度、管理和人口素質上仍沒有完全城市化的都市邊緣社區一般被稱為“城中村”。“城中村”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本地村民與大量外來人口共同聚居其中,實踐著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轉型中的實踐:對一個“城中村”社區的人類學研究》就以個案研究方式考察作為主體的“城中村”民眾如何對城市轉型作出應對與調適。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結果表明:一、在經濟方面,廈禾民眾以高度的經濟理性和生存智慧完成了生計方式在城市化情境中的轉變。在土地被徵用、農耕經濟解體後,廈禾人以集體“違建”的方式突破城管部門的阻攔,建立起高回報率的出租屋經濟,為個體及家庭的自我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在村莊集體經濟建設上,村委會將分散在村民個體手中的企業用地集中起來用於建造工業廠房,發展集體物業經濟。物業資產創造的租金收入被用於支持村莊的公益事業、改造基礎設施、增進村民的公共福利。由於不受政府財政澤被,廈禾村以這筆村財為依託邁上了自行城市化、現代化的道路。在廈禾村D社與L社拆遷改造中,村民由情感性的集體抗爭逐漸轉向理性協商,在與政府及開發商的拉鋸戰中頂住壓力,最終使村委會自主設計的賠償及後續發展方案在較大限度上得到實現。這套富有創造性的補償方案保證了兩社百姓在村社完全城市化後的生活出路,並被政府吸納、完善為解決“農城化”問題的新方法。
二、在文化方面,廈禾民眾調用傳統資源的文化實踐從“本體性”與“工具性”兩個方面化解了城市化、現代化對其造成的困擾和壓力。在城市化進程中,廈禾民眾通過對傳統主義文化(傳統節俗、村神信仰和宗族文化)的歸復和振興營造出一個文化共同體和“有意義的世界”。這個“歷史想像”的世界在定位主體文化身份、滿足主體對歷史感、歸屬感、認同感、道德感及心靈秩序等本體性需求的同時緩解了由商品經濟引發的情感疏離、意義喪失、人際關係變形等現代性困境。在現實功用的意義上,傳統主義亦被操縱為抵抗外部集團壓力的工具。事件發生時,宗族文化提供的組織資本及神靈、風水等象徵資本常常被廈禾民眾用來作為與他方爭奪利益的籌碼。
三、在政治方面,廈禾民眾在村莊兩委成員選舉中推賢舉能,表現出超越血緣、地緣情感的理性主義政治態度。“城中村”的複雜村情及利益機制是決定村民政治態度和政治選擇的關鍵因素。身處充滿變數的環境,廈禾民眾清楚地知道村幹部的素質將決定整個村莊的命運及利益實現。挑選高素質的人出任村官是廈禾民眾利用人力資源應對城市化風險在政治實踐中的表現。
四、廈禾民眾面對城市化的回應首先是圍繞守護、追逐自身利益展開的,其次是為獲得城市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所做的調適。在建構一個新的生存體系的同時,廈禾民眾在獲致城市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方面亦呈現出新的進展。以不錯的經濟收入為後盾,廈禾民眾在物質生活水平上與城市人比肩,中青年一代對城市消費方式、時尚觀念表現出了較強的吸納與追求能力。因外來人口大量湧入,廈禾民眾的通婚半徑逐漸擴大,村落邊界不斷從封閉走向開放。在計生政策與城市生存壓力的迫力下,廈禾民眾根深蒂固的子嗣觀愈加向現代社會的男女平等觀轉變。大多數家庭已不計較一胎政策及後代性別,並會對男性和女性後代投入同等的物質與精力。已經轉變為“市民”的廈禾民眾雖然仍傾向於用“農民”稱呼自己,但身份的流轉及生活的優越的確使他們對自我身份及自我價值的認定有所提升。“農民”一方面被廈禾民眾用作實現利益的修辭手段,一方面被用以表述他們與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在言行舉止、文化素養、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權利意識、交際方式等方面的差別。正是由於對角色內涵差別的自覺意識,廈禾民眾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不吝投入,正在為真正融入城市進行著積極的準備。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轉型中的實踐:對一個“城中村”社區的人類學研究》
2012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1718-7

作者簡介

邵媛媛,1981年生,浙江寧波人。2007年畢業於遼寧大學民俗學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2010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雲南民族大學雲南省民族研究所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都市人類學及文化遺產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