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軟科最好中國學科排名是由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簡稱軟科)發布的年度中國大學學科排名,首次發布於2017年。排名榜單包括96個一級學科,各個學科排名的對象是在該一級學科設有學術型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所有高校,發布的是在該學科排名前50%的高校。共有485所高校的4946個學科點上榜。

排名的指標體系由軟科自主研發的“學科發展水平動態監控系統”內嵌的30多項指標所組成,涉及高端人才、科研項目、成果獲獎、學術論文、人才培養等方面。排名數據全部來自第三方數據源,經過軟科開發的規範化數據清洗和學科歸類流程處理後,統一得到各個學科點的各項指標數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 外文名:Best Chinese Subjects Ranking
  • 首次發布時間:2017年   
  • 發布周期:年度發布
  • 發布機構: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 
社會影響,排名起源,歷年排名,2021年排名,2020年排名,2019年排名,2018年排名,2017年排名,排名方法,

社會影響

軟科旗下擁有眾多在國內外具有深遠影響力和業內認可度的排行榜,2003年首次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大學排名之一。ARWU多次被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等世界頂尖名校官方報導和套用;曼徹斯特大學西澳大學等世界名校也將提升ARWU排名定為學校戰略規劃的明確目標。
軟科每年定期發布的中國大學排名(原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中國學科排名、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等受到《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國內權威媒體的關注和報導,排名指標和方法的客觀性和說服力得到了國內高等教育著名專家的公開高度認可。
2017年,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教授在《中國科學報》上撰文稱讚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軟科是全球最早進行世界大學排名的機構,其排名指標體系選取的也都是剛性的、可以檢視的指標。就中國最好學科排名而言,所有反映的基本都是機構的硬實力。”“該指標體系注重的是公認的、可比的、高顯示度的標誌性項目和成果,看重的是水平和質量,而不是一般的項目和成果數量。”“這種排名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提升質量和水平是頗有積極意義的,在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背景下,這種排名尤其值得肯定。”
2020年,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張應強教授發表文章《理性利用大學排行榜促進高校內涵發展》,比較了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與教育部學位中心的第四輪學科評估排名,肯定了軟科排名指標體系的科學性。文中提到,“比較分析軟科的學科排名與教育部學位中心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發現,兩者雖有完全不同的學科評估排名指標體系,但兩者的學科排名結果卻至少有85%以上是相同的。軟科的學科排名指標體系的特點是科研主導、狀態數據、客觀評價、指標量少、操作簡單。”
2018年至2020年,廣東省教育廳將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被作為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2018年,廣東省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提到,“截至10月底,共有11所高校入選四大國際排行榜……331個學科入選上海軟科公布的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比2017年增加41個,增量居全國首位。” 2020年,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辦公室發布的《廣東教育改革發展研究報告(2020)》中提到,“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入榜數329個,較2017年增加39個,增量居全國首位。”

排名起源

為了對高校各個學科的水平和發展態勢進行分析,軟科於2015年開發了高校學科發展水平動態監控系統。該系統使用30餘項反映學科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幫助高校了解本校每個學科每項指標在全國學科點中的排序情況,找到學科發展的優勢和短板。
許多學校在使用過程中,從學科管理的角度出發,建議軟科除了提供分指標的分析,還要針對各個學科的發展狀況給出一個概括性的結論。與此同時,隨著國家“雙一流”建設的持續推進,一流學科的評價和遴選再次成為高教界和社會討論的熱點。在這些背景下,軟科於2016年底決定開發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排名的目的是用客觀數據為高校的學科建設提供參考,也為學生擇校和公眾了解高校的學科水平提供信息。

歷年排名

2021年排名

2021年10月25日,軟科發布“2021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排名榜單包括96個一級學科,各個學科排名的對象是在該一級學科設有學術型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所有高校,發布的是在該學科排名前50%的高校。共有486所高校的4992個學科點上榜。
以全國前2名或者前2%作為“中國頂尖學科”的標準,根據統計,共有88所大學的238個學科點入選頂尖學科。北京大學以27箇中國頂尖學科位列各校之首,清華大學以25箇中國頂尖學科位列全國第二,中國人民大學以10箇中國頂尖學科位列全國第三,中國農業大學有8個頂尖學科,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各有7個頂尖學科,上海交通大學擁有6個頂尖學科,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各有5個。“雙一流”高校中,寧波大學的水產、四川農業大學的畜牧學均首次入選頂尖學科。非“雙一流”高校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藝術學院、青島大學、上海戲劇學院、首都醫科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這10所高校各有1個頂尖學科,其中,首都醫科大學的護理學首次入選頂尖學科。
按照上榜學科數量統計,浙江大學有59個學科上榜,領先國內其它高校,清華大學緊隨其後,擁有58個上榜學科,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的上榜學科數也都超過50個。蘇州大學是上榜學科數最多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有43個學科上榜,其次是西南大學暨南大學,分別有40個和37個學科上榜;深圳大學是上榜學科數最多的非“雙一流”高校,共上榜37個學科,揚州大學、江蘇大學也都超過30個。海南大學是上榜學科數增加最多的大學,新增5個上榜學科,福州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瀋陽工業大學緊隨其後,均新增4個上榜學科。

