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葉三棱櫟

輪葉三棱櫟

輪葉三棱櫟(學名:Trigonobalanus verticillata Forman)是殼斗科、輪葉三棱櫟屬植物。喬木,高10-20米;樹皮淺灰色棕色,光滑到淺裂。小枝三棱,覆蓋著稀疏的星狀毛。三輪生葉,革質;托葉三輪生,卵狀披針形。雄花序長2.5-5厘米,雄花3-5朵,花被6裂,邊緣流蘇狀,正面中心有柔毛。果序長5-6.5厘米,不分枝;成熟的殼斗無梗,與軸上的輪生相對,偶爾單生;果尖三棱,疏生星狀毛。

分布於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生於海拔800-2000米的熱帶山地雨林和常綠闊葉林以及中國海南島附近的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森林中。

輪葉三棱櫟是研究殼斗科植物系統演化及大陸漂移和環境變遷的重要材料。也是一種較好的木材,用於建造房屋和製作家具。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1962年,Forman在《Taxon》上首次發表了該物種。
1989年,中國海南首次發現了該種,代表了中國的一個“新”的屬名記錄。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20米,胸徑30-70厘米;樹皮淺灰色棕色,光滑到淺裂。小枝三棱,覆蓋著稀疏的星狀毛。三輪生葉,革質,長5.0-9.2厘米,寬1.8-4.2厘米,在遠端一半到末梢有不明顯的、鈍尖的圓齒,先端漸尖至鈍尖或微缺。托葉三輪生,卵狀披針形,長3.8-5.1厘米,寬1.2-2.8毫米,早落。
花序果序在上部葉腋或頂生,直立,簇生成頂生或近頂生的圓錐狀簇,疏生被星狀毛覆蓋。雌雄同體的花序未見。雄花序長2.5-5厘米,不分枝或向基部有最多三個或多或少相等的分枝,雄花3-5朵,花被6裂,邊緣流蘇狀,正面中心有柔毛。果序長5-6.5厘米,不分枝;成熟的殼斗無梗,與軸上的輪生相對,偶爾單生,包圍3-5個果實,開放,裂片(3-)5,三角形,銳尖,正面被黃褐色絨毛被貼伏的單毛,背面黃褐色星狀毛,具5-6橫排銳齒狀薄片;果尖三棱,長5.8-6.4毫米,寬3.4-4.9毫米,疏生星狀毛;基部截形;疤痕扁三角形;先端銳尖。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海南)、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蘇門答臘島)、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沙巴、沙撈越)、越南。
生於海拔800-2000米的熱帶山地雨林和常綠闊葉林(沙巴、弗雷澤山、蘇拉威西)以及中國海南島附近的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森林中。在中國海南,主要的伴生樹種包括公孫錐Castanopsis tonkinensis Seemen)、紅柯Lithocarpus fenzelianus A. Camus)、海南蕈樹Altingia obovata Merr. & Chun)、陸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 de Laub.)。它可以與這些物種共存,尤其是在熱帶雨林中。

主要價值

研究價值:輪葉三棱櫟所屬的輪葉三棱櫟屬是殼斗科櫟亞科中較原始的類群,有古老的地史,是研究殼斗科植物系統演化及大陸漂移和環境變遷的重要材料。該種在海南的發現對殼斗科的系統學和區系學研究,以及海南植物區系和植物群落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經濟價值:一種較好的木材,用於建造房屋和製作家具。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 種群現狀
截至2019年,根據收集地點,發生範圍(EOO)估計為 2564639平方千米,占用面積(AOO)為 108平方千米。雖然該物種可能未被充分收集,但據認為占用面積不超過 2000平方千米。
  • 瀕危原因
該物種出現在森林破碎的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和棲息地破壞是亞種群面臨的主要威脅。隨著中國海南省經濟和旅遊業的不斷發展,棲息地質量可能會下降。
  • 保護建議
鑒於輪葉三棱櫟的生境特殊,中國海南分布區狹窄,種群較小且不穩定,其保護工作應從下述幾個方面儘快著手:
  1. 儘快開展該種植物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和遺傳多樣性特性研究,為該物種的有效保護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2. 較適宜的保護方式應為就地保護,以首先保存其基因庫,杜絕其分布區內的一切經濟活動,以防止其棲息地生境退化。
  3. 適當採種育苗,通過人工種植擴大其種群數量。
  4. 儘快成立國家級的鸚歌嶺自然保護區,以保證有足夠的保護經費來源。鸚歌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成立,可以將海南中部山區的7個保護區——其東邊的五指山保護區,東南邊的吊羅山保護區,西南邊的尖峰嶺、佳西、猴獼嶺,西邊的霸王嶺保護區,北邊的黎母山保護區,有機地聯合在一起,形成海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樞紐,對破碎化的海南森林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