2020年排名

2020年10月15日,軟科發布“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排名榜單包括96個一級學科,各個學科排名的對象是在該一級學科設有學術型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所有高校,發布的是在該學科排名前50%的高校。共有485所高校的4946個學科點上榜。
以全國前2名或者前2%作為“中國頂尖學科”的標準,根據統計,共有90所大學的236個學科點入選頂尖學科。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以24箇中國頂尖學科並列各校之首。中國人民大學以10箇中國頂尖學科位列全國第三,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各有7個頂尖學科,浙江大學擁有6個頂尖學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各有5個。
按照上榜次數統計,浙江大學有59個學科上榜,領先國內其它高校,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緊隨其後,各擁有58個上榜學科,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的上榜學科數也都超過50個。蘇州大學是上榜學科數最多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有43個學科上榜;深圳大學是上榜學科數最多的非“雙一流”高校,共有37個學科上榜。

2019年排名

2019年10月30日,軟科發布2019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排名榜單包括96個一級學科,各個學科排名的對象是在該一級學科設有學術型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所有高校,發布的是在該學科排名前50%的高校。共有460所高校的4986個學科點上榜。
以全國前兩名或者前2%作為“頂尖學科”的標準統計,高校前十名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以22個頂尖學科位列各校之首。
從上榜學科數量統計,四川大學和浙江大學均有61個學科上榜,領先國內其它高校,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的上榜學科數也都超過50個。蘇州大學是上榜學科數最多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揚州大學是上榜學科數最多的非“雙一流”高校。

2018年排名

2018年11月1日,軟科發布2018“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排名榜單包括93個一級學科,共有460所高校的4999個學科點上榜。北京大學是在各學科中奪冠最多的高校,共有14個學科名列榜首;清華大學在12個學科中摘得桂冠;中國人民大學有6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中國農業大學有4個學科位列全國第一;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在3個學科中排名第一。全國有第一名學科的高校一共是45所。

2017年排名

2017年10月12日,軟科正式發布2017“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排名榜單包括91個一級學科,共有453所高校的4756個學科點上榜。北京大學是在各學科中奪冠最多的高校,共有12個學科名列榜首;清華大學在11個學科中摘得桂冠;中國人民大學有5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北京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在4個學科中排名第一。全國有第一名學科的高校一共是42所。

排名方法

排名學科與排名對象
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採用的學科口徑是教育部最新《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的一級學科。在每個一級學科,排名的對象是在該一級學科設有學術型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所有高校,發布的是在該學科排名前50%的高校。軍事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由於其特殊性,未被納入排名。公安學、科學技術史等設定頻次低、可用指標稀缺的一級學科,也未被納入排名。最終,2021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發布的榜單包括96個一級學科,涉及486所高校的4992個學科點。排名學科名單及各個學科的排名對象數和發布數見下表。
中國最好學科排名(2021)的排名學科與排名對象
門類代碼
門類名稱
學科代碼
學科名稱
排名對象數
(有學科點的高校數)
發布數
(排名前50%)
01
哲學
0101
哲學
139
69
02
經濟學
0201
理論經濟學
116
58
02
經濟學
0202
套用經濟學
265
132
03
法學
0301
法學
212
109
03
法學
0302
政治學
84
42
03
法學
0303
社會學
90
45
03
法學
0304
民族學
38
19
03
法學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386
201
03
法學
0306
公安學
3
未發布
04
教育學
0401
教育學
147
73
04
教育學
0402
心理學
110
55
04
教育學
0403
體育學
108
54
05
文學
0501
中國語言文學
187
93
05
文學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237
118
05
文學
0503
新聞傳播學
121
62
06
歷史學
0601
考古學
39
19
06
歷史學
0602
中國史
119
59
06
歷史學
0603
世界史
67
33
07
理學
0701
數學
277
138
07
理學
0702
物理學
200
100
07
理學
0703
化學
235
117
07
理學
0704
天文學
19
9
07
理學
0705
地理學
89
44
07
理學
0706
大氣科學
19
9
07
理學
0707
海洋科學
34
17
07
理學
0708
地球物理學
22
11
07
理學
0709
地質學
35
17
07
理學
0710
生物學
244
122
07
理學
0711
系統科學
26
13
07
理學
0712
科學技術史
27
未發布
07
理學
0713
生態學
110
55
07
理學
0714
統計學
133
66
08
工學
0801
力學
99
51
08
工學
0802
機械工程
225
117
08
工學
0803
光學工程
97
48
08
工學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70
35
08
工學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229
115
08
工學
0806
冶金工程
25
12
08
工學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107
53
08
工學
0808
電氣工程
112
57
08
工學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125
64
08
工學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192
98
08
工學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194
100
08
工學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83
142
08
工學
0813
建築學
82
41
08
工學
0814
土木工程
167
84
08
工學
0815
水利工程
68
35
08
工學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57
28
08
工學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184
94
08
工學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45
22
08
工學
0819
礦業工程
30
15
08
工學
08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16
8
08
工學
0821
紡織科學與工程
22
11
08
工學
0822
輕工技術與工程
22
11
08
工學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65
32
08
工學
0824
船舶與海洋工程
29
14
08
工學
0825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32
16
08
工學
0826
兵器科學與技術
15
7
08
工學
0827
核科學與技術
20
10
08
工學
0828
農業工程
46
23
08
工學
0829
林業工程
13
6
08
工學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201
100
08
工學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89
44
08
工學
0832
食品科學與工程
115
57
08
工學
0833
城鄉規劃學
78
39
08
工學
0834
風景園林學
56
28
08
工學
0835
軟體工程
162
81
08
工學
0836
生物工程
24
未發布
08
工學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62
31
08
工學
0838
公安技術
3
未發布
08
工學
0839
網路空間安全
80
40
09
農學
0901
作物學
51
25
09
農學
0902
園藝學
44
22
09
農學
0903
農業資源與環境
40
20
09
農學
0904
植物保護
47
23
09
農學
0905
畜牧學
55
27
09
農學
0906
獸醫學
44
22
09
農學
0907
林學
36
18
09
農學
0908
水產
32
16
09
農學
0909
草學
26
13
10
醫學
1001
基礎醫學
111
55
10
醫學
1002
臨床醫學
116
59
10
醫學
1003
口腔醫學
48
24
10
醫學
1004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81
40
10
醫學
1005
中醫學
43
21
10
醫學
1006
中西醫結合
63
31
10
醫學
1007
藥學
150
76
10
醫學
1008
中藥學
53
26
10
醫學
1009
特種醫學
17
7
10
醫學
1010
醫學技術
41
未發布
10
醫學
1011
護理學
77
38
11
軍事學
1101
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
1
未發布
11
軍事學
1102
戰略學
2
未發布
11
軍事學
1103
戰役學
2
未發布
11
軍事學
1104
戰術學
3
未發布
11
軍事學
1105
軍隊指揮學
12
未發布
11
軍事學
1106
軍制學
1
未發布
11
軍事學
1107
軍隊政治工作學
4
未發布
11
軍事學
1108
軍事後勤學
3
未發布
11
軍事學
1109
軍事裝備學
10
未發布
11
軍事學
1110
軍事訓練學
3
未發布
12
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227
113
12
管理學
1202
工商管理
307
154
12
管理學
1203
農林經濟管理
52
26
12
管理學
1204
公共管理
218
109
12
管理學
1205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51
25
13
藝術學
1301
藝術學理論
76
38
13
藝術學
1302
音樂與舞蹈學
93
46
13
藝術學
1303
戲劇與影視學
64
34
13
藝術學
1304
美術學
121
61
13
藝術學
1305
設計學
176
93
排名指標與得分計算
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的指標體系由人才培養、科研項目、成果獲獎、學術論文、學術人才5個指標類別組成,下設17個指標維度,包括50餘項測量指標。由於部分指標在不同學科門類的適用性和重要性存在差別,因此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在不同學科採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
中國最好學科排名首先在各個指標維度的層面計算每所高校的得分,令該指標維度表現最好的高校為該維度的最高分(例如50、100、200),其它高校按其與最高值的比例得分,一所高校的總得分由各指標維度得分加和得出。
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指標定義與數據來源
“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全部採用客觀指標,各項指標的定義和數據來源見下表。
中國最好學科排名(2021)的排名指標定義
指標類別
指標維度
指標名稱
指標定義
人才培養
立德樹人典型
模範先進教師
指學校在2015-2021年獲得國共和國勳章、國家榮譽稱號、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最美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重要教師榮譽稱號的總數。
模範先進學生
指學校在2015-2020年獲得最美大學生、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等重要學生榮譽稱號的總數。
精品課程教材
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指學校2017-2020年獲批建設的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包含線上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國家級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數量。在匯總計算精品課程教材指標維度時,該指標被賦予2倍權重。
中宣部組編馬工程教材
指學校在2015-2018年獲認定的中宣部組編馬工程教材的數量。
教育部組編馬工程教材
指學校在2015-2019年獲認定的教育部組編馬工程教材的數量。
教學成果獎勵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指學校在2018年獲頒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折合數。在匯總計算教學成果獎勵指標維度時,特等獎賦予4倍權重,一等獎賦予2倍權重,二等獎賦予1倍權重。
研究生教育成果獎
指學校在2016-2018年獲頒的研究生教育成果獎折合數。在匯總計算教學成果獎勵指標維度時,特等獎賦予4倍權重,一等獎賦予2倍權重,二等獎賦予1倍權重。
造就學術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校友
指學校的博士畢業生中在1991年至2020年底期間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人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校友
指學校的博士畢業生中在1991年至2020年底期間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人數。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校友
指學校的博士畢業生中在2018年底以前獲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人數。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校友
指學校的博士畢業生中在2020年9月以前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的人數。
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校友
指學校的博士畢業生中在2019年9月以前入選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人數。
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校友
指學校的博士畢業生中在2019年底以前入選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的人數。
萬人計畫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校友
指學校的博士畢業生中在2019年底以前入選萬人計畫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的人數。
科研項目
重大重點項目
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
指學校在2016-2019年獲立項的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只統計項目主持人所在單位。在匯總計算重大重點項目指標維度時,該指標在理科類學科按獲批經費總額統計,在文科類學科按折合項數統計,被賦予4倍權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中心項目
指學校在2016-2020年獲立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中心項目。只統計項目主持人所在單位。在匯總計算重大重點項目指標維度時,該指標在理科類學科按獲批經費總額統計,在文科類學科按折合項數統計,被賦予4倍權重。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
指學校在2016-2020年獲立項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只統計項目主持人所在單位。在匯總計算重大重點項目指標維度時,該指標在理科類學科按獲批經費總額統計,在文科類學科按折合項數統計,被賦予4倍權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
指學校在2016-2020年獲立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只統計項目主持人所在單位。在匯總計算重大重點項目指標維度時,該指標在理科類學科按獲批經費總額統計,在文科類學科按折合項數統計,被賦予4倍權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指學校在2015-2020年獲立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只統計項目主持人所在單位。在匯總計算重大重點項目指標維度時,該指標在理科類學科按獲批經費總額統計,在文科類學科按折合項數統計,被賦予4倍權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指學校在2016-2020年獲立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匯總計算重大重點項目指標維度時,該指標在理科類學科按獲批經費總額統計,在文科類學科按折合項數統計,被賦予2倍權重。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指學校在2017-2021年獲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全國藝術科學規劃國家重大項目)。只統計項目主持人所在單位。在匯總計算重大重點項目指標維度時,該指標在文科類學科按折合項數統計,被賦予4倍權重,在理科類學科按獲批經費總額統計。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指學校在2017-2021年獲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全國藝術科學規劃國家重點項目)。在匯總計算重大重點項目指標維度時,該指標在文科類學科按折合項數統計,被賦予2倍權重,在理科類學科按獲批經費總額統計。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指學校在2016-2020年獲立項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只統計項目主持人所在單位。在匯總計算重大重點項目指標維度時,該指標在文科類學科按折合項數統計,被賦予4倍權重,在理科類學科按獲批經費總額統計。
面上青年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指學校在2016-2020年獲立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數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指學校在2016-2020年獲立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數量。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指學校在2017-2021年獲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全國藝術科學規劃國家一般項目)數量。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指學校在2017-2021年獲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全國藝術科學規劃國家青年項目)數量。
成果獲獎
國家科技獎勵
國家自然科學獎
指學校在2015-2019年獲頒的國家自然科學獎折合數。只統計第一獲獎人所在第一單位。在匯總計算國家重大獎勵指標維度時,一等獎賦予18倍權重,二等獎賦予6倍權重。
國家技術發明獎
指學校在2015-2019年獲頒的國家技術發明獎(含專用項目)折合數。只統計第一獲獎人所在第一單位。在匯總計算國家重大獎勵指標維度時,一等獎賦予15倍權重,二等獎賦予5倍權重。
國家科技進步獎
指學校在2015-2019年獲頒的國家科技進步獎(含專用項目)折合數。只統計第一獲獎人所在第一單位。在匯總計算國家重大獎勵指標維度時,特等獎賦予24倍權重,一等獎賦予9倍權重,二等獎賦予3倍權重。
教育部獎勵
教育部人文社科獎
指學校在2020年獲頒的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折合數。只統計第一獲獎人所在第一單位。在匯總計算教育部獎勵指標維度時,一等獎賦予6倍權重,二等獎賦予2倍權重,三等獎、青年獎和普及獎賦予1倍權重。
教育部科學技術獎
指學校在2015-2019年獲頒的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折合數。只統計第一獲獎人所在第一單位。在匯總計算教育部獎勵指標維度時,特等獎賦予16倍權重,一等獎賦予6倍權重,二等獎和青年科學獎賦予2倍權重。
學術論文
國際重要期刊論文
國際重要期刊論文數
指學校在2016-2020年在相應學科發表的國際重要期刊(期刊影響因子處於該學科前25%的期刊)論文數。只統計“研究論文”(Article)類型的文獻。
中文期刊論文
CSSCI論文數
指學校在2016-2020年被CSSCI資料庫相應一級學科收錄的論文數。只統計“論文”類文獻。
國際頂尖期刊論文
國際頂尖期刊論文數
指學校在在2016-2020年在相應學科發表的國際頂尖期刊論文數,只統計“研究論文”(Article)類型的文獻。各學科的國際頂尖期刊是指“軟科學術卓越調查”得到的學科頂尖期刊或國內專家遴選出的外文頂尖期刊。詳細說明請參照【2020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國際頂尖期刊來源說明】。
中文頂尖期刊論文
中文頂尖期刊論文數
指學校在2016-2020年在相應學科的中文頂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只統計“論文”類文獻。各學科的中文頂尖期刊根據國內專家遴選出的中文頂尖期刊確定。
高端人才
資深學術權威
中國科學院院士
指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且年齡在80歲以下(含8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
指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且年齡在80歲以下(含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
-
萬人計畫傑出人才
指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且年齡在80歲以下(含80歲)的萬人計畫傑出人才人數。
-
重大項目主持人
指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且近10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中心項目/重大項目、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千萬級以上)項目、國家重大研究計畫戰略研究項目等國家重大項目主持人的人數。其中同時擁有兩個或以上頭銜的學者僅統計一次。
-
重大權威獎項獲獎人
指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且近10年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創新團隊獎、何梁何利獎等重大權威獎勵的第一獲獎人的人數。其中同時擁有兩個或以上頭銜的學者僅統計一次。
中年領軍專家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指2018年底以前獲選且目前(截至2020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人數。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指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人數。
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指2019年底以前獲選且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人數。
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指2019年底以前獲選且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人數。
萬人計畫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
指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萬人計畫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人數。
-
重點項目主持人
指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且近10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千萬級以下)、國家重大研究計畫集成項目和支持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重點項目主持人的人數。其中同時擁有兩個或以上頭銜的學者僅統計一次。
青年拔尖英才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指2020年底以前獲選且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人數。
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計畫入選者
指2018年底以前獲選且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計畫入選者人數。
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指2019年底以前獲選且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人數。
青年長江學者
指2018年底以前獲選且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青年長江學者人數
-
青年權威獎項獲獎人
指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且近10年獲頒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青年科學獎(科學技術)、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青年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等權威青年獎的獲獎人的人數。其中同時擁有兩個或以上頭銜的學者僅統計一次
文科學術骨幹
文科重大重點項目主持人
指目前(截至2021年9月)人事關係在學校且近10年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等文科重大重點項目主持人的人數。其中同時擁有兩個或以上頭銜的學者僅統計一次。
-
文科權威獎項獲獎人
指目前(截至2021年9月)人事關係在學校且在近10年獲頒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不含青年成果獎)等文科權威獎項的第一獲獎人的人數。其中同時擁有兩個或以上頭銜的學者僅統計一次。
國際知名學者
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
指學校上榜2020年版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榜單且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學者數。
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
指學校上榜2020年版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且目前(截至2021年6月)人事關係在學校的學者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